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面积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最近几年,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约为6372万亩,仅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2%,截至2015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47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3.3%。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6亿亩,超过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流转比例已经超过1/2,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超过350万户,经营耕地面积超过3.5亿多亩。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在未来的土地市场中土地流转面积将持续扩大,农村土地流转也将成为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
山西省土地流转的实践和思考:让土地转成“活水”
核心提示
土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在土地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制度下,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而且,在城镇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促使更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别人经营。近几年,受现代农业和城镇化两大因素影响,我省土地流转面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实践中,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又有互为因果的作用,反过来也对二者形成推动。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近700万亩,制度建设、服务体系等日趋健全,所体现出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日益明显。不过,土地流转毕竟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待完善之处,譬如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让法律法规设定与实践需要更为契合,如何让补贴资金发挥更大的撬动作用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转活土地规模效益显出来
最近几年,我省土地流转面积增幅维持在10%以上。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800多万亩,其中发生流转的面积达684万亩,占到14%。这些原来由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大户、企业后,效益成倍提升。
曲靖:政府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加速流转的趋势十分明显。”曲靖市农业局局长王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曲靖市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25.85万亩,到2013年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60.88万亩,占农村承包面积的14.3%,比2012年底的39.61万亩增加21.27万亩,增长53.7%。
目前,曲靖市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调查数据显示,转包土地8.01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3.2%,出租土地34.94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57.4%,互换土地8.31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3.7%,转让土地1.94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3.2%,股份合作土地0.52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0.8%,其他形式流转土地面积7.16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1.7%。
在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如何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就需要关注土地流向、流转后的用途、流转后的效益等问题,并且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日趋活跃
来源:酒泉日报
金塔县鼎新镇友好村过去一直以种植棉花为主,但随着种植成本的不断加大,土地产出效益越来越低。今年,在县上政策的引导下,友好村通过返租农户土地的形式,成功流转土地140亩,并引进客商发展拱棚瓜菜,不仅使分散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我出租了三亩耕地,租地的收入是2400元。现在我出去打工,一个月又可赚2000多元,咱现在拿的是双份工资。”村民王吉成告诉记者。据了解,近年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以平均每年6万亩的速度增长。至今年9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43万亩。
土地流转呈现新特点
当单家独户的土地经营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土地潜力等不能有效发挥时,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河北阜城县加快土地流转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是阜城县干部群众从当地实际出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拓宽向现代农业转变、使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速的有效路径。
一、全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
阜城县位于河北省衡水市东北部,总面积697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610个行政村,3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0.918万人,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58 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到目前为止,该县农民在土地经营中,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形式,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2万亩,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 2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8400亩。该县规模经营的类型主要为四种: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致富路
来源:中国河北
近年来,我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盘活土地资源,将土地向高效农业、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发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创新流转模式,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实现了土地流转与增加群众收入的互促双赢,圆了广大农民的“致富梦”。
农民成了“双薪族”
在平泉县杨树岭镇朱家沟村,村民的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人民日报新论:堵住农地流转“套补”漏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虚报土地流转面积、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是科学发展“上下不平行”的典型体现,扭曲了政策本意,浪费了财政支出,还伤害了种粮人的种地热情
为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土地流转的财政支持力度。然而,我们调研发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对农地大规模流转的财政支持中,滋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警惕。
在许多地方,政府制定财政扶持制度吸引涉农企业到农村流转土地。企业流转土地面积越大,得到的各种财政支持就越多。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往往片面追求土地流转规模,甚至虚报农地流转面积。比如,在我们调查的一个村,某大户实际只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上报面积却是6000亩;另一个公司实际流转面积仅为600亩,上报面积却是1200亩。此类现象,并非个例。
青海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近年来,海西州紧紧抓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管理服务体系,规范管理土地流转,引导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农业大户通过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机械化专业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一、流转情况
(一)土地流转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11年底,全州土地流转面积9.73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8%,较上年增加2.74万亩,同比增长39.2%。家庭承包耕地主要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其中以出租方式流转面积为5.95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61.2%;以转包方式流转面积为3.64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37.5%。
(二)土地流转管理逐步规范。海西州已在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等地建立了6个市(县)级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指导站和3个乡镇级管理服务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土地流转工作,完善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及相关手续,土地流转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二、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许多农民已不满足在现有的土地上获取利益,逐渐与土地分离,从事二、三产业或其他行业,这部分农户的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大户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逐步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州规模以上土地流转面积8.11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3.4%,其中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达6.39万亩,占规模以上土地流转面积的78.8%,家庭承包土地由农户之间的小规模流转逐步向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企业之间集中流转转变。
(二)优化了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的持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枸杞、马铃薯、果疏为主的农业区域特色进一步凸现。目前,枸杞、马铃薯和果疏产业领域流转土地面积达7万亩,占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的20%,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的形成。
(三)转变了农民收入增长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有偿收入,每亩每年可以得到300至500元不等的租赁收入。农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出家门打工经商办企业,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在保证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增加了非农收入,改变了传统以一产为主的收入增长方式。2011年底,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7.4万人次,累计劳务收入2.3亿元。
三、主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设进程较慢。已建立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仅占乡镇总数的0.9%,且部分服务机构仅仅是挂牌,缺少办公设备,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未进入实质性工作状态,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原始、信息服务不及时、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在农户之间进行,仍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自发流转,没有通过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备案,存在纠纷隐患。
(三)依法管理难度大。市(县)级农经部门专业人员少,业务经费紧缺,加之乡(镇)没有固定的农经人员,致使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工作难度极大。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市(县)、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指导、管理和服务,研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促进和逐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地区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纠纷仲裁调解机构,负责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为保障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收益提供保障。
(二)加大宣培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土地流转意识。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在培植、壮大现有流转典型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引导、示范、服务的方式,组织农民群众现场观摩,帮助农户分析流转经济收益,调动积极性,消除思想顾虑,努力形成人人支持、参与土地流转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抓好流转管理。督促指导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统计、合同签订、鉴证和管理、纠纷调处等制度。认真做好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规范流转合同,并及时办理备案,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准确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
绍兴:农村土地流转率超五成
来源:绍兴日报
汶上:“四招”走活“土地流转”一盘棋
来源:网上济宁
完善机制 乐都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日趋多样
青海新闻网讯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在向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迈进的过程中,乐都县土地流转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该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0042.92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3%,涉及19个乡镇、354个自然村、4923户农户。
乐都县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大、比例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是转包。全县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13135.81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65.54%。其中,乐都县旺盛苗木专业合作社流转285.8亩,乐都县樱红大樱桃专业合作社流转127.6亩,分散转包12722.41亩;乐都县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是租赁。乐都县以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3555.11亩,占流转面积的17.73%。其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天露等7家入驻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987.16亩,钦宗、连信、鑫盛源、神农、强农、弘业菊芋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1602亩,分散租赁面积965.95亩;乐都县土地流转的方式还有转让。该县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达1500亩,占流转面积的7.48%,均系分散转让;入股是乐都县土地流转的又一重要方式。乐都县兴农农产品产销协会以入股方式流转土地1600亩,占流转面积的7.98%;此外,乐都县还有互换的土地流转方式。该县以互换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52亩,占流转面积的1.26%,均系分散互换。该县已形成规模50-100亩集中连片流转点4个,100-300亩集中连片流转点7个,300-500亩集中连片流转点1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流转点1个。(作者:宋忠祖)青海新闻网讯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在向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迈进的过程中,乐都县土地流转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该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0042.92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3%,涉及19个乡镇、354个自然村、4923户农户。
乐都县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大、比例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是转包。全县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13135.81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65.54%。其中,乐都县旺盛苗木专业合作社流转285.8亩,乐都县樱红大樱桃专业合作社流转127.6亩,分散转包12722.41亩;乐都县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是租赁。乐都县以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3555.11亩,占流转面积的17.73%。其中,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天露等7家入驻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987.16亩,钦宗、连信、鑫盛源、神农、强农、弘业菊芋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1602亩,分散租赁面积965.95亩;乐都县土地流转的方式还有转让。该县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达1500亩,占流转面积的7.48%,均系分散转让;入股是乐都县土地流转的又一重要方式。乐都县兴农农产品产销协会以入股方式流转土地1600亩,占流转面积的7.98%;此外,乐都县还有互换的土地流转方式。该县以互换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52亩,占流转面积的1.26%,均系分散互换。该县已形成规模50-100亩集中连片流转点4个,100-300亩集中连片流转点7个,300-500亩集中连片流转点1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流转点1个。(作者:宋忠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