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4-05-14 09:08:15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具有强大的抗压、适应、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抵御内外多种风险冲击。下面带来韧性城市的内容和实施措施。
一、韧性城市的内容
近年来,提升城市韧性,日渐成为各地城建规划的重要内容。重庆市着力提高江河堤防达标率,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化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南京市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着力缩短自然灾害发生后有效安置受灾群众的时间;广州市巩固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构筑更具韧性的安全防护设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种种举措不断增强城市防范风险、化解各类突发状况的能力。
二、韧性城市的实施措施
1、增强城市韧性,完善相关设施建设、物资储备等“硬条件”是重要基础
例如,应对强降雨天气和洪涝灾害,要有完备的水利设施、防汛设施,将灾害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加大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尤其应做好老旧基础设施和建筑的改造升级,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投入周期长,需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期限匹配、渠道多元、财务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2、加快推进“新工具”落地应用,对提升城市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科技应用在城市治理中的效能不断显现,不少城市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实现对风险和灾害的事前速效预警、事中有效应对、事后高效救援。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凝聚起应对灾害、分散风险的社会合力。为此,要鼓励科技、金融等领域企业积极围绕韧性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进一步提升灾害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3、提升“软实力”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在应对极端天气过程中,既有各方救灾人员奋战一线,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有心理咨询、人文关怀等多样化服务呵护百姓内心安然。对“人”的关怀成为增强城市韧性重要力量。未来,各地可探索构建多方参与、群防群治的应急救灾模式,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心理咨询等服务供给,建立共同抗击风险的情感联结,提高城市应急组织动员效率和水平。同时,加大防灾减灾和应急自救、互助互救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安全意识。
总得来说,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市功能布局日趋复杂,更好保障城市稳定有序运行成为新课题。有必要在完善“硬条件”、投入“新工具”、增强“软实力”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增强城市韧性的强大合力。
什么叫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和弹性城市的...
最新韧性城市规划规划指引!具体怎么规...
2024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与...
湖南印发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实施方...
成都土地新政: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
2015年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的背景...
2015年农业三项补贴实施范围和内容...
2023年继续实施公海自主休渔措施!...
民航局调整国际客运航班!6月8日起实...
延安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实施方案:兜底...
2017淮北市出台去库存新措施:非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
新疆发布关于加强过渡期土地利用总体规...
兴城市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项城市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实施...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