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市政府网2016-05-27 09:59:51
为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5〕19号),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一)贫困户“越线”:到2016年,11430户40641贫困人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部越过国家扶贫标准线。其中,2015年实现5122户18442人越过扶贫标准线,力争实现7136户25480人越过扶贫标准线。
(二)贫困村“销号”:到2016年,新一轮65个贫困村按照“解决‘八难’实现‘八有’”标准,全部实现脱贫销号。其中,2015年实现25个村脱贫销号。
(三)贫困区“摘帽”:到2016年,黔江区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帽子。
二、集中解决贫困村突出问题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1.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一是实施干线公路改造。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乡镇干线公路改造工程。二是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在贫困村实施通畅工程300公里、通达工程200公里、道路维修整治工程500公里、人行便道工程600公里。
2.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实施65个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快中小型农村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坪塘整治等小微型水源工程。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户饮用自来水率达100%,农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70%以上,全面解决贫困村12.7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3.改善农村用电条件。加快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优先安排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完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特色院落等电力设施,努力推进集中表房改造。到2016年,有效解决贫困村低电压问题,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4.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优先在贫困村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森林抚育、营造林计划等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源涵养保护和生态修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65个贫困村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全面推进贫困村“改厕、改厨、改灶”工程,规范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实现乡镇(含场镇)和常住人口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立贫困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二)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切实拓宽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
1.重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围绕全区三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着力构建“一区两园三盖四带”的“3+X”生态产业格局。即:抓好生猪、烤烟、蚕桑三大骨干产业;结合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发展各类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巩固发展烤烟,新发展生猪2万头、蚕桑9200亩、蔬菜2.6万亩、脆红李4200亩、猕猴桃3000亩、土鸡24.9万羽、羊1.2万只,支持贫困村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沟域经济。将工业振兴资金、民营经济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农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优先用于特色产业扶贫。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村入户计划,建成5个农副产品及乡村旅游“电商扶贫村”。加大科技扶贫推进力度,每个贫困村选派2-5名符合条件的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人员和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指导帮助群众科技致富。到2016年,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主导产业覆盖农户达70%以上,覆盖贫困户达30%以上;以种养业为主的贫困村规模种养殖户占总户数40%以上。
2.大力培植乡村旅游业。依托武陵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避暑纳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劳务等方式,参与高山旅游地产、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庄等服务。巩固提升现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在65个贫困村中打造2个有一定影响力的避暑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每年新增乡村旅游示范户20户、接待床位200张以上,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3.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农户以农家乐、“森林人家”为依托,加工生产地方农特产品,逐步培育地方品牌,把农家土菜、苗族刺绣、土家织锦逐步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着力引进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特色产业项目深加工企业,在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下游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贫困家庭务工就业。
4.探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贫困村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并加强组织建设。推进财政支持农业合作社创新试点。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有条件的贫困村80%以上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土地流转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或独立经营家庭农场。
(三)加强公共事业发展,切实让贫困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实施高寒地区学校“暖冬计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二期)”、“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等教育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测算标准。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在普通学校标准上每生提高200元。建立师资队伍在城区与农村合理流动机制及城区学校帮扶农村中小学机制,每年选派30名以上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开展1年以上支教,享受支教补助、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晋级等激励政策。实施“特岗教师”“三区”支教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每年有针对性地培养招录农村小学教师。探索中高职业教育“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到2016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以上,“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比例达80%以上。
2.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健全贫困村医疗服务网络,新建5个、维修11个村卫生室,按照标准化卫生室要求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基层医疗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落实好面向贫困户子女免费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政策;为每个贫困村卫生室配备1名及以上村医,每年对在岗村医开展不低于2周的业务培训,提高村级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建立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专项补助、公共卫生补助增长机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和实施“一对一”签约卫生服务。加快“医联体”建设、远程诊疗网络建设,健全逐级转诊制度,辖区群众区内就诊率达90%以上。
3.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强贫困村通讯设施建设,实现移动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为贫困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入户(站),完善贫困村文化室,培育1-2名文化中心户,基本建成贫困村“半小时文化圈”,让贫困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文化、信息和技术服务。挖掘贫困村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四)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完善贫困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贫困户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贫困户达100%;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享受农村低保达100%。60岁以上居民全面享受每月不低于90元的基础养老金。
三、分类解决贫困户脱贫难题
(一)产业扶持一批。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扶持产业发展。按贫困户每户2000元的标准补助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到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统筹补助到户产业发展上,其中500元用于贫困户脱贫后的奖励。实施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的小额信贷支持,由财政扶贫资金给予贴息。安排扶贫小额信贷专项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搬迁建房贷款等提供风险补偿。鼓励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和有关专项资金、农房、土地和林地经营权等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对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好的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优先给予财政和信贷支持。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
(二)医疗救助一批。建立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并逐步提高参保缴费档次。建立扶贫小额意外保险、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由区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建立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其使用办法由区扶贫办、区财政局、区卫计委、区人力社保局共同制定。
(三)教育资助一批。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将贫困户子女优先纳入资助范围。每年资助每名学前教育贫困生2160元、小学阶段贫困寄宿生1000元、初中阶段贫困寄宿生1250元。贫困生就读中职学校和公办普通高中免学费,每年资助每生国家助学金2000元。每年资助每名贫困生就读中职学校住宿费500元。完善对贫困户子女上大学(含高职)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畅通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等“绿色通道”,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提高到8000元,还款期限延长至20年,并享受每生每年3000元以上国家助学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对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给予一次性资助。
(四)培训转移一批。充分利用职教资源优势,与农户增收致富产业有机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资金互助业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做到“应训尽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促进劳务输出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千方百计提高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农业、人力社保、城乡建设、扶贫等涉农培训资金65%以上用于贫困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新型农民培训。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非农职业技能或创业培训率达100%,有剩余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至少培训转移1人。正阳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社会公益性岗位优先招录有培训经历的贫困人口。
(五)民政兜底一批。做好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有机衔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将贫困人口中没有劳动力、需要由社会保障进行“兜底”的家庭,通过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将其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六)扶贫搬迁一批。坚持贫困户优先原则,全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现“应搬尽搬”。一是抓好市级搬迁示范点建设。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扶贫效益明显的要求,加强规划指导、资金筹措和建设督导工作,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示范点、农民新村和特色大院。二是建立扶贫搬迁补助机制。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重点瞄准贫困村、贫困户,落实“138”差异化补助政策,即一般户补助1万元,贫困户、低保户、D级危房户补助3万元,兜底户补助8万元。三是完善后续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创新集中安置点持续发展机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对新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补助特色产业资金10万元。2015-2016年,实施1.5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其中,深度贫困户兜底搬迁280户、980人。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强化各级政治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作为最紧迫的“硬”任务来抓。逐级签订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区级由区委书记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亲自谋划、部署、督导、检查全区扶贫攻坚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由党(工)委书记亲自抓落实。区级各部门抓好资源统筹,立足自身职能职责,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创新引导、检查指导等工作。选优配强贫困村村级班子,将贫困村全部纳入后进整顿,为每个贫困村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回引1-2名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到村任职创业,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致富的能力。
(二)帮扶保障。一是建立贫困村联系帮扶制度。区“四大家”领导联系2-3个贫困村;区级部门帮扶1个贫困村;从区级部门选派65名副处级及以上实职党员领导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从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选派260名干部,组成65支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村开展蹲点帮扶。二是建立“4211”精准结对帮扶制度。一名区级领导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包括兜底搬迁户);一名帮扶部门处级领导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帮扶部门、乡镇街道职工和村干部分别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一个区级部门结对帮扶1-2户兜底搬迁户。结对帮扶按照“不脱贫、不脱钩”原则,做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三)资金保障。一是区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调整专项扶贫资金结构,单列改善民生、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区级新增财力和当年清理回收的项目资金全部投向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项目;区财政提前调度,为每个贫困村提前垫付整村扶贫资金200万元。二是各部门加大行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向上争、自己挤等方式,将各类安排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主要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在贫困村集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等项目,确保65个贫困村平均投入1000万元以上。三是加大社会扶贫投入力度。加大与国家开发银行、山东日照市、市卫生帮扶集团等帮扶单位衔接沟通力度,建立帮扶资金年度增长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类企业、社会组织、自愿服务等定村、定户襄助扶贫,营造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四)机制保障。一是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完善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议事决策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扶贫攻坚中遇到的难题。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乡镇街道扶贫攻坚、部门帮乡扶贫工作情况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对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健全督查巡查机制。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督查内容,区委督导巡查办、区政府督查室会同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扶贫攻坚工作中的紧急事情进行跟踪督查,重点工作重点督查,一般事情定期督查。四是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坚持在扶贫一线中培养、提拔、使用干部,对扶贫工作路数正、措施实、成绩突出的干部大胆使用,对扶贫工作抓得不紧不实、敷衍了事,导致任务未完成的干部,及时调整。五是完善项目监管机制。严格执行扶贫项目“十步工作法”,对扶贫项目倒排工期,高效推进,严禁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
注释
①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②国家扶贫标准线:按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变价2300元执行。
③解决“八难”:着力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难、便捷出行难、安全饮水难、住房改造难、素质提升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公共服务难。实现“八有”:每个贫困村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一条硬(油)化村社公路,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套落实社保政策到户的具体措施,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一个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
④一区两园三盖四带:“一区”:武陵山山地现代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两园”:仰头山、武陵仙山两大现代农业园区。“三盖”:麒麟盖、三塘盖、彭家盖。“四带”:小南海-濯水-阿蓬江沿线;黑溪-黄溪-黎水片区;石家-鹅池-新华片区;蓬东-邻鄂-马喇片区。
⑤十步工作法:第一步是项目规划,第二步是项目申报,第三步是项目审核,第四步是项目审批,第五步是项目公示,第六步是项目建设,第七步是项目验收,第八步是资金拨付,第九步是资料归档,第十步是项目审计。
⑥贫困户:文中贫困户是指农村建卡贫困户。
相关阅读:
【2015】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
【2015】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
福建省建瓯市关于深化精准扶贫打赢脱贫...
关于福建省《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
政策解读:关于重庆市委市政府《精准扶...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武隆区...
福建省最新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
广东省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
广东省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
广东省旅游局关于我省旅游行业精准扶贫...
泾阳县关于进一步深化金融助推精准脱贫...
关于推进江陵县产业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的...
阳新县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产业扶贫促进精...
2017年荆州市关于推进产业扶贫促进...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精准扶贫易地...
大埔县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