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农村农田灌溉设施使用权流转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土流网2025-08-05 11:01:04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农田灌溉设施是粮食生产的 “生命线”。然而,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量小型灌溉设施因管护缺位沦为 “晒太阳工程”。在此背景下,农田灌溉设施使用权流转作为盘活存量资产、提升水利效能的创新举措,正从地方探索走向制度规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设施流转之需:破解 “重建设轻管理” 困局

当前农村灌溉设施面临三重矛盾:

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 “管护真空”,集体所有的堰塘、水渠因缺乏专人维护,年久失修率超过 40%;

二是小农户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灌溉需求的错配,碎片化设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连片种植需要;

三是水资源刚性约束与利用效率低下的反差,我国农业用水占比达 62%,但利用率较发达国家低 20 个百分点。

湖南益阳的调研数据显示,实施使用权流转的灌区,灌溉保证率从 65% 提升至 89%,亩均用水量下降 18%,印证了流转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显著作用。正如农业农村部 2025 年《农田水利发展报告》指出:“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灌溉设施使用权,是破解‘重建轻管’难题的关键路径。”

二、设施流转的地方多元模式实践

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流转路径,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三权分置” 模式在湖北宜都得到充分体现。该市将塘堰的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户、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通过 “水权回购 + 竞价交易” 实现三级联动。茶元寺村将 32 口堰塘使用权集中后,按 0.3 元 / 立方米向柑橘种植合作社供水,既保障农户每年每亩 50 元的保底收益,又为村集体年增收 12 万元。

股份合作制在浙江衢州焕发活力。柯城区将泵站、水渠等设施折股量化,农户以股权参与分红,专业管护公司负责运营。万田乡的 “水利股份合作社” 成立两年来,设施完好率从 58% 升至 92%,带动周边稻田亩产提高 150 斤。

跨区域交易打破行政壁垒。湖南长沙县与浏阳市建立 “水权交易走廊”,2025 年将黄兴镇灌区节余的 80 万立方米用水权,以 0.45 元 / 立方米价格转让给浏阳市工业企业,所得资金专项用于灌区智能化改造,形成 “节水 — 交易 — 升级” 的良性循环。

三、为设施流转​建全链条保障机制

流转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制度护航。各地通过建立 “确权 — 评估 — 交易 — 监管” 闭环体系,防范风险、保障权益:

在确权环节,江西赣州推行 “一证两图” 制度,为每处设施颁发权属证书,附工程分布图和管护责任图,明确 “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该市已完成 2.3 万处设施确权,纠纷率下降 67%。

交易环节依托农村产权市场实现规范化。成都农交所设立水利设施交易专窗,开发线上竞价系统,2024 年完成交易 137 笔,溢价率平均达 18%。交易流程严格执行 “四议两公开”,集体资产流转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杜绝 “暗箱操作”。

监管方面创新 “双轨制”。陕西咸阳实行 “水利部门 + 乡镇政府” 联合监管,前者负责技术标准把关,后者监督合同履行。对改变设施用途、拖欠管护费用的行为,建立 “黑名单” 制度,5 年内限制参与交易。

四、从 “流转” 到 “治理” 的跃升

随着《用水权交易管理办法》2025 年正式实施,灌溉设施使用权流转正迈向更高阶段。专家指出,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数字化赋能。江苏苏州试点 “智慧水权” 平台,通过物联网监测用水量,区块链存证交易数据,实现 “用水可计量、交易可追溯、违约可追责”。该平台使交易效率提升 40%,监管成本降低 30%。

二是生态价值融入。浙江丽水在流转合同中增设 “生态条款”,要求受让方保留 15% 的生态流量,用于维系河道自净能力。此举使流域水质达标率提升至 98%,实现 “灌溉与生态” 双赢。

三是金融工具创新。农业银行推出 “灌溉权质押贷”,山东德州某种植大户以 120 亩农田的灌溉设施使用权作押,获得贷款 80 万元用于节水改造,开创了 “使用权变信贷” 的融资新渠道。

从塘堰沟渠到智能灌区,农田灌溉设施使用权流转的本质,是一场水资源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让沉睡的资产苏醒,更重塑了乡村水利的治理逻辑 —— 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之手让每一滴水都流淌出价值,让每一处设施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