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7-24 16:27:31
在 “以竹代塑” 成为全球绿色发展重要方向的背景下,竹林种植业作为产业链的源头,承担着提供优质、稳定竹材原料的核心任务。面对 “以竹代塑” 对竹材数量、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多重需求,竹林种植业需从品种优化、产能提升、质量管控、生态协同等多维度主动变革,构建适配产业发展的种植体系。
“以竹代塑” 不同应用场景对竹材性能的差异化需求,倒逼竹林种植业转向精准化的定向培育模式。在品种选择上,需重点推广适配加工需求的专用竹种:对于建筑、管道等结构类 “以竹代塑” 产品,优先种植巨黄竹、毛竹等木质化程度高、纤维密度大的品种,其秆径可达 10-15 厘米,抗压强度普遍超过 70MPa,能满足结构材料的力学要求;针对包装、日用品等需高频加工的领域,可扩大雷竹、早园竹等竹材细腻、易切削品种的种植面积,这类竹子纤维长度均匀,经加工后制成的竹纤维模塑产品合格率可达 95% 以上。
同时,要加快优质竹种的繁育与推广。通过建立省级以上竹种资源圃,收集保存 300 余种竹类种质资源,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规模化繁育。例如,湖南林业科学院培育的 “湘竹 1 号”,亩产鲜竹可达 4.5 吨,较普通毛竹增产 30%,且纤维含量提升至 55%,非常适合竹缠绕复合材料加工。在主产区推行 “一村一品” 的品种布局,如福建南平集中种植毛竹,浙江安吉主打早园竹,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专用竹种种植带。
破解 “以竹代塑” 的原料供应瓶颈,关键在于通过集约化种植大幅提升竹林产能。针对我国现有 50% 低产低效竹林的现状,需全面推行科学抚育改造技术:采用 “带状疏伐 + 精准施肥” 模式,按照 “去弱留强、去密留稀” 原则,将竹林密度控制在 200-300 株 / 亩的合理范围,同时每年施用竹专用有机肥 150-200 公斤 / 亩,可使低产竹林亩产提升 50% 以上。湖南桃江通过该技术改造的 10 万亩低产毛竹林,3 年后亩产鲜竹从 1.2 吨增至 2.5 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建立标准化种植管理流程同样重要。制定《“以竹代塑” 专用竹林种植技术规程》,对竹林的整地、定植、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规范:新造竹林采用 2 米 ×3 米的株行距定植,确保通风透光;雨季通过开沟排水防止烂根,干旱季节利用滴灌系统保持土壤湿度 60%-70%;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用白僵菌防治竹蚜虫,用性诱剂诱杀竹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竹材安全。浙江弋阳雷竹产区通过标准化管理,实现亩产鲜笋 2000 公斤,丰产期持续 10 年以上。
“以竹代塑” 产品对原料一致性要求极高,竹林种植业需构建从种植到采伐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在种植环节,推行 “档案化管理”,为每片竹林建立包含品种信息、种植时间、施肥记录、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电子档案,通过二维码实现 “一林一码” 溯源。福建三明市建立的竹林质量追溯平台,已覆盖 20 万亩竹林,加工企业可通过扫码查询竹材的全部生长信息,为产品质量分级提供依据。
采伐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样关键。根据 “以竹代塑” 产品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采伐标准:用于结构材料的竹材需达到 5 年生以上,秆高≥8 米、无虫蛀和劈裂;用于包装材料的竹材可选择 3-4 年生,重点保证纤维完整性。采伐时间选择在冬季休眠期,此时竹材含水率低、干缩率小,加工稳定性更好。同时,采用分段截秆、保鲜运输技术,减少采伐后竹材霉变和开裂,使竹材利用率提升至 85% 以上。
竹林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是 “以竹代塑” 产业长期存续的基础,需将生态保护融入种植全过程。推行 “采育平衡” 的采伐制度,严格执行 “砍三留四” 原则(砍伐 3 年生以上竹株,保留 4 年生以下竹株),确保每年采伐量不超过年生长量的 70%,维持竹林的自我更新能力。江西崇义县通过该制度使竹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 85% 以上,年碳汇量达 12 万吨,既保障了竹材供应,又发挥了生态效益。
发展 “竹林 +” 复合生态模式,提升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在竹林下套种竹荪、茯苓等食用菌,利用竹材落叶和林下空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亩可增收 5000 元以上;养殖竹林鸡、竹鼠等畜禽,通过生物防治减少病虫害,形成 “以草养畜、以畜肥竹” 的生态链。浙江临安推广的 “毛竹 + 杨桐” 模式,不仅竹材亩产提升 15%,杨桐年亩收入达 8000 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竹林种植业需打破 “单打独斗” 的传统模式,深度融入 “以竹代塑” 产业链。建立 “企业 + 合作社 + 种植户” 的订单种植模式,由加工企业提前下达竹材需求计划,合作社组织种植户按标准种植,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四川宜宾某竹加工企业与 20 个合作社签订 5 万亩巨黄竹订单,约定收购价不低于 800 元 / 吨,较市场价高 15%,保障了种植户收益。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共建试验示范基地。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竹藤中心等单位合作,在主产区建立 “竹种改良 - 高效种植 - 绿色采收” 试验站,引进智慧农业技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竹林生长量,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巡检和精准施肥,使管理效率提升 40%,成本降低 20%。湖南益阳建立的智慧竹林示范区,通过智能化管理使竹材优质率从 70% 提高到 90%。
完善竹林基础设施配套,降低流通成本。在重点竹产区建设竹林道网络,实现 “每 500 亩竹林至少有 1 公里竹林道”,配备竹材转运机械,将采伐运输成本从每亩 300 元降至 180 元;建设区域性竹材仓储中心,配备通风干燥设施,使竹材储存损耗率从 15% 降至 5% 以下。云南昭通通过建设 120 公里竹林道和 3 个仓储中心,竹材流通效率提升 50%,有效保障了当地竹缠绕管道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
“以竹代塑” 为竹林种植业带来了转型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定向培育优化品种结构、集约化种植提升产能、全链条管控保障质量、生态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链联动增强竞争力,竹林种植业能够为 “以竹代塑” 产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支撑,同时自身也能在绿色发展中实现提质增效,形成 “生态保护 - 资源利用 - 产业发展” 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技术创新深化,竹林种植业将成为推动 “以竹代塑” 落地见效的核心力量。
2024年陕西榆林子洲县种植业产业奖...
2025农村如何激活乡村资源价值打造...
2024年福建三明泰宁县笋竹产业奖补...
《壤塘县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扶...
六安市关于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2025返乡创业优选:中药材种植热门...
广西百色那坡县2025年生猪产业奖补...
2024-2025信阳市油茶产业高质...
安徽省机器人产业用地税收优惠及其他奖...
城镇化拓展住房需求楼市面临产业转型阵...
永福县2018年产业扶持以奖代补实施...
四川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
【种植业致富项目】稀缺“黑老虎”水果...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行业结构如何调整...
2015年蔬菜种植业如何申请农业补助...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