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如何利用冬闲田和盐碱地有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来源:土流网2025-07-21 10:16:44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冬闲田和盐碱地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态循环农业理念的深入人心,冬闲田和盐碱地正逐渐成为稻渔产业发展的新阵地。科学规划利用这两类特殊土地发展稻渔产业,不仅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冬闲田稻渔产业发展策略
(一)轮作模式创新
- 稻鱼轮作:晚稻收割后,迅速对农田进行改造。将田埂加高至 60 - 80 厘米,确保能够蓄水 50 厘米左右,为鱼类创造适宜的生存空间。此时,选择耐寒的鲤鱼、草鱼等品种投放,投放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 400 尾左右。同时,在田边挖掘一个面积约 10 平方米、深度为 50 - 70 厘米的鱼坑,便于鱼类在冬季低温时栖息越冬。广西德保县积极推行 “稻鱼轮作” 模式,水稻收割后养殖黑鲤鱼,到来年 2 月完成捕捞,随即开展早稻种植。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亩产稻谷 6000 斤、稻花鱼 8000 - 10000 斤的好成绩,亩均收益超过 3000 元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 绿肥与稻渔轮作结合:冬闲时期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具有重要意义。绿肥作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待春耕时将绿肥翻耕还田,绿肥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为后续水稻生长提供天然有机肥料,可减少约 30% 的化肥使用量,同时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湖南湘乡市大力推广紫云英种植,面积达到 7.5 万亩,不仅培肥了地力,还为后续的稻渔共生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施化与生态管理提升
- 低洼冬闲田立体改造:针对地势较低洼的冬闲田,进行标准化改造。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进排水渠,确保田内水位可灵活调控,旱能灌、涝能排。同时,设置完善的防逃设施,防止养殖的水产品逃逸。推行 “稻 - 鱼 - 菜” 立体种养模式,在冬季利用稻田水面养殖鱼类,田边或浅水区种植水生蔬菜,如水芹等。水生蔬菜生长过程中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鱼类的排泄物又为蔬菜生长提供了肥料,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 短周期养殖与设备配套:积极推广 “冬闲田 + 短周期养殖” 技术,选择田螺、泥鳅等生长周期短的品种进行养殖。这些品种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能够在冬闲田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上市规格。为了保证养殖水体的溶氧充足,配备太阳能增氧设备。太阳能增氧设备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节能环保,可有效改善水体溶氧状况,促进养殖生物的生长,降低养殖风险,实现当年投入当年产出,提高冬闲田的经济效益 。
二、盐碱地稻渔产业发展路径
(一)耐盐品种与生态修复结合
- 耐盐水稻与水产混养:选用经过筛选培育的耐盐水稻品种,如 “富元粳 3 号”“南粳盐 1 号” 等,这些品种能够在含盐量≤0.5% 的盐碱土壤中正常生长。搭配中华鳖、青龙虾、大鳞鲃等耐盐水生生物进行混养。在河北乐亭县的实践中,“稻蟹共生” 模式成效显著。通过这种模式,盐碱地的含盐量从 3.5‰降至 1‰,水稻亩产达到 1400 斤,蟹田米凭借绿色生态的品质,售价可达 10 元 / 斤,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 以渔治碱生态循环:构建 “池塘 - 稻田” 循环水系统,利用鱼类在池塘中的游动、觅食等活动,促进水体流动,加速盐分的溶解和扩散。同时,池塘中的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也有助于降低水体和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黑龙江杜尔伯特采用 “异位循环水渔农综合种养” 模式,借助生物絮团技术调节水体酸碱度,实现排碱水零排放。在该模式下,水稻亩产超过 500 公斤,池塘养鱼亩产达 430 公斤,既实现了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又保障了粮食和水产品的产量 。
(二)工程化改良与科学管理推进
- 暗管排碱与精准灌溉:在盐碱地中铺设地下暗管,暗管间距和深度根据土壤盐碱程度和地形条件合理设计。暗管能够收集土壤中的盐分和多余水分,通过排水系统排出田外,达到降低土壤盐分的目的。结合膜下滴灌技术,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内蒙古达拉特旗运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在盐碱地建设稻蟹虾塘耦合系统。在塘底铺设牛粪等有机物料,阻隔盐碱向上渗透,同时配合硅藻肥水和 EM 菌调水,有效改善了养殖水体和土壤环境 。
- 分梯度治理利用:根据盐碱地的盐碱化程度进行分梯度治理。对于轻度盐碱地,直接种植耐盐水稻,并发展稻蟹综合种养,利用螃蟹的活动疏松土壤、减少杂草和害虫,同时螃蟹的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中度盐碱地可采用 “鲜食豌豆 + 水稻” 轮作模式,例如乐亭县在春闲田种植豌豆,亩产可达 1500 公斤,纯收益 400 元 / 亩,有效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重度盐碱地则通过挖塘养殖海参、对虾等海水品种,乐亭县已成功开发 6.5 万亩盐碱滩涂,形成了从育苗、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近 10 亿元,为盐碱地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
三、科技支撑为稻渔产业赋能
(一)技术创新与品种研发突破
- 微生物菌剂助力耐盐种植:积极推广 “耐盐水稻 + 微生物菌剂” 技术。微生物菌剂中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等,它们能够在水稻根系周围形成有益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同时还能分泌一些物质,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帮助水稻更好地适应盐碱环境。上海海洋大学团队在内蒙古盐碱地的实践中,通过施用 EM 菌和乳酸菌稳定藻相,配合黄河水稀释矿化度,成功实现了稻蟹虾共生,为盐碱地稻渔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
- 种业攻关丰富种植选择:加大种业研发投入,培育适应不同类型冬闲田和盐碱地的优良品种。在盐碱地方面,培育出了如 “中吉 602” 大豆品种,在吉林西部盐碱地亩产超过 300 公斤;“航麦 802” 小麦在中度盐碱地亩产超 450 公斤。这些品种的成功选育,为盐碱地的多元化种植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
(二)政策激励与产业融合发展
- 政府补贴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出台一系列专项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参与冬闲田和盐碱地的稻渔产业开发。广西龙圩区对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农户给予每亩最高 3000 元的补助,有效推动了撂荒盐碱地的复垦利用。河北海兴县对耐盐作物种植企业和加工企业提供贴息补助,并对品牌建设给予奖励,激发了企业参与盐碱地开发的积极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 。
- 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积极延伸稻渔产业的产业链,开发即食稻虾米、富硒产品等深加工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结合 “稻渔文化节”“稻田研学” 等农旅项目,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例如龙圩区的 “念念目望” 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亩均产值达到 1.92 万元。通过农旅融合,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渠道,还提升了稻渔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效益 。
四、风险防控保障产业稳定
(一)生态监测与灾害预警体系建立
- 盐碱地水质动态监测:建立完善的盐碱地水质动态监测网络,在重点区域设置监测点,实时监控水体的 pH 值、盐度、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一旦数据超出适宜范围,系统自动发出预警。通过智能化设备,如自动调节水位的装置和精准控制排灌的阀门,及时对水质进行调节,保障水产养殖生物和水稻的生长环境稳定 。
- 冬闲田养殖溶氧监测:针对冬闲田养殖,定期检测水体溶氧量至关重要。冬季气温低,水体溶氧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缺氧现象导致鱼类死亡。养殖户可配备便携式溶氧检测仪,定期检测溶氧情况。同时,安装溶氧自动监测设备,与增氧设备联动,当溶氧低于设定阈值时,自动开启增氧设备,确保养殖水体溶氧充足,降低养殖风险 。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
- 技术服务联盟组建:由科研机构、高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合作社、农户共同组建技术服务联盟。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应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培训和生产实践。例如乐亭县与唐山市农科院合作,建立 2000 亩中试示范基地,推广耐盐品种和综合种养技术,为农户提供从品种筛选、病害防治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服务,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
- 市场信息服务强化: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收集和发布稻渔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关系、销售渠道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市场预测,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搭建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拓宽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保障稻渔产业的稳定发展 。
冬闲田和盐碱地的稻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能够将这两类特殊土地资源转化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