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乡村如何培育 “农业 +” 多类型园区产业业态

来源:土流网2025-08-27 10:40:08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农业现代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传统农业 “单打独斗” 的生产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代发展。“农业 +” 多类型园区产业业态的培育,成为打破农业单一生产属性、激活乡村经济活力的关键抓手。它通过将农业与文旅、加工、科技、物流、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 “一园多业、一业多态” 的复合型产业生态,既提升了农业的经济价值,又拓展了其生态与社会价值,为实现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聚焦核心方向,精准培育五大主流 “农业 +” 业态

“农业 +” 业态的培育并非盲目跟风,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不同业态有着不同的核心逻辑与培育路径,唯有精准发力,方能实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 + 文旅”:打造沉浸式田园消费场景

“农业 + 文旅” 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与乡村文化为核心吸引物,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资源,覆盖 “观光 - 体验 - 度假 - 研学” 全链条。在培育过程中,需注重场景的分层设计:基础层打造采摘园、稻田画、四季花海等大众观光项目,满足游客 “看农景” 的基础需求;进阶层建设农事研学基地、非遗手作工坊与民宿集群,让游客深度参与 “干农活、住农屋” 的体验活动;高端层推出田园康养酒店、有机餐饮会所,迎合品质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要强化 IP 化运营,如陕西袁家村以 “乡村美食 + 民俗” 为 IP,通过举办丰收节、民俗展演等活动,结合短视频平台传播,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文旅标杆;浙江安吉鲁家村则以 “家庭农场集群 + 田园综合体” 为 IP,整合 18 个家庭农场资源,形成差异化的文旅体验,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此外,完善的配套服务是提升游客体验的关键,需开通市区直达园区的旅游专线,搭建扫码导览、在线预约的智慧服务系统,增设儿童游乐区与无障碍通道,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农业 + 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多以 “卖原料” 为主,利润空间有限。“农业 + 加工” 通过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与副产品加工,将农产品 “吃干榨净”,大幅提升其 “二次价值”。培育这一业态,首先要实现加工产能与种植 / 养殖规模的匹配,例如种植 1000 亩柑橘的园区,可配套柑橘打蜡分选线开展初加工,同时建设柑橘汁、陈皮糕生产线进行精深加工,避免产能浪费或原料短缺。其次,需注重产品差异化定位,避开同质化竞争,如将普通大米升级为 “富硒胚芽米”“发芽糙米”,将普通果蔬加工成 “冻干果蔬脆”“NFC 鲜榨果汁”,并针对家庭、便携、礼品等不同场景设计包装。此外,绿色化与透明化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手段,应采用低温冷榨、真空冻干等环保加工技术,打造 “透明工厂” 供游客参观加工流程,通过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扫码查看种植、加工全过程,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 + 科技”:以智慧赋能高效生产与场景展示

“农业 + 科技” 是推动农业从 “靠天吃饭” 向 “智慧农业” 转型的核心动力,它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农业全流程,同时打造科技展示场景,兼顾生产与研学需求。在生产端,需推进智能化改造,部署土壤墒情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物联网设备,实现温室大棚 “自动控温、精准施肥”、养殖园区 “智能环控、疫病预警”、大田种植 “卫星遥感监测、变量播种”,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耐逆性强的作物品种、高附加值的畜禽品种以及无土栽培、生态循环养殖等新技术,建立 “科技试验田 / 示范棚” 进行推广,让科技真正落地见效。同时,要注重科技场景化展示,打造 “智慧农业体验馆”,通过 VR 技术展示植物生长过程、互动屏幕讲解农业科技原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 “智慧农业研学课”,面向种植户开展 “科技培训 workshops”,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又为园区吸引更多客源。

(四)“农业 + 物流”:构建高效供应链打通产销壁垒

农产品 “运输损耗大、流通周期长” 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农业 + 物流” 依托园区的产地优势,建设仓储、冷链、分拣、配送一体化的物流体系,打造 “产地到餐桌” 的高效供应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根据农产品类型精准配置设施,生鲜类农产品需建设预冷车间、冷库与冷链运输车,干货类农产品则需建设通风仓储库与分拣打包车间。在模式创新上,可多维度拓展:对接淘宝、拼多多、社区团购等电商平台,开展 “产地直发”,如园区为社区团购平台提供 “当日采摘、次日达” 的蔬菜套餐;发展 “前置仓模式”,在市区布局小型仓储点,缩短配送时间;提供 “物流 + 代运营” 服务,帮助周边小农户打包、发货,既解决农户的物流难题,又为园区增加服务费收入。通过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园区可成为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有效打通产销壁垒,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度与供应稳定性。

(五)“农业 + 康养 / 教育”:挖掘农业功能附加值拓展新空间

除了生产与经济功能,农业还具备生态、康养、教育等多元价值,“农业 + 康养” 与 “农业 + 教育” 正是对这些价值的深度挖掘。“农业 + 康养” 依托田园生态环境,发展 “食疗康养”,推出有机膳食、药膳;发展 “运动康养”,打造田园骑行、农耕健身项目;发展 “休闲康养”,建设森林氧吧、民宿静养区,面向中老年群体与都市亚健康人群设计短期康养套餐,如 7 天田园疗养营,让游客在田园中放松身心、调养身体。“农业 + 教育” 则围绕 “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开发分层课程体系,面向幼儿园的 “认识农作物” 课程、面向中小学的 “农事劳动实践” 课程、面向成人的 “园艺疗愈”“有机种植” 课程,配套建设教室、宿舍与实践场地,让游客在参与农事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实现农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筑牢支撑体系,保障 “农业 +” 业态可持续运营

“农业 +” 多类型园区产业业态的培育,离不开顶层规划、主体协同、要素保障与数字化赋能的支撑。唯有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才能避免 “重建设、轻运营”,确保业态长期稳定发展。

(一)做好顶层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顶层规划是园区发展的 “指南针”,需在前期开展充分调研,分析区域资源禀赋,如是否有特色农产品、文化资源、交通优势;研究市场需求,了解周边城市人群的消费偏好是亲子、康养还是研学;研判竞争格局,找出周边已有园区的业态短板,进而明确园区的核心定位,如 “近郊亲子农业园”“高端有机康养园” 等。在规划落地过程中,应遵循 “分期实施” 原则,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优先建设 “核心盈利业态”,如先建设采摘园与初加工车间实现短期营收,再逐步拓展民宿、研学基地等延伸业态,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规划,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市场需求。

(二)强化主体协同,整合多方资源

“农业 +” 园区的发展涉及政府、企业、农户、合作社等多个主体,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可采用 “龙头企业 + 小农户” 模式,由龙头企业负责园区的规划、投资与运营,小农户以土地入股、务工、订单种植等方式参与,企业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支持,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农产品,既保障农户收益,又稳定园区的原料供应。同时,推进 “政企社合作”,政府负责争取土地指标、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搭建发展平台;企业发挥市场化运营优势,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与市场开拓;合作社(或村集体)协调农户资源,解决土地流转、农户沟通等问题,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 的良好格局。

(三)保障要素供给,破解发展难题

“钱、地、人” 是制约 “农业 +” 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需多措并举加以保障。在资金方面,除企业自有资金外,可申请农业农村部 “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等专项补贴,对接银行的 “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引入文旅投资基金、电商平台等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渠道。在土地方面,通过 “土地流转” 整合农户零散耕地,利用 “设施农业用地” 政策建设加工车间、民宿等(需符合土地用途管制),探索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建设商业配套,保障园区发展的土地需求。在人才方面,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种植专家、加工工程师)、运营人才(文旅策划、电商运营),同时加强对本地农户的培训,使其成为 “产业工人”,如采摘员、民宿服务员,并与农业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为园区储备专业人才。

(四)数字化赋能,提升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

数字化是现代园区运营的重要手段,可贯穿生产、运营、营销全流程。在生产端,利用大数据分析作物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指导种植计划,如预测某品种蔬菜明年需求增长,提前扩大种植面积,避免产销失衡;在运营端,搭建园区管理系统,实现 “游客预约、订单管理、库存监控、员工考勤” 一体化,提升管理效率;在营销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微信社群等私域流量渠道推广园区,开展 “直播带货”,如主播在田间直播采摘、加工过程,直观展示产品特色,提升品牌知名度与产品销量。

三、规避潜在风险,确保园区发展行稳致远

在 “农业 +” 园区培育过程中,需警惕同质化竞争、农业本底失衡与现金流断裂等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确保园区发展行稳致远。

(一)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差异化特色

当前,“农业 +” 园区发展迅速,但部分园区盲目复制 “网红园区” 模式,导致业态雷同、竞争力弱。规避这一风险,需立足地域特色,挖掘独特资源,打造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卖点。例如,若周边园区以 “普通采摘” 为主,可结合本地非遗文化,打造 “特色品种采摘 + 农事非遗体验” 的业态,通过差异化吸引游客,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平衡 “农业本底” 与 “商业属性”,坚守农业初心

“农业 +” 的核心是 “农业”,部分园区为追求商业利益,过度硬化土地、减少耕地面积,破坏了农业生产基础,导致 “农业” 沦为噱头。需始终坚守农业初心,平衡 “农业本底” 与 “商业属性”,在发展文旅、康养等业态的同时,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实现 “农业生产” 与 “多元业态” 相互支撑、协同发展,避免本末倒置。

(三)重视现金流管理,保障运营稳定

“农业 +” 园区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若现金流管理不当,易导致项目停滞。需做好现金流规划,优先发展 “短平快” 的盈利业态,如采摘、初加工等,快速回笼资金,保障日常运营;合理控制投资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建立现金流预警机制,及时应对市场波动等突发情况,确保园区运营稳定。

四、案例借鉴:无锡田园东方的 “农业 +” 实践

无锡田园东方是 “农业 +” 多类型园区产业业态培育的成功典范,其核心业态涵盖 “农业 + 文旅 + 康养 + 教育”,以 “有机农业” 为基础,构建了 “吃住行游购娱学康养” 一站式体验体系。在运营中,田园东方通过有机农场提供新鲜农产品,支撑民宿集群、亲子乐园、田园康养中心与自然学校的发展;以 “田园民宿” 吸引游客停留,用 “亲子乐园、自然学校” 提升游客复游率,用 “康养中心” 拓展高端客群。这种多业态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让田园东方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还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超 2 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培育 “农业 +” 多类型园区产业业态,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思维局限,以产业融合为核心,以精准培育为路径,以完善支撑为保障,以风险规避为底线,让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基地转型为复合的产业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活农业的多元价值,实现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的美好愿景,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