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涉农企业、村集体与农户如何进行产业协作释放产业价值

来源:土流网2025-09-19 11:25:11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小农经济 “分散化、低效率、抗风险弱” 的短板日益凸显。涉农企业、村集体与农户通过产业合作、土地流转、股份协作等多元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不仅破解了农业生产 “小散乱” 的困局,更成为激活乡村经济动能、保障农户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核心路径。这种 “企业带产业、集体搭平台、农户享收益” 的协同模式,正以具体可落地的实践,书写着 “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 的新篇章。

一、进行多元合作搭建乡村产业发展 “骨架”

涉农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合作并非单一形态,而是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衍生出适配性强的多元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产业合作模式是当前最主流的实践形态,以 “园区引领” 与 “订单农业” 为代表形成闭环。雅安市天全县以柑子村为核心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村集体整合 8000 余亩土地与项目资金,涉农企业入驻建设柑桔种植基地与加工厂,同时延伸出生猪育肥、蔬菜销售等配套产业,近 300 户农户既通过土地流转获取稳定租金,又能在园区务工获得月薪 2000-3000 元的收入;江苏宿迁的农服公司则通过 “粮食订单” 与村集体合作,以 “保底价收购 + 全程数字化服务” 模式,让农户无需担忧粮价波动与销路问题,2024 年当地订单农户的粮食亩均收益较散种农户提升 25%。这种 “园区聚产业、订单稳生产” 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纳入标准化产业链,实现了从 “种得好” 到 “卖得好” 的跨越。

土地流转与托管模式则为 “空心村” 盘活闲置资源提供了方案。广东恩平市以马铃薯产业为突破口,推行 “社村联 + 六统一” 托管模式,村集体组织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涉农企业,企业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机械化耕作率达 80%,每亩成本降低 150 元,马铃薯亩均产量提升至 3000 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 40%。而天全县的土地流转实践更具代表性,农户将土地交由村集体集中整合后引入企业,每年获取 800-1200 元 / 亩的固定租金,同时可优先参与园区务工,实现 “土地不丢、收入翻倍”。

股份合作与农文旅融合模式则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恩平市采用 “省龙头企业 55%+ 村集体 30%+ 基层社 15%” 的股权结构成立社村公司,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分红数十万元;扬中八桥镇供销社与红旗村合作,整合农业基地、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经济圈,既通过 “互联网 +” 将特色农产品打造成线上爆款,又开发 “采摘体验 + 科普教育” 旅游项目,村集体年增收超 20 万元,农户通过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实现多元创收。这些模式打破了 “农业只靠种植” 的局限,让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

二、合作模式驱动乡村经济多维升级

涉农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协同合作,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利益绑定与功能互补,在经济增长、农户增收、集体造血等维度释放乘数效应,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区域经济增长来看,合作模式推动农业从 “单一生产” 向 “产业集群” 转型,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极。传统农业以 “卖原料” 为主,附加值极低,而合作模式下,涉农企业主导产业链延伸,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加工品 —— 天全县的柑桔经过加工后成为果汁、果干,售价提升 30% 以上;宿迁的原粮加工为精品米、发芽米,单位产值翻倍。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带动了配套产业发展,天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周边集聚了农资店、运输公司、包装企业等 20 余家商户,形成 “一业兴、百业旺” 的格局,2023 年园区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 2 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 35%。这种 “产业链延伸 + 配套产业集聚” 的模式,让乡村经济从 “单点增收” 转向 “整体提效”。

对农户而言,合作模式是收入的 “稳定器” 与 “放大器”,彻底改变了 “看天吃饭” 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多元收入结构保障了收益稳定:天全县农户通过 “土地租金 + 园区务工工资 + 入股分红”,年均收入达 4.5 万元,较合作前增长 60%;宿迁订单农户享受 “保底价收购”,2023 年粮食价跌时仍按约定价格出售,避免了每亩 500 元的亏损。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技术指导与生产支持,帮助农户提升生产效率 —— 恩平市马铃薯种植户在企业指导下,病虫害损失率从 20% 降至 5% 以下,每亩节约成本 300 元,同时通过 “优质优价” 机制,有机马铃薯收购价较普通品种高 50%,农户单位面积收益显著提升。这种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机制,让农户从 “生产者” 转变为 “产业参与者”,收入稳定性与增长空间大幅拓展。

村集体经济则在合作中实现从 “空壳化” 到 “自主造血” 的蜕变,成为乡村建设的 “主力军”。过去,许多村集体因 “无产业、无资源” 陷入 “没钱办事” 的困境,而合作模式让村集体通过资源整合与服务参与获得经营性收入:恩平市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社村公司,每年分红用于修建灌溉水渠与田间道路;扬中红旗村用合作增收的资金修缮村道、建设村民活动中心,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村集体的 “造血” 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 天全县柑子村用集体收入建设 3 座冷库,解决了农产品保鲜问题,进一步吸引企业扩大投资,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合作。数据显示,参与三方合作的村庄,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速普遍超过 15%,远超传统村庄水平。

三、正视挑战与优化路径让合作模式行稳致远

尽管三方合作模式成效显著,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存在企业违约拒收、自然风险导致产量下滑、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要让合作模式持续发挥作用,需从机制完善、风险防控、政策引导三方面发力。

强化契约精神与监管机制是基础。针对企业违约问题,可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标准化订单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同时建立 “黑名单” 制度,对多次违约的企业限制参与农业项目;天全县探索的 “政府 + 银行 + 企业 + 农户” 四方协议模式,由银行提供贷款支持,政府监督资金使用,有效降低了违约风险。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则是应对自然风险的关键,恩平市为马铃薯种植户投保 “气象指数保险 + 产量保险”,2023 年遭遇洪涝灾害时,农户每亩获得保险赔付 800 元,基本覆盖损失,避免因灾返贫。

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与提升农户参与度同样重要。部分合作项目中,农户因 “话语权弱” 只能获得基础收益,需通过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 + 劳务收入” 的多层分配模式,让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成果;村集体应发挥 “桥梁” 作用,组织农户成立合作社,提升谈判能力,如宿迁某村通过合作社统一与企业协商,将订单收购价提高 10%,同时为农户争取到免费种苗与技术培训。此外,加强农户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科学种植、品质管控等技能,既能提升合作项目质量,也能增强农户长期增收能力。

三方协同合作模式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单一主体的 “独角戏”,而是涉农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 “大合唱”。当企业的资本与技术、村集体的组织与资源、农户的劳动力与土地形成合力,就能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农户增收、集体壮大的多重目标。未来,随着机制不断完善与实践不断深化,这种合作模式必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让更多乡村实现从 “经济薄弱” 到 “产业兴旺” 的蝶变。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