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荆门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荆门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来源:荆门市委农办2016-08-05 09:42:05

荆门市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各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认真实施《荆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国家农机化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目标,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三农发展呈现持续向好、亮点纷呈、活力迸发、态势喜人的局面。

一、“十二五”荆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

(一)“两大战略”引擎功能日益增强。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引领、推动荆门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机遇、重要载体、强大动力。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5.84亿元,农业增加值206.92亿元,均同比增长5.2%。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6元,增长9.2%,总量全省第2位,对比“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实现收入翻番,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钟祥市名列2013年度首强。一是深入推进中国农谷建设。中国农谷战略写入《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国农谷“一谷双核,多点支撑”总体布局,构建了“三区三中心”硬支撑,确立了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标杆的目标定位。“九五”线33公里黄桃、蓝莓、玫瑰、甘薯等10个“万字号”生态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农谷大道国宝桥米绿色稻米基地、藕鳅共生试验田、袁禾专业合作社隆平超级稻生产基地建成投入生产。彭墩“1+9”核心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长寿食品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和彭墩风情小镇等项目加快推进,彭墩乡村世界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电商一条街、“粮食银行”等新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彭墩模式”在全省复制推广。二是加快推进柴湖振兴发展。设立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建立健全规划体系,着力培植主导产业,着力改善民生环境,移民幸福指数快速提升。确立了“三个三”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高效农业、童装、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以“四花三园”为核心积极打造“中国花城”,花海主题公园、花卉物流园、花卉精深加工产业园等百亿花卉全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

(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以信息化、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初显成效,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水稻、油菜、生猪、家禽、水产、果蔬、花卉苗木、生物质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粮食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55.64亿斤,总产创历史记录,超过历史上最高年份1997年0.1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油菜产量40.04万吨,比2010年增长7.8%;水产品产量55.08万吨,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比2010年增长43.8%;聚四海水产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水产批发市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企业为载体,建立农业类院士工作站20多个。“一高三新”农业蓬勃发展,推广应用面积突破200万亩;“香稻嘉鱼”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在全省推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居全省第二位。科学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首个“千亿产业”; 2015年达到1248.9亿元,比2010年380.6亿元增868.3亿元,增幅达到228%,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0年的1.5:1提升到3.4:1,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五位。京山县、钟祥市、沙洋县,以及其农产品加工园区,国宝集团、洪森粮油、广源食品和宝源木业先后多次获得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县(市、区)、先进园区和先进企业称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8家,比2010年172家新增56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1家。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拥有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3个,湖北名牌产品85个,“三品一标”认证468个,分别比2010年新增9个、49个、119个。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三产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互联网+农业”、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潜力巨大。成功举办中国农谷紫薇花旅游节、中国农谷长寿文化节和中国荆门油菜花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全省首个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中兴农谷电商平台、京山金瑞物流农电商平台、多辉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建成并投入运行。

(三)城乡统筹纵深推进民生改善。掇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引领作用增强,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易家岭等6个镇域小城市试点建设在全省首开先河,官垱镇被列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1个。“彭墩模式”、“幸福马岭”、“明灯路径”等新农村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十二五”时期,坚持先行先试,加快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先后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初步迈向城乡户籍管理、规划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管理、人居环境建设和义务教育“六个一体化”。实现农村电网覆盖率、电视和电话通信网络覆盖率、通邮率、行政村(居)道路硬底化率等4个100%。

(四)创新创业步伐加快活力释放。农业农村专项改革实现突破,改革发展活力逐渐释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突破2万个,其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464家、1573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30万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有望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有序推进。以开展土地按户连片耕种为主要内容的“沙洋模式”在全国引起积极反响,成为中国农谷机制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加快建立市县乡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已建成乡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55个,京山县建成农村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库。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机制,设立了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成立了中国农谷农产品创新创业园和中国农谷现代农业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设立柴湖产业基金4000万元,放大贷款3.8亿元。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产权融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发放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亿元。同时,林权制度、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扶贫机制、粮食流通体制、供销合作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等专项改革纵深推进,实现新突破。钟祥市、京山县冲刺国家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探索PPP模式,依托湖北农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进汉江引水、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与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对接,破解资金难问题。

二、“十三五”荆门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宏观上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思想,从中央到地方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国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我市的三农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是农业科技大省,属于全国农业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农业科研基地数量和研究领域覆盖面居全省前列,依托我省科研优势,有助于我市发展现代农业。

从微观上看,荆门农业资源富集,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是最具农业组合优势的地区。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国家级的试点示范有利于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国农谷和柴湖振兴战略上升为省级战略,其中中国农谷被写入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有利于放大农业比较效益,彰显中国农谷品牌效应。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出现了深层次问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和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约束,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缺乏内生动力和建设主体。目前,农村的人才、资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日趋严峻,需要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从内部环境看,我市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瓶颈制约。一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地力普遍透支,生产能力普遍下降。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除神地、欣胱等新兴企业开始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精深加工的探索实践外,大多数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上下游产品开发不够,链式开发的产品更少,食品制造业在我市发展也严重滞后,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制造业产值仅占6%。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主要侧重于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产前、产中服务,产后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同时存在服务组织能力弱、服务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四是农业品牌不够响亮。我市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但是真正有些影响力的牌子也就国宝桥米和金龙泉,缺少像双汇、娃哈哈等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我市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务农人员的素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等。面对这些挑战,“十三五”期间,必须找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两个率先、两个标杆”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国内,放眼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综合体。以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打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为方向,以农业与关联行业间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管理方式的交叉渗透和优化重组为途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综合体。

坚持绿色发展,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围绕生态做优农业,依托生态发展旅游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低碳农业和循环农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协调互动发展。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彰显荆门农业先发优势。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加大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农业科技、金融产品、政府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推进农村资源依法合理流转,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荆门农业发展优势更优。

(三)发展路径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手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精细化加工,大力实施品牌化经营,全面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抓手,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驱动,释放农村内在活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为着力点,打造生态宜居田园。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全面推进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80万吨以上,油料产能稳定在30万吨左右。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5: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达到24000元。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

四、优化农业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功能分区,全域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全力推进“三区三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建设成为“双核辐射、三带示范、八区联动”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双核辐射。在屈家岭核心区、彭墩1+9核心区布局“三区三中心”,支持“双核”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依托双核辐射、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屈家岭核心区。以文化、休闲、科普为方向,突出生态、有机、示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建设30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九五33”生态农业走廊、百公里紫薇花景观走廊,现代种业园、屈家岭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畅响土壤修复示范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农业科普园、农产品生产标准与检测示范园、体制机制创新园。

——彭墩1+9核心区。以体验、休闲、养生为方向,突出富硒长寿、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优质果蔬种业、长寿食品、智慧农业等产业,重点建设优质高端水果产业园、彭墩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园、汉光物流园、农业电商产业园、休闲观光体验园。

(二)三带示范

——荆钟富硒长寿产业示范带,着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建设彭墩1+9核心区及铁皮石斛产业园、特色产品(豆腐之乡)产业园、中国花城产业园等,打造国家长寿养生食品之乡和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荆京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带,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农耕文化体验与农业观光旅游,重点建设屈家岭核心区及高效生态农产品种养示范区、花卉苗木产业区、京山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

——荆沙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重点建设中兴粮油循环产业园、格林美农业废弃物循环产业园、光伏生物地膜循环产业园、掇刀双碑农业循环产业园、沙洋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沙洋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园、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示范园、“一控两减三基本”推广示范园、双低油菜全产业链示范园,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三)八区联动

——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建立200万亩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150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国宝桥米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湖北一袋米”工程,打造百亿桥米产业集群。

——油菜优势生产区空间布局。建设100万亩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建设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油菜生产;依托洪森天利,建设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打造全国“双低”菜籽油第一品牌;开发油菜多种功能,建设五洋线四季花开多功能农业长廊。

——蔬菜优势生产区空间布局。建设城郊设施蔬菜基地和汉江百公里蔬菜产业带,打造近郊设施蔬菜基地、中远郊名优蔬菜基地、外销加工蔬菜基地、水生蔬菜基地及西甜瓜基地等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

——水果优势生产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早熟砂梨板块、20万亩柑桔板块、黄桃板块和猕猴桃板块等。

——水产功能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两园三片十区”。即城郊渔业加工园,沙洋水产品加工园;龟鳖特色产业片,小龙虾特色产业片,香稻嘉鱼特色产业片;钟祥联合湖、沙洋黄荡湖、京山盛昌龟业等10个高标准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畜牧功能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以钟祥牧原、五三陈湾等为龙头,打造生猪智慧养殖产业带。以汉江牛业等为龙头,建设优质肉牛产业带。以景阳公司等为龙头,建设优质肉羊优势产业带。依托湖北神地、荆门仙羽等产业龙头,建设优质蛋鸡产业带。

——林网功能区空间布局。重点建设“3个产业长廊、4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产业长廊即207国道荆门段沿线花卉苗木长廊,主要包括胡集、双河、磷矿花卉苗木产业片,十里牌、团林铺花卉苗木产业片,十里铺、纪山花卉苗木产业片;屈家岭至钟祥百公里紫薇花景观走廊;北部山区食用菌油茶干果特色产业长廊,主要包括三阳、张集、栗溪、马河等地。4个国家森林公园即太子山、大口、虎爪山、千佛洞。5个国家湿地公园即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仙居河。

——水网功能区空间布局。筑牢全市防洪安全屏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全国节水示范区。重点实施荆门市汉东引水工程、荆门市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荆门片)、“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工程(荆门部分)、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沙洋县水系连通工程、屈家岭汉江引水及水网优化工程,新建漳河新区七湖五河水利设施工程、寨子坡水库扩建工程、东宝区九库连通工程等水资源联动方案,实现全市水资源科学合理、灵活有效调配。

 

五、重点任务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农田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改善土壤条件。到2020年,建成300万亩高标准农田。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有效应对旱涝交替的严峻气候形势,提升农业保障能力。加强水利建设,构建汉江以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网、汉江以西水环境综合治理带,建设全国节水示范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灌区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末级渠系治理、塘堰当坝扩挖改造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灌排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水、路、电、气、房、信息等“六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现“村村通”。深入开展国土整治和土地平整,推进土地按户连片耕种。

3、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以绿色、安全、健康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扩种小麦、马铃薯,稳定油菜种植;巩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城郊设施蔬菜基地和沿汉江优势产业带打造百公里蔬菜产业走廊,推广蔬菜设施栽培,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发展水生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生产;加快发展以橘、梨、桃为主的优势水果;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葡萄、猕猴桃、红心柚等特色水果。加强设施大棚、喷灌滴灌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光温系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菜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

4、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加强湿地保护,适度开展湿地生态旅游,重点实施漳河、惠亭湖、莫愁湖、潘集湖和仙居湖等5家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启动石门湖、官冲湖、石龙湖、钱河、象河等5家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速生丰产林、林木种苗和花卉、特色经济林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种养经济,不断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加快东宝森工产业城、中国花城、湖北十里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两城一中心”和华中生态园、钟祥红豆杉健康谷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40.41万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11.4万公顷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0‰以下,林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5、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加速实施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着力打造畜禽产品优质充足供给,动物卫生安全有效监管,动物疫病高效有序防控,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产业。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实施南方草地建设项目,鼓励农户利用荒坡地和冬闲田种植牧草、油菜、玉米青贮养畜,推进牛羊肉生产。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示范场达到1000个以上,标准化率提高12-15个百分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100%。

6、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建设一批起点较高、集中连片、特色突出、优质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高标准建设钟祥联合湖、沙洋黄荡湖、京山盛昌龟业、掇刀硕农、京山恒洋等1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推进精养池塘生态修复和改造升级工作,实施“湖泊拆围、水库限养”行动,全市大水面逐步由人工高密度养殖转变为“人放天养”天然增殖模式。到2020年,全市放养水面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发展增殖渔业1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100万亩,水产品产量突破70万吨,渔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加强“一高三新”示范推广,加大优质品种推广力度,继续推广机械精量播种、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保温栽培、稻田综合种养等高效技术,大力推广以“香稻嘉鱼”为代表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和以“猪-沼-稻(果、菜、渔)”为代表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建设荆钟、荆京、荆沙三条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在中国农谷两大核心区和大柴湖开发区建设有机农业样板区,在每个县(市、区)集中连片打造5万亩以上有机农业示范区。

2、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延伸农业链条,走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之路,打造“第六产业”。促进文化、旅游等元素与农业种植、农业加工、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农耕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引导发展传承农耕文化、科学普及体验的观光农业;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和民俗居家旅游等特色乡村旅游,把农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遵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理念,培育一批新型农村综合体。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实施“互联网+智慧农谷”行动计划。支持中兴农谷荆门产业园建设涉农大数据中心、农产品电商产业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3、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智慧新农村”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将东宝区打造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区。支持金瑞物流、众诚物流、东方百货等企业以及供销社在农村建立电子商务网点,拓展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完善农村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支持涉农企业与淘宝网等电商企业对接,发展B2B、B2C、O2O等为核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引进电子商务、信息软件、设计研发等新兴产业企业。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种业、基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全产业链。京山县重点打造以神地科贸为龙头的禽蛋加工全产业链、以国宝桥米为龙头的优质米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以盛昌龟业为龙头的龟鳖产业全产业链;沙洋县重点打造以楚玉食品为龙头的小龙虾加工全产业链、以洪森集团为龙头的双低油全产业链、粮食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钟祥市重点打造以牧原、雨润为龙头的肉类加工全产业链、以广源为龙头的休闲食品加工全产业链、以彭墩科技集团为龙头的长寿食品加工全产业链;东宝区重点打造以宝源木业为龙头的生物质全产业链、以羊为重点的草食畜禽产业链;掇刀区、高新区重点打造生物产业全产业链;屈家岭重点打造果蔬、马铃薯、甘薯、梅花鹿为主的四大产业链。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长寿、富硒、生态等特色品牌。

2、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值率为方向,积极引导传统农副食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依托国宝桥米、洪森粮油、广源食品、京山神地、盛老汉、沙洋楚玉等企业,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企业集团,重点发展具有荆门特色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休闲方便食品,丰富产品种类,加强产品创新。到2020年,确保食品制造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提高到25%,产值突破600亿元。

3、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把发展低碳农业生物质产业作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依托宝源木业、凯利板业、中兴农谷、安能生物等企业,利用林业生物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通过工业化加工转化为生物基产品、生物饲料和生物能源等,从而保护环境,缓解能源危机。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业生物质能企业,充分挖掘荆门丰富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森工产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燃料产业。到2020年,农业生物质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4、大力发展油脂深加工。以化解油脂加工业产能过剩为重点,加快油脂深加工向多元化、高端化、精深化方面发展,重点利用好本地丰富的油菜籽资源,发展油菜籽、油茶等多种油料加工,开发特种油、专用油。提高饼粕、油脚等油料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形成集榨油、精炼、饼粕、生物能源等于一体的油脂加工产业化体系。到2020年,油脂深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

5、大力发展果蔬饮料加工。加强果蔬中生理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的引进,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保健食品和饮料。加快发展果汁、蔬菜汁、果蔬复合汁等制取,发展果蔬饮料产业。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利用产生的风落果、不合格果以及大量的果皮、果核、种子、叶、茎、花、根等资源,研究下脚料的精深加工。到2020年,果蔬饮料加工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

(四)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程度

1、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以技术、资金、项目支持和提升经营能力为重点的“三支一提”措施,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3万家。探索实行“合作社+ 龙头企业+ 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入社,土地入股,培育一批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联合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导农民合作社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100%。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综合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与所在区域农户实现互联互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公司,向市、县、镇延伸布局农业专业化服务中心,开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完善“以钱养事”机制,整合乡镇农业服务资源,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综合服务超市,提供“一站式”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

3、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依托中国农谷农产品物流中心、京山金瑞物流中心、多辉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大型农产品仓储基地,完善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快农副产品专业配送中心和交易市场建设,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以“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为载体,积极推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超市、企业、学校、社区对接,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配送服务和农产品企业建立销售网点等新型销售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示范应用。加快与中航工业的对接,引进中航工业的冷链物流。支持彭墩集团建设以种子展示交易、农产品的展示交易、农业机械装备的展示交易、农产品的电商、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中国农谷现代农业综合体。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粮食银行”试点,实行“四代一换”,即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代整理和品种兑换的粮食流通运作模式。

(五)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种试验、技术集成、标准示范,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高效生态原则,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和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争创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积极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行为,控制农兽药残留,净化产地环境。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围绕生态、富硒、长寿等特色,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提升增值空间。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力争“三品一标”达到500个。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强力推进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和农业执法队伍整合,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依法加强对农药、饲料及其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打击各类非法添加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优先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试点范围,探索建立产地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强化原料使用和产品销售记录档案,做好标识管理,提升农产品信息溯源水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

(六)加快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土壤修复、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八项行动计划,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快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动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推进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实现秸秆产业化发展。完成5万亩土壤修复任务,力争纳入国家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地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着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推进207国道、皂当线、荆新线、京绿线、东客线、农谷大道等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布局,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考核创建,彰显“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产业美、自然美、人文美。坚持差异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特色社区,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不照搬城镇模式,不搞大集中,不强迫农民上楼。加强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充分挖掘和保护古村落、民俗村落和特色村落、家庙祠堂、标志建筑、古树名木等,彰显美丽乡村多彩风韵。坚持建管并重,突出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环境整治重点,联动推进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垃圾处理网和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村。

3、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完善扶贫信息系统,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扎实做好移民工作,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实现移民同步小康。启动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做好农副产品购销、电子商务进农村。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不断巩固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综合平台,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荆门(中国农谷)农科院科研条件与能力建设,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长江流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管理和考核工作,提升工作站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力度,鼓励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充分利用其项目、科技、人才、团队、品牌等综合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加快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建立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2、加快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等现代种业体系,打造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种子研发、繁育、比较试验中心和区域性种子展示和交易平台。完成屈家岭和彭墩“双核”种业布局,屈家岭抓好马铃薯、甘薯等种业中心建设,彭墩抓好水果、蔬菜等种业中心建设。支持全市多点发展现代种业,鼓励已落地的种业企业加快建设种业中心和种业基地,构建马铃薯、甘薯、油菜、水生蔬菜、猕猴桃、生猪、肉牛、山羊、乌龟、黄鳝、黄颡鱼等动植物品种繁育体系。重点抓好柴湖盆花基地、彭场林场火炬松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全力支持祥瑞丰生态果业有限公司建设国家级红豆杉种质资源库和红豆杉快繁技术研究中心。培育荆门黑羽绿壳蛋鸡、黑头羊、高产抗病意蜂等三个特色地方配套系;支持京山县将盛昌龟业建成全国现代种业示范基地,掇刀区将乌鳢建成国家级原种场。

3、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开展适合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打造南方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推广中心。加强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关键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重点多经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上取得突破。建设京山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沙洋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同步发展。加快农用航空产业发展,主要在农用无人机飞防上取得突破。

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以“农谷云”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农谷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林、牧、渔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在中国农谷两大核心区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实施“金农”工程、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农业物联网、设施农业的智能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建设资源监管、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监控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推进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到2020年,行政村光纤覆盖率、信息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100%。

5、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相互衔接。鼓励进城农民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八)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到2018年,实现全市21928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10个贫困村脱贫全部“销号”,10个贫困乡镇脱贫全部“摘帽”;2018-2020年,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1、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分类分层确定脱贫路径。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脱贫一批等“五个一批”工程,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实施整村推进,每年实施7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推进,促进贫困村“销号”;实施区域发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促进贫困乡镇摘帽。科学制定脱贫规划。编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绘制精准脱贫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严格落实扶贫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责任制。市级承担扶贫开发的主导责任,县(市、区)党委、政府承担扶贫开发的主体责任,负责做好规划实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落实部门扶贫开发责任制。加大行业扶贫力度,提高政策措施的精准度和针对性。完善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联动的精准扶贫格局。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脱贫激励机制。

2、创新财政金融服务机制。建立财政专项扶贫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市、县两级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用于扶贫开发的比例不得低于15%。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建立扶贫产业基金,市、县分别达到1亿元、2000万元规模。建立扶贫投入县级整合平台。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力争每年全市扶贫小额信贷达到1亿元。市、县财政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稳步推进贫困村互助金试点,探索小额扶贫贴息与互助金融使用办法,降低贫困户贷款门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先向贫困村倾斜,推广贷款贫困户人身意外保险。

3、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工作合力。完善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制度,继续实施“百个部门百家企业帮百村、万名干部职工扶万户”活动,实现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全覆盖。支持本土成功人士带资带智带项目回归,带动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脱贫致富。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组织金融、保险、电力、通信等行业及市属国有企业帮助贫困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九)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本方向不变。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数据库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库。争取成为国家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入分配制度。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规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整合涉农资金,成立农业发展基金。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广中国农谷惠农创业贷、柴湖振兴发展创业贷、活物浮动抵押贷款、家庭农场主贷款、助保贷和集合贷等涉农信贷产品。积极推进“合作社+金融”试点,适时推广试点经验。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3、深化林权制度和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完善林木采伐权,管好公益林、天然林,放活商品林,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4、深化供销合作机制改革。实施基层振兴工程,推进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供销服务平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村级综合服务社信息化改造,打造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供销社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

六、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一)强化工程支撑

1、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统筹粮食产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粮食发展专项等方面资金,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推广优良品种、集中育秧、秸秆还田和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菜篮子”工程。依托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加快设施大棚、喷灌滴灌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业物联网,打造一批智能化特色菜园、精品果园、茶园,巩固提升蔬菜平价直销便民店,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发展优质农产品冷链物流连锁配送中心,配套建设净菜加工、储藏保鲜设施。

3、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依托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计划,运用综合性工程和农艺技术措施,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引导农户普遍施用秸秆还田腐熟剂、商品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耕地质量动态预测预警系统,为科学施肥、地力培育、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4、植物保护工程。突出重大病虫害、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实施农作物病虫防治行动,坚持“绿色防控、公共植保”的理念,开展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测、优势农产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专家远程诊断网络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抵御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5、“互联网+农业”工程。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建设“智慧农谷”的要求,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一是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二是实施“互联网+经营”行动计划,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三是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四是实施“互联网+管理”行动计划,推进农业行政管理高效化;五是实施“互联网+创业”行动计划,推进农民创业大众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力争到2020年,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发展方式更加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联合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将彭墩、屈家岭分别打造成国家级和省级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制定农业职业经理培训计划,培养一支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实施农业人才培育计划,培育10名农业科研领军人才、100名“乡土之星”、1000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10000名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

7、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实行修复,开展种植绿肥和轮作休耕制定试点。加快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科学减量施用化肥、农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

8、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突破发展以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为主的农村沼气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推广太阳能光伏利用和生物质转化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沼气设施维护与管理,盘活存量,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和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

9、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林业血防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完善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农谷紫薇花景观长廊、江汉运河银杏景观长廊、荆西北深秋红叶旅游景观长廊、207国道百公里花卉苗木景观长廊、京山百公里生态长廊、汉江防护林景观长廊、竹皮河现代林业示范带、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工程景观带、枣潜高速绿化景观带、荆门东西外环线绿化景观带等景观长廊建设。开展生态示范县、森林城镇和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

10、防洪减灾工程。通过合理确定防洪排涝标准,完善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汉江堤防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闸站更新改造、山洪灾害防治和京山、沙洋、钟祥、荆门城区城布防洪等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洪水风险管理,全面升级防洪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1、水资源配置工程。通过对汉江、漳河、长湖等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重要水源地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实现江河湖库塘渠联调联用,建设水源多样、水质优良、水量可靠的供水保障网络。

12、水资源保护工程。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为标准,促进全社会节水;以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为试点,带动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28条小流域开展水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通过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生产空间。

13、畜禽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组织生猪、蛋鸡等规模养殖场开展无公害产地、产品双认证,加快改造升级,提高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化水平,规范生产技术管理,提升畜产品质量。

14、现代渔业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加强精养鱼池、堰塘改造,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自动投饵机、水质在线监测等技术装备的使用率,发展设施渔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不断提升“香稻嘉鱼”影响力。

15、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以水稻、油菜、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花生、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巩固提高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

(二)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 “十三五” 涉农重大项目库,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强化路线图管理,加快规划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全市策划涉农项目共1359个,按行业划分10大类,拟定总投资1.59万亿元,全部纳入荆门市“十三五”涉农重大项目库。

(三)强化投入支撑

创新农业农村投入机制,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及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予以整合。探索赋予县级自主权,支持以县为单位对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实行整镇推进、区域开发。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投入绩效。

七、保障规划实施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和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一)加强规划衔接。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与《中共荆门市委关于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与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按照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三年滚动行动计划和年度三农工作计划。

(二)明确实施责任。落实目标任务,按照规划要求,明确各项重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细化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强化规划的督办落实。建立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