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经济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土流网小编精心汇总了三农经济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如何叩开万亿级绿色市场?
在 “双碳” 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凭借 “生态保护 + 经济增收” 的双重属性,已从传统林业附属业态升级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产业。近年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稳步扩容、技术创新加速赋能,推动该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未来更将呈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态势,成为我国绿色经济版图的重要支柱。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为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指明方向。《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 年)》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 1.3 万亿元、经营面积达 7 亿亩的目标,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林下经济纳入施政纲领,凸显其在 “土特产” 文章中的重要地位。中央财政补贴力度持续加大,湖北竹溪对新建中药材基地给予每亩 200-500 元奖补,福建南平创新 “林药贷”“林菌贷” 等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题;地方层面则探索多元化发展机制,重庆武隆通过 “林业共营体” 模式带动年相关产业收入 30 亿元,广西搭建 “智慧林下” 系统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人工成本降低 15%。政策红利的精准落地,推动全国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已达 6.82 亿亩,带动 3320 万人就业,为产业规模扩张奠定坚实基础。
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已进入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扩张期。2023 年,其直接产值达 3369.94 亿元,占林下经济总产值的 33.7%;预计 2025 年直接产值将突破 4500 亿元,全产业链规模(含加工、销售、文旅)可达 8000 亿元,2030 年总产值有望实现 1.3 万亿元目标,年均增速保持 8%-10%。这一增长态势既得益于消费升级催生的需求扩容,也离不开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提升,如云南龙陵石斛全产业链年产值 75 亿元,种植环节仅占 30%,深加工与品牌溢价成为核心收益来源。
统筹粮食、经济、饲料三类作物种植激活农业多元价值的实践指南
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本质是对 “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需求、生态保护” 四大目标的动态平衡。粮食作物是 “国之基石”,经济作物是 “增收引擎”,饲料作物是 “畜牧纽带”,三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通过科学统筹实现 “一亩地多产效、一片区多赋能”。唯有立足地域禀赋、锚定供需核心、创新实践路径,才能让三类作物形成 “1+1+1>3” 的协同效应。
统筹种植结构,首需明确 “不可逾越的底线” 与 “可优化的空间”,避免陷入 “重经济轻粮食” 或 “重产量轻生态” 的误区。
其一,粮食安全优先是根本红线。必须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内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及大豆、薯类等杂粮为主,严禁以 “特色种植” 名义违规侵占。正如东北平原将 70% 以上优质耕地用于玉米、大豆种植,既保障了全国 1/3 的商品粮供给,又通过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实现 “主粮不减、杂粮增收”,守住了 “谷物自给率 95% 以上” 的硬指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有哪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联结集体与成员、统筹乡村资源的重要载体,其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关乎乡村振兴的根基稳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跳出 “短期盈利” 的局限,构建 “制度 - 产业 - 资源 - 利益 - 创新” 五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在动态平衡中实现 “发展韧性、资源永续、治理有效、风险可控” 的长期稳定状态。
治理机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效运行的 “骨架”,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组织的凝聚力与决策科学性。健全成员参与式治理是核心,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 “股东” 身份,将 “三会” 制度(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落到实处。例如,对于集体土地流转、大额投资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从源头上避免 “少数人说了算” 的决策风险。同时,要强化监督与公开透明,推行 “阳光财务” 制度,定期公开集体资产变动、收益收支、债务情况等信息,让成员 “看得懂、能监督”。引入第三方审计制度,对负责人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为组织的长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和产业多元化,治理结构也需动态调整。对于跨村联合的集体经济组织,可建立 “联村理事会” 协调各村利益分配;对于产业涉及种植、加工、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组织,可设立专业委员会,提升决策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这种灵活适配的治理架构,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养殖田鸡可以搭配哪些种植项目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当田埂边的蛙鸣与稻田的清香交织,当茭白田里的蛙群与嫩茎共沐晨光,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正在重塑乡村的生产图景。田鸡养殖与种植项目的有机结合,绝非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通过生物链设计实现的资源循环系统。这种模式既破解了传统养殖的污染难题,又提升了种植产业的生态价值,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鲜活样本。
在湖南益阳的千亩稻田基地,农民们不再为螟虫肆虐而愁眉不展。这里推行的 "稻蛙共生" 模式,让黑斑蛙成为稻田的 "生态卫士"。每亩投放 3000 只成年蛙,就能形成天然的防虫网 —— 蛙群日均捕食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达 20 公斤 / 亩,使农药使用量锐减 70%。而水稻为蛙群提供的遮阴环境,配合田埂两侧种植的三叶草,形成了温度恒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使蛙类存活率提升至 85% 以上。
这种共生关系暗藏精妙的平衡术。浙江兰溪的农户创新出 "宽窄行" 种植法:宽行 80 厘米作为蛙类活动带,窄行 40 厘米种植耐密型水稻品种 "浙粳 99",既保证水稻亩产达 550 公斤,又为蛙群预留充足觅食空间。更巧妙的是,蛙类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为水稻所需的氮磷钾复合肥,使化肥用量减少 50%,稻米的氨基酸含量却提升了 18%,市场价较普通稻米高出 3 倍。
适合农村小规模经济作物经营技巧及效益指南
在城乡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小规模经济作物种植凭借 "船小好调头" 的灵活优势,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路径。不同于大规模种植追求产量规模,小规模经营的核心在于精准匹配资源禀赋、锁定细分市场、挖掘单品附加值。以下从市场需求反推种植决策,结合南北地域差异与实战案例,重构效益评估体系,为种植者提供可落地的选择框架。
蔬菜类:短周期现金流引擎
反季节种植是突破效益天花板的关键。长沙县黄兴镇农户采用 "大棚 + 地膜" 双覆盖技术,春提早辣椒比露地种植提前 45 天上市,初期单价达 18 元 / 斤,亩产 3500 斤即可实现 6.3 万元产值。更值得关注的是叶菜类的 "极速周转" 模式:广州增城菜心种植户通过 "30 天一茬、一年 10 茬" 的密集轮作,配合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亩均年净利润稳定在 4.2 万元,远超传统水稻种植。
农村生活垃圾有哪些好的处理方式?怎样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生活垃圾曾是一道刺眼的 “伤疤”:塑料袋随风飘散在田埂,厨余污水渗入沟渠,废旧农药瓶在草丛中隐现……“垃圾围村” 不仅侵蚀着农村的生态底色,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破解这一难题,既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一刀切”,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唯有立足农村实际,构建 “分类减量、就地转化、科学处置” 的治理体系,才能让垃圾变废为宝,让乡村重归洁净。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核心,在于尊重乡村的生产生活规律。与城市垃圾不同,农村垃圾中 60% 以上是厨余、秸秆、家禽粪便等可腐烂有机物,这恰恰是农业生产的 “宝藏”。因此,治理的第一步应从源头分类开始,用简单易懂的标准降低村民参与门槛。可将垃圾分为 “可烂”“可卖”“有毒”“其他” 四类:
“可烂” 的厨余秸秆投入村口堆肥池,三个月就能变成滋养土地的有机肥;
【农房盘活】从闲置农房到活力引擎:民宿经济的乡村振兴效应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版图中,民宿经济正以其独特魅力与强大活力,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新支点。从激活闲置资源到带动产业融合,从促进文化传承到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民宿经济宛如一股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乡村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期以来,农村大量闲置的农房、废弃厂房等资产处于沉睡状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限制了乡村发展活力。民宿经济的兴起,为盘活这些闲置资产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升级,将其转化为民宿客房,既保留了乡村建筑的原始风貌与乡愁记忆,又赋予其新的商业价值。例如,山东青岛即墨区供销合作社创新性地采用 “房屋托管 + 产业运营” 模式,成功盘活 18 处闲置农房,打造出别具特色的 “供销人家” 民宿集群。这一举措不仅让原本破败闲置的房屋重焕生机,每年更为村民带来 20 万元的租金收入,同时还创造了 20 余个 “民宿管家” 等就业岗位,实现了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村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在福建武夷山,当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将 “茶宿” 品牌与岩茶产业紧密联动。通过改造闲置农房为特色茶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还带动了茶叶销售,使茶叶客单价大幅提升 58%,有力推动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验证了 “一宿一品” 工程在盘活资源与产业带动方面的显著成效。
土地流转:让农村集体经济活起来
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资源分散、经营低效、农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强集体经济活力?土地流转成为关键突破口。通过规范化的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整合零散土地,引入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
今年新颁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从法律层面给土地流转吃下"定心丸",过去,不少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顾虑。"就怕流转出去的地要不回来,或者拿不到租金。"这是很多农民的担忧。如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流转集体土地经营权,同时要求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年限(第二十八条)。在江苏张家港永联村,村委会主任告诉我们:"现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都要在乡镇农经站备案。法律还规定要设立风险保障金,农民再也不用担心拿不到租金了。"据统计,该村去年土地流转规模扩大30%,带动集体增收超百万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也让流转交易更透明了,"以前流转土地都是村干部说了算,现在每一步都要按规矩来。"四川成都战旗村的张大姐指着村务公开栏说。根据法律规定,土地流转方案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第二十四条)。该村最近引进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从方案讨论到合同签订,全程公开透明。村民不仅可以参与决策,还能随时查询流转土地的用途、租金标准等信息。"现在大家都放心把地交给集体经营。"张大姐笑着说。
奋力实现“三农”工作全年目标任务,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深入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释放了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工作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决心、把握有利条件,创造性开展工作,奋力实现“三农”工作全年目标任务,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秋冬农业生产,全力夺取秋粮丰收到手,精准有效开展防止返贫致贫工作,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决稳住“三农”基本盘。要加紧推动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落实,稳定基础产能,完善大豆加工奖补政策,抓好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推动国产大豆顺畅销售,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围绕发展节水农业、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应用、大面积提高单产等重点工作加强谋划,研究推动出台增量政策,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
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2019年“三农”工作会有哪些新变化?
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在“三农”领域,对比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也有一些新的表述,比如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提出“切实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对比”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会给2019年“三农”工作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会议总结了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五个规律性认识,对指导接下来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