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8-14 15:53:19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联结集体与成员、统筹乡村资源的重要载体,其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关乎乡村振兴的根基稳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跳出 “短期盈利” 的局限,构建 “制度 - 产业 - 资源 - 利益 - 创新” 五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在动态平衡中实现 “发展韧性、资源永续、治理有效、风险可控” 的长期稳定状态。
治理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效运行的 “骨架”,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组织的凝聚力与决策科学性。健全成员参与式治理是核心,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 “股东” 身份,将 “三会” 制度(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落到实处。例如,对于集体土地流转、大额投资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从源头上避免 “少数人说了算” 的决策风险。同时,要强化监督与公开透明,推行 “阳光财务” 制度,定期公开集体资产变动、收益收支、债务情况等信息,让成员 “看得懂、能监督”。引入第三方审计制度,对负责人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为组织的长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和产业多元化,治理结构也需动态调整。对于跨村联合的集体经济组织,可建立 “联村理事会” 协调各村利益分配;对于产业涉及种植、加工、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组织,可设立专业委员会,提升决策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这种灵活适配的治理架构,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产业是集体经济组织的 “血肉”,单一产业结构往往难以抵御市场波动与自然风险,构建多元、绿色、链条化的产业生态是关键。培育多元产业生态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形成 “主导产业 + 配套产业 + 应急产业” 的组合模式。以山区集体经济组织为例,可将特色林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果品加工、电商销售,同时利用闲置校舍改造仓储物流点,在应急时转化为物资储备场所,既提升产业附加值,又增强抗风险能力。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前提。摒弃 “先破坏后治理” 的粗放模式,发展有机农业、林下经济(如林菌套种、林下养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发展生物质能源或有机肥加工,形成 “种养加循环” 的生态闭环。这种模式不仅降低环境污染,更能通过 “绿色认证” 提升产品溢价,为组织带来持续收益。
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是提升产业韧性的重要途径。从 “卖原料” 向 “卖产品、卖服务、卖品牌” 升级,例如水稻种植集体经济组织可拓展至精米加工、米粉生产,结合稻田景观开发研学旅游、农耕体验项目,通过 “一产接二连三” 实现全链条增值,分散单一环节的市场风险。
资源是集体经济的 “源头活水”,合理开发与高效配置是防止资源枯竭的核心。建立资源台账与开发规划是基础工作,需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域、闲置厂房等进行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并评估价值。同时制定 “资源开发负面清单”,明确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陡坡耕地限制开发、闲置设施鼓励开发的范围,确保资源开发有章可循。
推动资源 “再生性” 利用是关键。对于土地等消耗性资源,通过轮作休耕、土壤改良提升肥力;对于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非消耗性资源,通过修复活化发展民宿、非遗体验项目,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收益。例如,某古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闲置古民居改造为精品民宿,同时培训村民传承手工陶艺,形成 “住宿 + 体验” 的文旅模式,既保护了文化资源,又实现了长期盈利。
引入外部资源补充 “存量” 可突破本地资源局限。通过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产业效益;与文旅企业联合开发乡村旅游,由企业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集体以资源入股分红,既减轻自身资金压力,又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资源增值。
成员的认同与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 “动力源”,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激发成员的主动性与归属感。兼顾 “集体积累” 与 “成员分红” 是基本原则,可建立 “发展性积累 + 即时性分配” 机制:将每年收益的 40% 用于扩大再生产(如投资新产业、升级设备),30% 用于成员分红,20% 用于集体福利(如养老补贴、教育补助),10% 作为风险储备金。这种分配方式既能保障成员即时收益,又能为组织后续发展留存资金,避免 “分光吃净” 的短视行为。
实行 “按要素分配 + 按贡献分配” 相结合,可进一步激发活力。除按成员身份(土地入股、集体资产份额)分配外,对为集体发展作出额外贡献的成员给予奖励:村民通过电商帮助集体农产品销售额超 100 万元的,提取 5% 作为奖励;引进重大项目的成员,可获得项目年度收益的一定比例分成。同时,需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设立 “集体救助基金”,为困难成员提供临时补助,为无劳动能力的成员保留基础分红份额,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矛盾。
风险防控是避免组织 “夭折” 的关键,需建立 “预警 - 应对 - 修复” 全链条机制。市场风险预警可借助大数据工具,通过农业农村部 “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 监测价格波动与需求变化,提前调整种植结构或拓展销售渠道,如与大型商超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锁定销售价格。自然风险防控需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除政策性保险外,针对本地主要灾害(洪涝、旱灾)购买商业补充险,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灌溉水渠、防洪堤,推广温室大棚抵御极端天气。
经营与债务风险防控要设定 “红线”:集体债务规模不得超过当年可支配收入的 30%,禁止为企业担保或举债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如建办公楼)。对重大投资项目(超过集体净资产 10% 的项目)实行 “先论证后决策”,邀请专家评估可行性,避免盲目投资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创新是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动力,需在技术、模式、合作等层面持续发力。技术创新可降本增效,应用物联网监测大棚温湿度、自动灌溉,利用电商直播带货降低流通成本,引入农业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提升生产效率。模式创新能拓展发展空间,探索 “集体经济 + 合作社 + 农户”“集体经济 + 国企 / 民企” 等合作模式,或发展 “飞地经济”,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共建厂房出租,突破本村资源限制。
合作创新可整合外部力量,与科研院校共建 “产学研基地”,定向研发适合本地的技术;加入区域性集体经济联盟,共享市场信息、联合采购农资、抱团参与招投标,提升议价能力。例如,某县 10 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 “农产品联盟”,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使产品溢价率提升 30% 以上。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场 “制度建设、产业培育、资源利用、利益协调、风险防控、创新驱动” 的系统工程。唯有立足长期视角,在动态平衡中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实现 “集体强、成员富、乡村兴” 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农村宅基地转让条件:转让给本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发布!主要修改...
哪些情形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收回土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指哪些人?
图文解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发布施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提请二审!集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最新:2023...
2020最新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
最新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最新!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启用农村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开始换证,该怎...
农村征地补偿款如何分配?留归农村集体...
漳浦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指...
新政:2018年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以...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