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9-29 11:03:16
我国拥有约 15 亿亩盐碱地,其中具备开发潜力的达 5 亿亩以上。这片曾因 “盐分过高、肥力低下” 被视为 “闲置荒地” 的土地,如今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拓展生态空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盐碱地综合利用并非简单的 “改良 + 种植”,而是需结合区域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特性,构建 “工程 + 农艺 + 生物 + 生态” 协同发力的系统方案,实现 “改得好、用得活、可持续” 的转型目标。

盐碱地的核心症结在于盐分积累与 pH 失衡,改良需遵循 “先降盐、再调碱、后养肥” 的递进逻辑,根据盐碱化程度选择适配技术,为后续利用筑牢土壤根基。
物理改良是 “快速破局” 的关键。针对中度以上盐碱地,通过暗管排水或明沟系统,将地下水位控制在 1.5 米以下,避免地下水携带盐分上升至地表;配合激光平地机将地块坡度控制在 0.1%-0.3%,确保灌溉均匀淋盐,华北平原采用 “暗管排水 + 秸秆覆盖” 模式,1-2 年即可将表层盐分从 0.6% 降至 0.3% 以下。对重度板结土壤,深耕 30-40 厘米后掺沙或有机肥,可打破犁底层,提升土壤透气性与透水性,为作物根系生长开辟空间。
化学改良则聚焦 “精准调碱”。面对 pH>8.5 的内陆碱土,施用脱硫石膏(工业副产品,成本低)或有机酸,通过钙离子置换土壤中的钠离子,降低碱化度;盐化土则可施用聚丙烯酰胺(PAM),通过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减少蒸发返盐。需注意的是,化学改良需先检测土壤盐分与 pH 值 —— 滨海盐土侧重降盐,内陆碱土侧重调碱,避免过量施用导致次生污染。
生物改良是 “长效养地” 的核心。轻度 - 中度盐碱地可种植耐盐先锋植物 “以地养地”:碱蓬耐盐度达 1%-2%,既可食用又能吸附盐分;苜蓿、羊草等牧草耐盐 0.3%-0.6%,秸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柽柳、白蜡等乔灌木则能固土防沙,改善区域微气候。同时,接种耐盐解盐菌、固氮菌等微生物菌剂,可通过微生物活动分解难溶性盐分、补充土壤氮素,在棉花种植中应用该技术,出苗率可提高 15%-20%,产量增加 10% 以上。
改良后的盐碱地并非 “千地一用”,需根据土壤盐分水平(轻度 < 0.3%、中度 0.3%-0.6%、重度 > 0.6%)与区域资源条件,选择 “农业 + 生态 + 非农” 的适配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双赢。
农业利用聚焦 “耐盐作物 + 高效种植”,在轻度 - 中度盐碱地打造 “收益闭环”。滨海地区依托充足水源,推广 “水稻 + 小龙虾” 稻渔共生模式,水层阻隔盐分上升,水稻选用 “盐粳 188” 等耐盐品种,亩产可达 500-600 公斤,鱼虾养殖额外增收 2000-3000 元 / 亩;西北干旱盐碱地则种植向日葵、高粱等耐旱耐盐杂粮,或枸杞、甜叶菊等经济作物,宁夏盐碱地的枸杞种植不仅耐盐 0.5%-0.7%,还能依托药用价值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林下经济” 模式也颇具潜力 —— 白蜡林下套种甘草,乔木固土、药材增收,形成 “长效 + 短期” 的收益结构。
生态利用以 “修复优先”,让重度盐碱地变身 “生态屏障”。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在滨海重度盐碱地种植碱蓬、芦苇,构建盐生植物园,既吸附盐分、净化水质,又形成 “红海滩” 特色景观,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内蒙古河套平原则种植柽柳、沙棘等灌木,打造防风固沙林带,使盐碱地沙漠化速率降低 30% 以上。轻度盐碱地还可建设碳汇林,杨树等速生乔木每亩每年固碳 1-2 吨,通过碳交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非农利用拓展 “边界价值”,让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焕发新活力。在光照充足的华北、西北盐碱地,“光伏 + 农光互补” 模式成为新选择 —— 光伏板遮挡阳光减少蒸发返盐,板下种植苜蓿或射干等耐盐作物,山东德州某项目每亩年发电量约 1.2 万度,综合收益是传统种植的 3-5 倍;靠近城镇的轻度盐碱地经土壤压实与防渗处理后,可作为工业园区或物流仓储用地,既盘活土地资源,又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盐碱地治理非一日之功,需通过政策、技术、监测协同发力,避免 “改后返盐”“利用低效”,确保综合利用可持续。
政策是 “驱动力”。政府需出台专项补贴,如每亩改良补贴 500-1000 元、耐盐作物种植补贴,降低经营主体成本;设立盐碱地治理专项基金,支持科研与产业融合;同时鼓励企业参与规模化开发,通过土地流转与品牌化运营(如 “盐碱地大米”),形成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的协同机制。
技术是 “核心力”。科研机构需持续选育耐盐品种,2023 年培育的 “山农 42” 小麦在盐分 0.4% 的土壤中亩产达 450 公斤,为粮食种植提供品种支撑;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模式,既减少大水漫灌导致的地下水位上升,又节水 30%-50%,契合干旱盐碱地的资源禀赋。
监测是 “守护者”。建立土壤盐分、pH 值、地下水位季度监测制度,盐分反弹时及时灌溉洗盐,pH 失衡时补充改良剂;同时跟踪作物产量、生态覆盖率与经济收益,动态优化利用模式 —— 若光伏板下牧草收益低,可调整为种植耐盐中药材,确保每一寸改良后的盐碱地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在于打破 “重改良、轻利用”“重短期、轻长效” 的误区,构建 “改良 - 利用 - 养护” 的循环体系。从滨海盐碱地的稻渔共生,到西北的光伏农光互补,再到内陆的耐盐经济作物种植,每一种模式都是 “因地制宜” 的实践成果。未来,随着科技进步与政策完善,这片曾被遗忘的 “荒地”,必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 “粮仓”、改善生态环境的 “屏障”、推动乡村振兴的 “沃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如何让农村的闲置宅基地、四荒地、空房...

千亩荒地变旺地,花海让乡村旅游“火起...

“荒地”如何变“宝地”?

农户开垦荒地及村庄内外闲置土地如何确...
循环农业如何重构乡村资源利用与发展格...

土地流转如何让农民变双薪、农村变繁荣...
六招教你如何打造生态农庄将荒山变宝地...
如何盘活利用好农房资源,让闲置农房成...

虾养殖如何让虾塘生态平衡快速恢复

如何利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农...

“塘浦圩田系统”让太湖沼泽地变身“米...
土地流转帮助农村荒地变良田农民地亩收...
黄山:徽州区土地整治600多亩荒地变...
"盘活荒地荒田变宝盆"东堡村尝试土地...
撂荒地变香饽饽——青海省循化县团结村...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