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做好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

做好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

来源:互联网2013-09-10 09:53:45

来源:大河网

    搞好土地流转对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巨大的作用。信阳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根据记者的调查,做好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土地流转牵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敏感神经

 土地流转转出了什么样的效果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既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要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河南农业发展方式怎么转,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状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5月底,借下基层采访的机会,记者选择传统农区的信阳市进行了深入调研与采访。

 土地流转牵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敏感神经

 在本次采访前,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围绕粮食怎么保,笔者锁定了采访的重点,比如,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农业如何增效、农民如何增收,农村科技怎样推广等,以探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前提必须是土地的相对集中,也就是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呢?

 在现有的土地制度下,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土地经营制度,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基本上是分散经营,生产效率比较低。而目前,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等, 许多地区出现了土地撂荒或半撂荒的现象。同时,在农村出现一些自发的土地转让和因无序转让引发的纠纷,给农村社会稳定留下隐患。多年来,部分农民想转让转不出去,一些专业大户想租赁而又租不来,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

 记者在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采访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长台关乡乡长李业山告诉记者:“长台靠近淮河,土地肥沃,是全区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但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家里的田地大都交给留守的老人、妇女耕种,维持正常的生产已经相当不错了,别说提高农业产出率了。淮河边的这些地,正常情况下,是一年两季的,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但很多人家,妇女与老人们种不过来,只种一季水稻。这么好的田地,没有充分利用上,着实可惜。”

 一方面是土地的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如何解决?息县项店镇镇长宋超告诉记者,“提高农业的产出率,需要大力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大力进行机械化的耕作。分散经营的状况不能适应这些要求。”

 现有土地制度下,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土地的适度集中,进而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从而达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事实上,土地流转在一些地方早就开始进行了。只不过在中央政策出来之前,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也没有现在这么规范。”平桥区土地流转中心主任张欣告诉记者。

 土地流转转出了什么样的效果

 信阳市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形式,以“土地银行”、股份合作、企业租赁、能人承包等具体模式,通过规范流转秩序,搭建流转平台,培育流转龙头,土地流转进展迅速。目前,全市共创办土地信用合作社206家,流转总面积达到745万亩。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规模经营大户,其中,流转面积千亩以上的达344个,全市还涌现出17个全国种粮大户。2009年,信阳粮食总产量达到114.6亿斤,占到河南省的十分之一强,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

 记者在信阳市平桥区采访时,区土地流转中心主任张欣给记者细数了土地流转后发生的变化:

 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从土地利用上看,土地流转后每亩增地7%左右,节省人工30%以上。从土地产出效益看,流转土地集中在种植大户手里,不仅有利于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为提高机械化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

 土地流转后大量种植茶叶、石榴、红薯、花生等特色作物,效益是土地流转前的4~6倍,也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全区形成多个特色产业带。例如,依托土地流转,胡店乡兴起了石榴产业,面积达2万亩,长台关、王岗乡等通过土地流转,使花生种植面积达6万亩,由“种”到“加”,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在长台关乡,记者采访了种粮大户余涛。“土地流转后,土地利用率确实大大地提高了。”余涛指着眼前的一块大麦田告诉记者:“在进行土地平整时,这块大麦田就从流转前的13.3亩变为16.8亩,仅地埂就多出了3亩多。去年租种土地1400亩,全部种上了优质小麦,增加夏粮20万斤,并且收购都事先签有协议,不愁卖不出去。”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农民增收问题,张欣主任告诉记者:“土地流转毫无疑问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可以说,土地流转为农民带来了双收益,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了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就近打工,成为 农业工人 ,更多的农民通过经商、外出务工和创办私营企业,获得工资性、经营性收入。2009年,全区农民仅土地流转一项就增加收入500~800元,比上年增加11%~17%。”

 记者在平桥区陆庙村采访时,遇见土地流转出去后在万亩茶园打工拔草的妇女,记者随即询问了一名叫付常珍的妇女,她家共11口人,12亩地,土地全部流转出去,孩子在外打工,她自己不定期在茶园打工,一天可挣到35元,一年仅打工收入就可增加3000元左右。据村办公室主任陶正亮介绍,“陆庙村通过土地流转,去年,全村农民仅茶山就可获得70万元收入,像付常珍那样, 离土不离乡 ,通过给公司打工,年增收入2000~8000元不等。山坡上的万亩茶园,过去是荒山,流转出去后,村民每亩可得80元,以后企业效益增加了,还可逐年递增。” 在五里镇,农民吕国山告诉记者,他家原来有9.6亩承包地,全部流转出去后,一年获得流转费4760元。流转后,为了扩大收入,筹集资金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从事机收、机耕服务,每年两项合计比流转前增加收入8万元。

 土地流转留给我们的思考

 土地流转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在流转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测算,土地规模要200亩以上才会有比较大的效益,目前在平桥区,200亩以下规模的占的比例很大。二是土地流转仍需进一步规范。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从市、县(区)、乡(镇)三级都有政府的流转机构来推进和规范土地的流转,但实际上在政府主导的流转之外,仍有很多流转行为是在农户之间私下进行的,缺少必要的法律程序,一旦发生纠纷,也得不到必要的法律保护,引发很多矛盾与问题。由于土地产权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在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矛盾还很多。三是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非农就业空间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农民对土地的传统依赖,相当多的农民宁愿受穷也不愿把土地拿出来进行流转,这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流转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大户的积极性。这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与观察,有些感受提出来供大家思考:第一,土地流转的大方向是对的,必须坚持。目前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不能因为有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就怀疑它。第二,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主角,政府是引导。土地流转的出发点必须是造福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为了流转而流转,不能搞大呼隆,更不能为了政绩而流转。第三,土地流转牵涉的面广而又细,不可一蹴而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观念等方面原因,在有些地方,出现了干部积极性高而农民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为了流转顺利进行,村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动员党员干部做流转表率。又比如,流转后的连片问题,不连片,数量再多,规模经营就会打折扣。记者在采访中就曾经碰到过一位种粮大户:虽租地上千亩,怎奈中间有块地人家不愿流转,就连不成片,直接影响了流转效果。第四,种粮大户的政策支持问题。现在种粮大户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土地租种成本上涨过快,基本农田,一亩要500元,农业直补还给原来的农户,加上土地整理,购买农机等的开支,大大挤压了利润空间。例如,余涛的1400亩地,流转过来一年不到,投入已达上百万元,几乎倾其所有了,而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不愿给他们贷款。这样,流转的风险在加大,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涉及的不仅仅是相关农户,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而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或者说政策边际不明确。这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