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统筹粮食、经济、饲料三类作物种植激活农业多元价值的实践指南

来源:土流网2025-09-16 11:10:17

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本质是对 “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需求、生态保护” 四大目标的动态平衡。粮食作物是 “国之基石”,经济作物是 “增收引擎”,饲料作物是 “畜牧纽带”,三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通过科学统筹实现 “一亩地多产效、一片区多赋能”。唯有立足地域禀赋、锚定供需核心、创新实践路径,才能让三类作物形成 “1+1+1>3” 的协同效应。

一、立牢统筹根基以三大原则划定发展边界

统筹种植结构,首需明确 “不可逾越的底线” 与 “可优化的空间”,避免陷入 “重经济轻粮食” 或 “重产量轻生态” 的误区。

其一,粮食安全优先是根本红线。必须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内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及大豆、薯类等杂粮为主,严禁以 “特色种植” 名义违规侵占。正如东北平原将 70% 以上优质耕地用于玉米、大豆种植,既保障了全国 1/3 的商品粮供给,又通过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实现 “主粮不减、杂粮增收”,守住了 “谷物自给率 95% 以上” 的硬指标。

其二,供需匹配是核心导向。盲目扩种经济作物易致 “丰收即滞销”,忽视饲料需求则加剧 “进口豆粕依赖”。华南地区依托热带气候种植甘蔗、荔枝,却始终保留 20% 耕地种植水稻以保障口粮;内蒙古畜牧业优势区围绕规模化牧场布局青贮玉米、苜蓿种植,将饲料运输成本降低 30%,正是 “按需布局” 的典型实践。

其三,生态与效率协同是长远保障。黄土高原推广 “苹果 + 谷子” 间作,既通过苹果实现经济收益,又以耐旱谷子减少水土流失;西北风沙区种植沙棘(经济作物)与沙打旺(饲料作物),在固沙护土的同时创造多元价值,印证了 “生态友好型种植” 的可持续性。

二、精准布局以地域禀赋破解 “一刀切” 困境

我国气候、土壤、水资源差异显著,三类作物的统筹需遵循 “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饲则饲” 的逻辑,构建差异化种植格局。

粮食主产区(东北、黄淮海),以 “稳主粮、补杂粮、嵌饲料” 为核心:东北平原在玉米主产区推行 “玉米 - 青贮玉米” 轮作,既保障粮食产能,又为本地牧场提供饲料;黄淮海地区推广 “小麦 - 棉花” 套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 “一季粮食、一季经济”。

经济作物优势区(华南、西南),以 “保口粮、强特色、配饲料” 为重点:华南在甘蔗、水果种植带周边,保留小片水稻田保障区域口粮;西南茶园套种苜蓿,既提升茶叶品质(苜蓿固氮养土),又为养殖业提供高蛋白饲料,形成 “经饲互补” 链条。

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西北风沙区),则以 “生态优先、粮经饲兼顾” 为原则:黄土高原种植谷子、糜子(耐旱杂粮)与苹果(生态经济作物),搭配沙打旺(固土饲料);西北风沙区以沙棘(经济作物)、苜蓿(饲料作物)为主,兼顾少量耐盐小麦,实现 “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 双目标。

三、四大路径推动结构优化从 “蓝图” 到 “田间”

统筹的关键在于让政策与技术穿透 “最后一公里”,破解农民 “不敢调、不会调” 的难题。

(一)以 “复合种植” 激活土地多元价值

打破单一种植局限,让三类作物 “共生共赢”:东北的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宽窄行配置实现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亩均增收超 300 元;南方的 “稻渔综合种养”,在水稻田养殖小龙虾,既保障粮食产量,又使亩均收益提升 2-3 倍;华北的 “冬小麦 - 青贮玉米” 轮作,一年两熟模式下,既收获小麦(粮食),又为牧场提供青贮饲料,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二)以 “政策 + 市场” 引导理性种植

农民的种植选择易受 “短期价格” 影响,需双轮驱动引导决策:政策端,对主粮实行 “最低收购价 + 生产者补贴”,如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确保种粮不亏,东北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每亩达 200-300 元;对优质饲料作物(如苜蓿)给予特色种植补贴,“粮改饲” 试点县每亩补贴 100 元,降低调整风险。市场端,建立 “全国三类作物供需信息平台”,实时发布价格、需求预测,如山东寿光通过 “蔬菜价格指数” 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品类;扶持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河南果汁厂与农户签订柑橘收购合同,内蒙古牧场与农民签订青贮玉米订单,让农民 “种有所销、销有所得”。

(三)以 “科技赋能” 破解品质与效率瓶颈

科技是打破 “产量与收益矛盾” 的关键:良种研发上,培育抗倒伏小麦、高淀粉玉米(粮食),高糖甘蔗、抗病茶叶(经济),高蛋白苜蓿、高纤维青贮玉米(饲料),如 “中麦 578” 小麦品种亩产超 600 公斤,“渝茶 1 号” 茶叶亩产提升 20%;技术推广上,华北小麦产区普及滴灌技术,节水 30% 的同时增产 15%;西北棉花种植推广膜下滴灌,减少农药使用量,提升经济作物品质;土壤改良上,对连作蔬菜地推广 “秸秆还田 + 有机肥”,修复土壤肥力,避免 “掠夺式种植”。

(四)以 “产业链延伸” 提升附加值

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的收益,需从 “卖原料” 向 “卖产品” 跨越:西南茶叶加工从 “鲜叶出售” 升级为 “绿茶、红茶、茶饮料” 多元化产品,附加值提升 5-10 倍;新疆葡萄加工成果干、葡萄酒,解决 “鲜果滞销” 问题;内蒙古苜蓿加工成干草捆,延长储存期,对接全国牧场,避免 “鲜草变质浪费”;饲料产业链则通过 “青贮玉米 - 饲料加工 - 畜牧养殖” 一体化,降低中间成本,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三大机制筑牢统筹根基

统筹种植结构非短期工程,需制度护航确保可持续:

耕地保护机制严格落实 “占补平衡”,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优质耕地优先种粮食,中等耕地种经济、饲料作物,避免 “好地种经济、差地种粮食” 的资源错配;

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三类作物保险体系,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生产成本与收益,经济作物特色保险(如柑橘冻害险)、饲料作物价格保险(如青贮玉米价格险),为农民兜底;

监测评估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定期监测种植面积、产量、价格,每年评估结构合理性,如发现主粮面积下降则及时调整补贴政策,发现经济作物滞销则引导产业链延伸,确保统筹方向不偏离。

统筹三类作物种植结构,不是 “非此即彼” 的选择,而是 “协同共生” 的智慧。从东北平原的 “粮饲轮作” 到西南山区的 “经饲套作”,从政策托底到科技赋能,本质是让农业种植既守住 “国家粮食安全” 的底线,又激活 “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生态保护” 的多元价值。唯有立足地域实际、紧跟供需变化、创新实践路径,才能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 “安全的基石、增收的源泉、生态的屏障”,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