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城镇化绝非“造城”

城镇化绝非“造城”

来源:互联网2013-07-24 09:06:2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全国政协日前在北京召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专题协商会,围绕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行协商议政。

  避免“过冷”“过热”

  “城镇化建设应当防止两种倾向。”全国政协委员褚平说,一是“过热”,表现为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二是“过冷”,表现为畏难发愁,裹足不前。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过热”,切不可将城镇化搞成“大跃进”、“运动式”。

  “我国建设过程中曾有过一轮又一轮的运动方式,应及早注意避免重蹈覆辙。尤其要警惕在褊狭政绩观驱动下不顾实际情况、不顾全局协调而盲动蛮干的重演。”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说。

  全国政协常委高体健指出,有的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远”,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建设品位低,缺乏文化支撑和民生保障等问题。

  他呼吁,必须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

  褚平委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生态文明的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品位,不搞“千城一面”。

  不能“重大轻小”

  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指出,我国城镇化的重点长期都放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上,忽视了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据粗略估计,近几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模扩张在30%至50%不等。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受到了大城市的经济和政策资源制约与挤占,长期发展迟缓。”李钺锋说。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对于一些特大镇,应完善设市标准和模式,推动撤镇建市;强镇扩权,合理划分城镇事权,赋予小城镇与常住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于一些特色鲜明却又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则应当改变以GDP为导向的、一味做大做强的发展观,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旅游小镇、文化创意小镇、休闲养老小镇、生态低碳小镇,鼓励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路。

  着力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的委员指出,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城镇建设,搞急风暴雨式的“造城运动”,要处理好“城”与“人”的关系。

  全国政协常委徐辉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进城易、落户难,同工易、同权难,生存易、过好难,共存易、融入难”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他建议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建设,现阶段应着力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推动他们落户城镇、融入城镇。

  全国政协常委赖明指出,不仅要紧紧围绕“人、钱、地”几方面深化财权事权、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消除进城农民身份转变的障碍,使其“进得来、留得住”,也必须找到使其真正融入城市、避免城市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过得好”创造条件。他认为,进城农民及其子女教育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助推器和稳定器,应得到更多重视。

  朱永新指出,应当把维护和发展农民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作为政策的落脚点,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激发农民创新活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城镇发展规划编制、公共事务决策、集体土地开发利用、城乡社区管理等,使小城镇建设成为参与式、分享式、包容式的过程。

  防止“城市病”

  传统城镇化带来的灰霾、拥堵、垃圾等各种“城市病”,阻碍了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部分委员呼吁,提高城镇化质量刻不容缓。

  “健康城镇是新型的、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明说,一个健康城市的标准应包括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等。

  高体健提出应以环境生态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当务之急要下决心抓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城镇生态系统建设,构建由低密度建成区、城镇绿地、山林、水面、风景区、农田等构成的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积极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城镇。

  朱永新建议,要加大对偏远、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小城镇垃圾中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水源地、流域上游、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的环保投入,应当给予重点支持。

  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城市自生”

  全国政协常委林毅夫建议,各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产业,使城市管理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依靠“企业和产业税收”实现“城市自生”,实现良性循环。

  林毅夫指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的速度大于质量,城市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和园区开发,贪大求快;倾向于“物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不足;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各地区分析清楚自己的要素禀赋特征,确立起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林毅夫说,“这样才有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具备竞争优势,最有效、最快速积累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永续收入源,使城市管理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依靠‘企业和产业税收’实现‘城市自生’,保证足够的财源提供优质、普适的公共服务,吸引和留住人才,使城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入良性循环。”

  林毅夫建议各地可对过去20年经济发展快速,而且人均收入比当地高1至2倍的国内或国外经济体的各种可贸易产品和服务做出甄别,这些产品和服务很可能就是当地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容易形成竞争优势的新产业。

  他同时建议地方政府采取政策措施破除阻碍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障碍,支持当地民营企业,鼓励外地或国外企业前来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给予先行企业一定时限的税收优惠或信贷担保,帮助这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