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现代化农业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现代化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十五五”规划继续锚定农业现代化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一战略定位,既锚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根基作用,也勾勒出农业现代化的清晰蓝图。实现农业现代化绝非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一场涉及科技、产业、生态、城乡、政策的系统性变革,需以多维协同之力,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底座。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粮食安全的底线守护、农业效率的质效提升,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自立自强。在种业领域,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种质资源库、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才能打破“卡脖子”困境,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在农机装备领域,研发高端智能农机与丘陵山区适用机械,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逐步被“智慧农耕”取代;在数字农业领域,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与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让精准灌溉、智能监控成为现实,为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正是这些科技力量的注入,让农业从“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转向“知天而作”的主动变革。
产业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让农业价值实现多元延伸。传统农业的局限在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正打破这一壁垒。从“一产”夯实根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到“二产”提质增效,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再到“三产”融合赋能,打造“农文旅康”融合模式、力争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8万亿元,农业正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型。“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让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涌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增值,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
粮食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与效益提升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而粮食类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粮食产业载体,既是落实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的关键抓手,也是破解传统粮食生产 “效益低、风险高、竞争力弱” 困境的核心方案。从前期规划到长期运营,需以系统思维贯穿 “建设筑基、防控避险、提质增效” 三大环节,方能实现 “稳产能、保安全、促增收” 的多重目标。
粮食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始于精准的顶层设计与功能协同的硬件布局,需避免 “盲目建设、功能脱节” 的误区。在前期规划阶段,选址需锚定粮食主产区核心区域,优先选择连片耕地超 5000 亩、水源稳定且交通便利的地块,同时严格避开生态敏感区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功能定位需立足区域实际分类施策:生产主导型聚焦 “规模化种植 + 全程机械化”,加工带动型侧重 “仓储 + 初精深加工” 链条延伸,科技引领型则以 “品种培育 + 技术示范” 为核心,通过 “多规衔接” 对接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规划,明确 3-5 年建设周期与多元投资机制。
核心功能区建设需围绕 “种 - 收 - 储 - 加 - 销 - 服” 全链条闭环展开。规模化种植区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实现 “四统一” 管理(统一品种、播种、管理、收割),配套物联网墒情监测与无人机植保,推动机械化覆盖率超 90%、化肥农药减量 15% 以上;仓储物流区需建成智能低温粮仓与环保烘干中心,确保仓储能力覆盖 1-2 季产量、减损率≤3%,同时对接粮库与物流枢纽,解决 “收储难、损耗高” 问题;加工转化区需区分初加工(稻谷脱壳、小麦清选)与精深加工(米糠油、玉米淀粉),同步推进副产品资源化利用,让 “稻壳变燃料、麦麸变饲料”;科技服务与品牌展销区则通过检测实验室、电商平台与订单农业,打通 “技术服务 - 品质管控 - 市场对接” 的最后一公里,为产业园运营提供支撑。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通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激励现代化要素投入等多重路径,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其作用机制贯穿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科技应用、产业升级、风险防控等现代化核心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规模化经营风险,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规模扩大意味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范围更广。保费补贴通过降低投保成本,让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更愿意参与农业保险,从而获得风险保障。
从农村"双抢"之变看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之路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南方的稻田,又到了传统"双抢"时节。这个曾经让农民闻之色变的农忙季,如今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江西蒋巷镇的田野上,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取代了此起彼伏的镰刀声,无人机在田埂间低空盘旋监测墒情,烘干中心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稻谷含水率的变化——这些场景构成了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传统"双抢"曾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极致的体现。在湖南益阳,老农陈建国回忆道:"三十年前,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天不亮就下田,月亮出来还在忙。"这种依靠密集劳动力的生产方式,折射的是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00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率不足20%,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突破85%。
机械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在广西博白县,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黄志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台插秧机日均作业30亩,相当于60个壮劳力。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始思考如何经营土地。"这种转变印证了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经典论断,中国农民正在经历从"劳动者"到"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农业现代化水平如何提升?农业农村部最新答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提交提案,建议改善农田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农田适机化改造,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参与和承担土地整治,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那农业现代化水平如何提升?农业农村部最新答复。
农业农村部在答复中表示,将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通过进一步提高投入标准,不断提升农田设施配套水平,更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1、持续加大农机装备研发投入
长春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及总体规划
长春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规模:长春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3894个,家庭农场发展到3091个,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2.5%。
11月中旬,白雪覆盖的田野本应是一片寂静,但在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一片农田里,却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声。
这是一块正在进行收割作业的土地,一株株玉米迎风挺立,一台玉米籽粒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作业,“吞进”玉米植株,“吐出”金灿灿的玉米粒。
已经是冬季,为什么这片地现在才收割?“这些地都是我们合作社流转的,特意晚收的。”在现场的榆树市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丛建抓起一把刚刚收获的玉米说,之所以选择在冬季收割,是因为可以降低玉米的损失率,“秋天收的玉米粒水分大、难脱水,不好保管,现在的玉米粒都干透了,质量更好,还省去了储存的费用,回去烘干后直接就能卖了。”
辽宁灯塔市五步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办法、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
近年来,灯塔市古城街道紧抓灯塔市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契机,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发展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街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沈阳:用现代化农业打造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农业发展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沈阳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壮大夯实了基础,去年沈阳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2200亿元,成为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今年,沈阳市将加快补齐农业结构、县域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农”短板,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促增收
今年,沈阳“三农”投入只增不减,市本级财政农业预算将达到14.8亿元,比去年净增2亿元。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统筹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沈阳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陕西省铜川市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化农业园建设【2014】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机构: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抓手,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现就加快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土地流转政策激活现代化农业发展
来源:中国三农网讯
走进玉林嚼绿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北流大里镇蔬菜生产基地,只见数十名工人忙碌穿梭,有的收割蔬菜,有的装运……该绿色农产品基地流转土地面积2000多亩,年产无公害新鲜蔬菜1000万公斤,年产值3200万元,所产蔬菜直供粤港澳地区。
近年来,北流市大力引导和鼓励经济能人、种养大户、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加速了土地的规模化集中,目前该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8.3万亩,涉及农户8200多户。
土地流转激活现代农业生产活力。目前北流市相继建立、发展、壮大了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奶水牛、肉黄牛、肉鹅、三黄鸡、优质香蕉、百香果、番石榴、优质提子、优质辣椒、火龙果、无公害蔬菜等30多个特色农业规模生产基地,绿满地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园、清湾镇八桂果场香蕉园等成为土地流转发展水果产业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