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其意义就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此外,还要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申请指南!申报材料内容及要求有哪些?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立足农学、植保、蔬菜、园艺、花卉、果树、食用菌、蚕学、种子繁育、饲料生产、中药材、草业、蜜蜂饲养、林业、水利、农机、水产养殖、畜牧、兽医(药)、经纪人等专业。下面带来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申请指南,申报材料内容及要求有哪些?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申请指南
(一)申报材料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从哪里来?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这样做!
“乡村振兴战略”于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7年1月9日,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人才振兴的要求: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改善农村创业创新生态。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推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共同富裕|新型集体经济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这7条路径或可一试!
集体所有制源自苏联,它的应用范围限于农村及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前苏联引入了集体所有制概念,并在开展合作社和公私合营运动中将其放大到农村和城镇,这样就演变成了我国的农村和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
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向产权关系明晰、成员边界清晰、治理机制合理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那新型集体经济如何帮助农民增收?当前发展态势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笔者从生产力、市场经济、共同富裕这3个方面来理解集体经济的实现逻辑,并提供了7条实现路径,以作参考。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当下的实现逻辑
土地流转当新型农民不能忽视的几个关键点
土地问题是农民最核心的利益问题,土地流转既能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又能带动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既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但土地流转当新型农民有不能忽视的几个关键点:
一、面积、田租问题
最开始不懂,觉得土地流转100亩地,那么我就有100亩田可以种了,但是实际上凡是土地流转的面积,均含沟渠和道路,如果被忽悠的话,有可能荒地都划给你了,最终使用面积80亩就不错了。
河南省利用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发展现代农业
河南省将在涉农职业院校中遴选20个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培训内容覆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等五大类专业。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特别是有文化的青年人向城市转移,让农业人才渐趋缺乏。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要求农业劳动力在数量上缩减、在素质上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用人才来支撑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人才从哪里来?既需要专业院校的培养,又需要从农业就业人口中培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河南省即将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是培养农业人才的必然选择。然而,要真正让培训收到最好的效果,还需要统筹兼顾,将培训立体化。
新型农民创业致富经,成功创业不是梦
当今社会,创业的专利不只属于大学生,农民创业成功的也很多,尤其是新型农民。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成功创业的新型农民创业致富经吧,给正要创业的农民一些借鉴。
张凤梅:养猪女状元
提起培丰镇瘦肉型生猪养殖示范场的女主人张凤梅,曾受助于她的张某、林某等诸多群众对她感激万分,说幸好有她“赊猪苗、传技术、帮销售”,让他们走上致富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张凤梅在丈夫的支持下,办起了规模瘦肉型生猪养殖场。她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很快掌握了养猪的技术和管理要领。“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她和丈夫商量,向周围想养猪的群众赊销猪苗、饲料,给予技术指导,并利用自己的营销网络帮助销售,然后收回猪苗饲料本钱。这样既可以帮助群众,又可以增加自家的猪苗销售,达成双赢。于是,她便实施了“赊猪苗饲料、传技术经验、帮出栏销售”方案,带动了大批群众发展生猪养殖。同村的张某,长期从事煤生意,想改行养猪找到她,张凤梅全力帮助他建立起高标准的专业养猪场。
苏仙棠:瓜果土专家
广西隆安: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民
来源:广西日报
近日,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农民卢含就美滋滋地对记者说,今年香蕉大丰收,他承包的300多亩香蕉地,除去200多万元成本,净赚40多万元。短短5年间,卢含就收入实现了“三级跳”,从一个依靠自家土地维持生计的传统农民转变成懂得灵活运用惠农政策和土地政策的新型种植大户。
2009年,卢含就将自家20多亩耕地流转给金穗农业公司后,又受聘于公司种植管理香蕉,成为双薪农民,每年收入地租外再加工资和年底提成奖金共达8万多元。两年后,他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承包金穗公司农机耕地的活,积累了资金。今年,他再次大胆创业,利用前几年积攒的资金和掌握的种植管理技术,承包300多亩耕地种植香蕉,实现创业创收。
卢含就的成长经历是隆安县大规模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民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年的土地流转,目前该县已流转耕地面积2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涉及农户1.5万户,受益人口达5万以上。通过土地流转,该县打破了农村东一片西一片独立种植的经营格局,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盘活农村土地;其次,土地流转在当地催生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形成企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药、化肥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此外,土地流转还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农民在收获地租的同时,有的受聘于企业成为双薪农民,有的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隆安: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民
来源: 广西日报
11月17日,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农民卢含就美滋滋地对记者说,今年香蕉大丰收,他承包的300多亩香蕉地,除去200多万元成本,净赚40多万元。短短5年间,卢含就收入实现了“三级跳”,从一个依靠自家土地维持生计的传统农民转变成懂得灵活运用惠农政策和土地政策的新型种植大户。
2009年,卢含就将自家20多亩耕地流转给金穗农业公司后,又受聘于公司种植管理香蕉,成为双薪农民,每年收入地租外再加工资和年底提成奖金共达8万多元。两年后,他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承包金穗公司农机耕地的活,积累了资金。今年,他再次大胆创业,利用前几年积攒的资金和掌握的种植管理技术,承包300多亩耕地种植香蕉,实现创业创收。
卢含就的成长经历是隆安县大规模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民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年的土地流转,目前该县已流转耕地面积2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涉及农户1.5万户,受益人口达5万以上。通过土地流转,该县打破了农村东一片西一片独立种植的经营格局,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盘活农村土地;其次,土地流转在当地催生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形成企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药、化肥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此外,土地流转还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农民在收获地租的同时,有的受聘于企业成为双薪农民,有的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隆安:大规模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民
来源: 新华网南宁
近日,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农民卢含就心里美滋滋的,由于今年香蕉好收成,他承包的300多亩香蕉地,年底除去200多万元的成本,净赚了40多万元。现在的卢含就已经从一个依靠自家土地维持生计的传统农民转变成了逐步富裕起来的种植大户。
2009年,卢含就将自家的20多亩耕地流转给某农业公司后,又受聘于公司,管理种植香蕉,成为双薪农民,每年的收入除地租外再加工资和年底提成奖金达到了8万多元。两年后,卢含就又购买了农业机械设备,承包金穗公司农机耕地的活,进一步积累了资金。今年,卢含就再次大胆创业,利用前几年积累的资金和掌握的种植管理技术,承包了300多亩耕地种植香蕉,成了种植大户,实现了创业创收。卢含就的成长经历只是隆安县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民的一个缩影。
经过几年的土地流转,目前隆安县已流转耕地面积2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流转涉及农户1.5万户,受益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土地流转打破了农村东一片西一片独立种植的经营格局,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的产出价值;其次,土地流转造就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形成了企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带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土地流转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农民在收获地租的同时,有的受聘于企业,成为双薪农民,有的从事另外的农业生产活动,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实现了农民创收增收的目的。
规模土地流转催生当代新型农民
红的是花,黄的是麦,绿的是稻,紫的是茄……
放眼望去,夏初的惠水县7万亩涟江大坝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地毯一直铺到天尽头。
宽敞平整的机耕道上,近10台大型的耕种机发出突!突!突!的吼声在来回地穿梭,还有的惠水农民驾着两辆大型拖车满载着20多台农业机械,开赴广西南丹县开展跨省农业机(械)作业。记者欣喜地发现惠水已成为一个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大县。
惠水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正祥说:“是规模土地流转催生了农业机械化,催生了当代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