土地流转:给农民更多收益
来源:互联网2013-11-27 11:24:38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长期以来,作为西部地区农业大市,重庆农村承包地面积达到3573万亩,但总体看,重庆农业资源禀赋仍然较差,人均耕地面积仅1.17亩,耕地质量不高,且经营高度分散,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的难度较大。
“为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土地
规模经营,从2007年以来,重庆出台政策,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对
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
重庆市农委副主任张洪松说,截至目前,重庆农村
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承包总面积的35%,全市农村土地
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在重庆,农村土地主要流转给农业大户和
专业合作社,只流转了使用、经营权,不改变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而通过规范的
土地流转,土地这一“沉睡的资本”正在苏醒,相较过去单纯的个体
种植和打工的收入,农民也有了像地租、分红、工资等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靠山吃山”,庄户人要增收,还得靠脚下一亩三分地。地处重庆主城区的
北碚区静观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农民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花卉、苗木、水果等产业,使传统农业在这里变成“朝阳产业”。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静观镇不少村庄走访,满眼所见不再是传统印象中一块块破碎的“巴掌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钢架大棚、喷灌设施、防虫设备,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修到田间地头,满目青翠、花果飘香。
土地流转,搞规模经营,是发展
现代农业的基础。静观镇副镇长谭昌贵说,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既打破了农村土地生产经营的传统格局,也让农民至少能获得三份收入:一能在流转地上打工挣钱,二有土地租金,三是每年作为股东参与“分红”。总收入比自己经营“一亩三分地”高出5倍多。
“以前咱农民土地不值钱,种水稻、玉米只能维持温饱。一些人觉得种地又苦又累,宁愿撂荒也不愿种。”静观镇集真村63岁的农民张文碧说,她将土地流转给村里合作社后,土地变成“金疙瘩”。从2008年后,张文碧家流转了近4亩地,每年仅租金就能收入7000多元。
而在重庆市酉阳县,农业龙头企业重庆和信农业公司流转了20多万亩
土地种植青花椒,不少农民将
土地流转给企业后,变身成了“农业工人”,每个月都有工资拿。酉阳县龚滩镇农民罗起中给本报记者算了笔账:“土地流转后,公司采取了劳务承包的方式,我自己在流转地种植青花椒,公司每个月给我发1000多块钱的工资,花椒卖出去之后,还可以得到其中75%的销售收入,确实很划算。”
但是,调查中本报记者发现,重庆农村土地呈现出加速流转的态势,一些地区也有不规范的流转行为。这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农民自行流转多,报村镇批准备案少;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双方约定不明的多,约定明确的少;书面协议内容不规范的多,内容规范的少。这些不规范行为都可能影响土地流转长期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重庆正在推进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有偿、自愿”前提下规范流转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