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看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突破传统 创新发展

看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突破传统 创新发展

来源:互联网2012-05-17 16:16:40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崇左市是广西有名的旱区。然而,因为成功开创“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农作物间套种”大规模推广模式、“节水灌溉技术”创造高效益等一系列创举,让这片旱区变成了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同时,它还是剑麻生产加工基地、指天椒之乡和苦丁茶之乡。
突破传统,创新发展,是崇左市不断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的“秘诀”。
突破传统引领农业“新革命”
“蚂拐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这句山歌形象地描述了崇左市昔日农户责任田地块小且四处分散的状况。
1996年,龙州县上龙乡弄农屯5户农户率先进行土地置换整合,拉开了当地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的序幕。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崇左全市完成土地流转面积累计56.5万亩,其中“小块并大块”累计13万亩。这一新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地块过度分割的问题,土地面积增加3%-5%,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200元左右,增加效益300-800元。
土地小块并大块,铺平了农机推广的道路。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该市农机拥有量达7.9万多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40%,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更是高达44.2%。“没有整合前,我家的15亩甘蔗地分为34块。小块并大块之后,我们组的地块由原来的680块变成85块,全部采用集中经营、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方式,方便多了。以前耕耙1亩地要一天,现在只需30分钟就搞定了。”扶绥县岜盆乡那坡屯村民莫顺荣对记者说。当前,崇左正全力建设“万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并将其打造成全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崇左是广西三大旱区之一。常言道:甘蔗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建设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采取喷灌、膜下滴灌等方式实现节水,采取水、肥、药‘三位一体’灌溉模式实现高效,是我们做强做优蔗糖产业的迫切需要。”崇左市委书记赵乐秦说。
今年1月,该市“十二五”百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应运而生,提出在5年内全市发展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3万亩。截至4月底,崇左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39处,灌溉面积达15.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2.8%。
“节水滴灌较传统灌溉方式可节水50%,水肥吸收利用率达70%,并实现水肥一体化,既提高了工效、解放了劳动力,又提高和保障了甘蔗的单产和品质。按每亩增产2吨计,每亩可增收1000元左右。”崇左市水利局局长农集勇告诉记者。
创新发展成就“中国糖都”
2010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糖业协会授予崇左“中国糖都”称号,充分肯定该市近年来在科技种植、提高产糖量、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成效。
行业有言:“中国蔗糖看广西,广西蔗糖看崇左。”蔗糖业是崇左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了做大做强蔗糖产业,该市在甘蔗种植上不断淘汰旧品种、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并通过甘蔗六化、深耕覆膜、脱毒蔗苗等技术,不断提高甘蔗产量;在榨糖方面,各个蔗糖企业连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降低能耗,提高产出,整个制糖产业向节约环保型发展;在企业发展方面,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他们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制糖、造纸、酒精、酵母、生物肥、生物质发电等多条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使每一条甘蔗基本都能“吃干榨尽”。
“我们现在的产糖率提高了0.15%,在原料等量的情况下,可以多产2000吨糖,增加蔗渣量2万吨。”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经理辛树广说。
据了解,自2003年建市以来,崇左蔗糖产量已连续8个榨季位居全国首位。全市糖产量约占全国的1/5、全广西的1/3。2011/2012年甘蔗榨季,全市继续实现产蔗、产糖“双增长”。
“目前我们正进一步加大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不断优化蔗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市长黄克表示。
科技创新实现“钱粮双增”
5月13日,龙州县龙州镇岭南村渠皿屯村民黄锦堂一边在自家蔗地忙着查看套种西瓜的长势,一边向记者细数“农业间套种植”的优势:“往年种植甘蔗,亩产6吨,纯收入约900元。套种西瓜后,按去年的收入计算,平均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
崇左市丘陵起伏,山多地少。“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农业钱粮双增工程。”分管农业的崇左市副市长雷海良说。2006年,崇左发起一场向甘蔗地要增产增收的“农业技术革命”——采用“三避”技术在甘蔗地间套种西瓜,每年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左右。同时,将此项技术延伸至水果、剑麻生产中,开展果园、麻园间套种南瓜、辣椒、花生、黄豆等,最大限度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2011年全市农作物间套种面积达180.2万亩,实现人均增收近100元。
崇左市还成功探索出超级稻种植、跨国种蔗、林下经济、珍贵树种种植、水产畜牧养殖等多条有效增收途径。其中,仅林下经济和水产畜牧养殖两项,2011年就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
    (记者:覃世默  通讯员:苏川 黄锦亮 隆艳英)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