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转”出空间无限
来源:互联网2011-11-09 14:32:20
来源:嘉兴日报
昨天,3名绍兴
种植大户专程赶到余新镇,希望镇里能匀出一些土地供他们种植。客商上门求租,这样的场景在余新镇经常上演。“以前没有土地,想招项目也招不进。现在项目多了,得好好挑挑。”镇干部表示。
注册资金8500万美元的世合
农业项目进入建设、占地5000多亩的坪均农业公司进入产出期……去年以来,共有27个农业项目落户
南湖区,注册内资近2亿元,外资8700多万美元,一批设施、高效、生态型农业项目入驻。而在2008年,全区引进规模农业项目仅3个,
投资850万元。
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种养,到规模、高效经营渐成主流,南湖区的这一巨大变化,一个重要原因还来自于“两新”工程的推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该区
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业招商的南湖“井喷”现象
近期,一个台商投资优质兰花生产基地项目在七星镇落户。如果放在两年前,这个占地400亩的台资项目在南湖区已属凤毛麒角。但去年以来,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增多,其中包括注册超亿元的大项目。“要是没有开展
土地流转,根本实现不了。”南湖区农经局副局长陈冬梅感慨地表示。
2008年底,南湖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土地流转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据统计,到目前南湖区5个镇共计已流转土地7.5万亩,占全区总
承包土地面积的30%以上。在七星、余新等镇,土地流转率高的达到了70%以上。
土地流转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能。2009年底,台资“世合国际”项目的签约,拉开了南湖区现代设施农业“井喷”大幕。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以水产
养殖、休闲观光为主的鸿源农业公司、四季采摘的巢氏生态农业、从事珍稀苗木种植的石根农林科技、张江设施蔬菜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先后落户各镇。
一些本地种养大户也迎来了“扩张”黄金期。提起褚大姐,在南湖区甚至全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种了十多年甜瓜,褚富宝的种植是越来越红火,每到采摘期供不应求。但前几年,苦于村里没有多余的种植空间,褚富宝的经营规模一直维持在一两百亩。今年,她一下向镇里租赁了500亩土地,“这下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
生产方式变革下的“转身”
“规模种养业的发展,改变了单家独户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陈冬梅表示,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对南湖区的农业转型带来了深远影响。
用进口设施给猪降温、猪的粪便处理有“抽水马桶”、日本水稻每公斤能卖40元……在嘉兴市敦好农牧有限公司,一切听起来都那么新鲜。这个占地600亩的牧业园区,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农业循环示范项目。园区建成后,生产将环环紧扣,利用美国进口污水处理技术,不仅可节水三分之二,五万多头猪的粪便处理后可直接当有机肥施在芦笋、生姜、水稻等作物上,处理后的污水回收后再作浇灌、冲洗之用。企业业主陈晓栋算过一笔账,预计5年后,这个融种养、休闲于一体的园区产值可望冲亿元。
水稻种植“谢绝”化肥,售价翻番,生姜+水稻、甜瓜+西瓜组合出了“万元千斤”模式……这几年,南湖区农民不断耳闻目睹并演绎着这种变化,生态、高效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多被落实在了行动中,设施农业、粮经轮作“万元千斤”种植模式、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成为一种趋势。仅今年,全区示范推广的“万元千斤”种植模式就达到了2.04万亩。
一批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南湖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目前,南湖区已与上海蔬菜行业协会、
上海市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漳浦县台商协会等一批行业协会、地方商会等建立合作关系。“禾欣”大米、“文虎”酱鸭、“潜福”蜗牛、“凤桥”水蜜桃、“江南”葡萄、“红船”粽子等品牌农产品,已在长三角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