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正在发生转型,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升级换代。如何加速农业转型升级?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补贴转型;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农业转型升级是一场“长跑”,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各级政府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寒旱地区特色农业如何实现从 “靠天吃饭” 到 “品牌溢价” 的特色农业转型
寒旱地区因低温、干旱、土壤盐碱化等自然约束,曾长期面临 “靠天吃饭” 的发展困境。然而,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理念革新,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通过系统施策,将自然劣势转化为特色优势,构建起 “科技破瓶颈、生态筑根基、产业提价值、品牌拓市场” 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寒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气候与土壤的先天限制,而科技创新正是破局的关键。在品种选育领域,科研机构针对性研发抗逆作物,为农业生产注入 “硬核动力”。甘肃农业大学培育的 “甘农薯 7 号” 马铃薯,兼具高产、高干物质与耐盐碱特性,不仅打破加工型品种进口依赖,更在 pH 值 8.9 的盐碱地实现亩产 2.5 吨,累计推广 43 万亩带动农户增收超亿元;新疆麦盖提县以耐旱小麦品种 “新冬 20” 为核心,搭配草方格固沙与土壤改良技术,在沙漠边缘创造亩产 294 公斤的奇迹。这些品种创新,让寒旱地区的 “不毛之地” 长出 “希望之粮”。
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则为水资源匮乏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河西走廊推广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小麦亩均节水 45%-60%,玉米亩均增产 250 公斤;金川区构建的智慧灌溉系统,融合墒情监测、气象数据与智能施肥功能,小麦收获后亩均用水量仅 352.86 立方米,较常规灌溉节水 15.9%。更值得关注的是设施农业的空间拓展 —— 甘肃依托戈壁非耕地发展 “无土农业”,计划 2025 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 6 万亩,榆中县 16 家现代化育苗中心采用物联网温控与 LED 补光技术,育苗周期缩短 15%、成苗率超 95%,年育苗量达 5.5 亿株,为规模化种植提供稳定种苗保障。
“服务主体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农户” 组织形式的差异化发展如何引领农业转型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散户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服务主体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农户” 的组织形式,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凝聚经营力量、联结小农户,为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提供了有效路径。而单环节、多环节托管等服务模式的因地制宜发展,更是这一组织形式发挥效能的核心抓手。从平原粮食主产区的全程托管到丘陵山区的特色环节托管,从城郊地区的三产融合托管到全国范围内的机制创新实践,这一模式正以多元形态赋能乡村振兴。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托管服务模式必须与区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精准适配。不同地区需依托自身优势,选择单环节突破、多环节整合或全程托管的发展方向,实现 “一地一策” 的精准落地。
在土地连片、机械化基础雄厚的平原粮食主产区,全程托管与产业链整合成为最优选择。这类地区农户对规模化、标准化服务需求迫切,“服务主体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农户” 的组织形式可通过土地集中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山东肥城市推行 “村社共建” 模式,由供销社服务主体牵头,联合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零散土地,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全流程托管服务。农户不仅获得每亩 800 元的保底收入,还能参与集体经济的二次分红;村集体则通过整合土地增溢面积实现收益增长,形成 “农户得实惠、集体增积累、服务有保障” 的三方共赢格局。河南获嘉县更进一步,将科技赋能融入全程托管,引入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物联网监测等技术,使小麦亩产从 1100 斤提升至 1500 斤,亩均收益增加 480 元,印证了规模化托管与科技融合的倍增效应。数据显示,仅山东供销系统便托管土地 1587 万亩,通过集中采购农资、统一机械作业,亩均服务成本降低 117 元,充分彰显了平原地区全程托管的规模优势。
绿色技术培训如何激活农业转型内生动力让农业经营主体从 “学会” 到 “会用”
农业绿色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技术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难题,始终是制约转型进程的关键瓶颈。农民作为生产实践的主体、农业企业作为产业引领的核心,其绿色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决定转型成效。当前,我国农业绿色技术培训仍存在内容与需求脱节、方式单一固化、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亟需构建 “精准化、多元化、协同化、长效化” 的培训体系,让绿色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融入产业全链条。
绿色技术培训的核心前提是 “按需供给”。不同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技术基础、发展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必须摒弃 “一刀切” 模式,量身定制培训内容。
对于小农户而言,“简单实用、低成本易操作” 是核心诉求。他们长期依赖传统生产方式,对复杂技术存在畏难情绪,培训需聚焦基础实操技能:如测土配方施肥的取土方法与用肥计算,秸秆堆肥、畜禽粪污还田等有机肥替代技术的关键步骤,以及粘虫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工具的正确使用。同时,需同步解读绿色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红线等 “政策红利” 与 “风险底线”,消除农户 “不敢转、不会转” 的顾虑。
2025年浙江舟山普陀区东港街道农业转型升级奖补政策:给予多少奖补?
最近,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东港街道办事处印发了《东港街道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扶持管理办法》,东港街道范围内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农业转型升级是有奖补的,有效期暂定五年。那么,2025年浙江舟山普陀区东港街道农业转型升级奖补政策是怎样的?
一、2025年浙江舟山普陀区东港街道农业转型升级奖补政策
1、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主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新模式,引领行业发展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按照种植面积达5亩、10亩、20亩、30亩以上标准,可分别予以2万元、3万元、4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奖励不可叠加。
描绘乡村振兴战略美好愿景“施工图”——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谈农业转型发展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描绘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7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韩长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相关问题回答了提问。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抓好“三个重大”
2018年农业部一号文件全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日前,2018年农业部一号文件全文正式发布,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坚持效益优先,促进农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坚持绿色导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决策部署,现就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扎实做好2018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十堰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十堰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十三五”是十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今年中央和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加速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现制定2017—2020年十堰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重庆武隆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武隆县白云乡地处武隆县西大门,距重庆市主城个半小时车程,平均海拔850米,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发展特色水果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乡党委政府利用自身优势,走差异化产业发展道路,突出“一村一品”特色,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特色林果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着力培育高山特色水果6500亩,努力把白云建设成为“高山特色果品基地”。
(一)立足实际理清发展思路。紧扣县委、县政府“绿色崛起,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民、建设幸福白云”总体思路,立足区位条件优势,走差异化产业发展道路,经过多方反复考察论证,确立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的思路,出台了《关于推进全乡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至2017年底基本建成以车厘子、爱媛38号柑桔、脆红李、香羚1号核桃为主的高山特色果品基地6000亩。
(二)宣传动员转变发展观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思想观念是关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使农民从要我种到我要种的观念转变。一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层层召开会议、书写标语、办专栏等载体深入宣传特色林果发展政策及效益,引导干群转变观念。二是发挥体验效应。组织乡村干部、村民代表赴汶川、遵义、简阳等地实地考察学习,通过亲身体验、现场观摩等形式感受到特色林果能发挥的效益,回乡后从宣传入手,带动周围群众发展,从思想和观念上发生较大改变。
农业转型:以畜牧业为龙头发展农牧结合
“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我们确立了以畜牧业为龙头,发展农牧结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思路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品牌农业+协同农业的新战略。”河南省平顶山市副市长冯晓仙介绍,以促进生态发展、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为主线,平顶山市强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建设,实现了农林牧深度融合、种养加一体经营、产供销相互衔接、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目前,该市已建成循环畜牧企业150余家,带动生态农田建设35万余亩;建成年处理30万头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厂1座和覆盖全市的病死畜禽收集处理体系。
以破解环保、用地、融资、销售、安全等瓶颈为突破口,初步建立起农(林)牧结合、资源循环、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
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建设,平顶山市先后启动实施了品牌农业、65万亩饲料粮基地、100万亩生态粮基地、10平方公里健康食品加工园区等建设规划。发动组织全市养殖企业大量流转瘠薄的中低产田土地、消纳粪污,在全市形成了“农牧结合、就近利用”“林牧结合、自然利用”“协议消纳、异地利用”“加工制肥、分散利用”“就地还田、直接利用”五种粪污利用模式,初步建立起农(林)牧结合、资源循环、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转型的“领跑者”——吉林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当前,农业发展正步入查补短板、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农业短板怎么补?突围之路怎么走?面对这一直击现代农业发展“堵点”和“痛点”的课题,吉林省正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蓝本,探索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都市现代农业如何布局?
如何让市民对菜价满意,让农民对收益满意?吉林省在完善“菜篮子”调控保障机制方面做出诸多探索
选择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