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天水市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天水市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来源: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2016-12-09 09:24:10

天政办发〔2016〕14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市属及驻市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16〕110号)精神,进一步优化天水市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多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连年持续向好势头,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12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12年较快增长,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加快改善,乡村发展建设进入快车道,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是我市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黄金时期”。但农业在连续多年增产丰收以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农产品供求结构错位。从大宗农产品看,小麦和马铃薯短缺、玉米过剩,成为当前农业供给侧矛盾的突出表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6.96万吨,其中小麦36.96万吨、玉米59.74万吨、杂粮30.39万吨,自给率分别为68.4%和43.5%、105%和101.7%。从品质结构看,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高端品牌较少。二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物质投入、人工费用、土地租金上涨,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倒挂加剧,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双下降”,农业经营性收入遇到增收“天花板”,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加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资源要素价格迅速上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加之立地条件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到10%,保灌面积仅7%左右,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亟待提升。四是粮经饲结构不尽合理。粮食自给能力低,蔬菜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与季节性短缺并存,果品提质增效任务艰巨,畜禽产品供给优势不突出,农产品加工短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不高。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难题。

二、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科技和机制创新,突出“调结构、保产能、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可持续”七项重点任务,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业态结构、经营结构,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供给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核心要求。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新材料推广运用,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向品质提升要需求、向品牌化经营要利润、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

——坚持把适度规模经营作为重要抓手。引导土地、资本、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基地等聚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激发供给侧改革活力。

——坚持把市场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调整生产结构、品种结构,以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推动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跃升。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方针。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占比达到60%,绿色有机农产品占比达到20%,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6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主要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明显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与消费相匹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高效安全供给水平大幅提升。

三、明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产能、降低成本、消化库存、补齐短板、修复生态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上水平。

(一)调结构。加快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布局,聚焦农业种养生产环节,优化粮经饲和养殖结构,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名、特、优、新产品,让农产品供给数量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

1.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围绕提升种粮比较效益,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大县建设,适度调减小麦条锈病核心区冬小麦和高海拔旱作农业区玉米面积,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适当增加高寒阴湿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优化粮食生产格局。坚持提质增效并重,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加工型马铃薯和优质杂粮杂豆。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构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支撑,特色杂粮为补充的粮食生产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深入实施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果品首位主导产业,加强优质果品基地建设,加快老果园改造,扩大适宜区栽植规模,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到2020年全市优质果品基地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实施蔬菜产业技改增效工程,抓好渭河川道区10万亩设施蔬菜钢架大棚改造,扩大高原夏菜种植规模,做精做优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35万亩。实施畜牧产业扩量增效工程,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稳步提升猪鸡产业,加快张家川、清水肉牛产业大县和麦积、甘谷猪鸡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建设,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到2020年,全市畜禽饲养量达到3000万头只。深入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建立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和流通体系,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0万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稳步发展道地中药材,选育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地产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50万亩。因地制宜发展花卉、食用菌等地方特色产业,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科技局、天水农业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保产能。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顺应供求关系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规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所需,保障市场供给。

1.确保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基本方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地膜、植保、种子、沃土、农机五大科技增粮措施,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保护沃土,培肥地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万亩左右,正常年景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提升特色农产品产能。深入推进果品、蔬菜、畜牧产业发展,到“十三五”末,建成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个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均各增长14%;创建省级以上蔬菜规模化标准园50个,蔬菜总产量达到40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和11.4%;建成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0处,标准化养殖场5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0万吨,实现产值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和9%;中药材产能达到11万吨,年均增长10%。(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提品质。坚持把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有效对接消费需求的突破口,健全完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监管和服务机制,加快构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安全、营养、口味的要求。

1.加快农产品品种升级换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动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积极性,强化农产品品种原始创新,重点抓好马铃薯、小麦、玉米、蔬菜、油菜、胡麻育种基地建设,加快果蔬品种培育、更新和畜禽品种改良步伐,选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加大优质林果、航天蔬菜、畜禽良种引进、选育、示范、推广力度,促进农作物品种和畜禽品种升级换代,增强优质农产品源头供给能力。到2020年,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17.5万亩,主要农作物商品种供应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猪、禽、奶牛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肉牛、肉羊良种化率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落实《甘肃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14—2020年)》和《甘肃省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省市十大农业示范园区为支撑,以果品、蔬菜、畜牧标准化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建设粮食、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地方标准体系。继续开展果品、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鼓励企业建立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农业企业标准体系。到2020年,苹果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蔬菜标准化普及率达到70%以上,渔业标准化养殖率达到65%以上,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全过程标准化实现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提升花牛苹果、秦州大樱桃、秦安蜜桃、清水核桃、麦积葡萄、武山韭菜、甘谷辣椒、张家川伊味思食品等品牌优势,加大农产品中国驰名、甘肃省著名、天水市知名商标创建力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创建知名品牌,加大品牌农产品宣传营销力度,扩大品牌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5件,甘肃省著名商标达到70件,天水市知名商标达到80件。(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工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动武山、秦州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等关键环节质量监管。加强果品、蔬菜、畜禽等地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确保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衔接机制,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销售、运输等各环节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全覆盖。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持续开展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禁限农药、水产品药物滥用、兽药抗菌药物滥用和饲料非法添加行为,降低污染物排放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力度,落实“红黑榜”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监督。(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降成本。加强农业投入成本、用工成本、营销成本控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控制生产资料投入,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营销方式,优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

1.着力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种结构,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量施肥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果品蔬菜标准园实现全覆盖,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持续降低农业用工成本。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扶持发展大中型、多功能、高性能、节能环保农业机械,加快废旧农机具报废更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扩大农机装备总量;引进研发推广农业生产急需农机设施装备,实施主要农作物果品、蔬菜、畜牧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服务,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专业化服务,加快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中药材、果品、蔬菜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发展,降低农业生产用工成本。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5万千瓦,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2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3.不断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推进“农超、农企、农社、农校”等多渠道产销对接,探索发展“直销农业”,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达客户。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支持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网上开店、线下配送、社区直销;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经销商入驻知名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落实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加大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物流损耗。发展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加大农业向西开放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投资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补短板。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物质装备条件,着力补齐农业科技、信息、投入等关键短板,优化生产体系,破解农业生产力提升瓶颈制约。

1.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扶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补助资金,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GB/T30600—2014)》要求,集中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加快城区引洮供水、清水县城区供水、秦安小湾河水库、张家川富川水库、秦州关峡水库等工程建设进度,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抓好“五小”水利工程+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落实好抗旱应急水源、引调提水和小型水库工程建设任务,增强旱区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装备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防控能力。(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扶贫办、市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加大关键技术创新力度。发挥科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农业创新项目,统筹各环节间、产业链上下游间协同创新,组织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大协作、大联合,力争在农林产品品种培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节能减排等重大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支持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创业服务平台,将其建成主导产业集聚的先行区、新型经营主体孵化的实验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示范区。发挥种业创新在农产品供给中的先导作用,支持种业企业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支持航天育种示范推广,开展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技术模式攻关,遴选推介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应用已有成熟技术。加强畜禽新品种培育、品种改良攻关和养殖模式创新,扶持畜禽产品加工技术升级创新。(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农业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广成熟可复制物联网应用模式,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推动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过程信息化。加快信息化对传统生产模式、产销关系的提升改造,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控体系。实施“金农”工程二期,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包括农业生产导向、产业发展分析、市场供求预警、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重点加强农作物种子、农药监管追溯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工信委、市供销社、市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农方式,逐步扩大担保、贴息、基金、风险补偿,以及公私合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资金规模,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深入实施扶贫互助资金“双助贷”工程。拓展天水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公司服务职能,形成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相互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和再担保协调发展的农业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打造覆盖全部产业链、保障各个风险点、提供多层次保额的“三农”组合保险产品框架,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升农业金融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扶贫办、市工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促融合。以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模式创新为动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子商务、创意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实施“一十百千”现代农业建设工程,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行动,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拓展。通过2-3年努力,培育2-3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建设1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100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扶持发展60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4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和市场营销体系,创新“公司+N+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快供销社改革,实行社企分开、双线运行,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研院校成立产业联盟,带动技术、物资、资本、人才向农业全产业链聚集,催生农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直供直销,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扶贫办、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大型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扶持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分级、清洗、精选、打蜡、包装、烘干等初加工服务,让农民从初加工中分享更多收益。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0大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集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适应市场各层次消费需求,优先支持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产品精深加工和马铃薯主食化,着力开发中高端系列化精深加工农产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扶贫办、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体育、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休闲服务项目。强化休闲农业规划引导,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积极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结合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工程,依托旅游景区(点)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景观旅游村镇和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旅游精品线路的创建与推介,积极开展国家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创建活动,打造一批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体育竞技、户外运动等特色化、生态化、本地化的休闲旅游产品,全方位提升休闲农业经营服务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局、市农业局、市委农工部,各县区人民政府)

4.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创新服务产品,健全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满足农产品供给和农业产业化需求。引导服务领域向产前产后延伸,向农业信息、金融保险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加快完善以基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农产品加工服务体系和物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业生产服务平台,重点推进良种推广、农机作业、统防统治、质量检测、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吸引产业要素投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健全完善农业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形成系列农业服务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扶贫办、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七)可持续。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农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的集约型发展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1.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要求,加快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以三阳川循环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发展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落实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粮豆轮作等措施,推进玉米、马铃薯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循环衔接,推广“畜沼粮”“果沼畜”、“菜沼畜”等循环生产模式,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到2020年,全市建成“畜沼果(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2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农业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

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天水市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规划(2015—2017年)》,加快推进农业灌溉定额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在麦积区、武山县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节水技术,两年内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1.4万亩、膜下滴灌技术2.8万亩、垄膜沟灌技术16万亩。积极争取实施高效节水农业项目,深入推进国家级百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全膜双垄沟播、水肥一体化、集雨节灌、深耕深松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加快构建具有天水特色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3.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第三方治理模式和PPP模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稳步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和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鼓励引导沼肥高效利用。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推进马铃薯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治理地膜污染,鼓励使用耐厚地膜,加快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支持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健全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体系,扶持企业、合作社等对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进行资源化利用,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0年,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环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强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组织领导,靠实责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配合,定期总结,扎实推进。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二)加强规划引导。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施相关规划相衔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对接,细化实化推进举措,统筹谋划实施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

(三)加强政策扶持。要在继续落实好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新增补贴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倾斜。整合政府强农惠农资金,优化农业资金投向,调整完善优化农业结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优势产区、特色产业、优质产品的扶持力度。落实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优惠政策,在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探索政府财政性资金与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四)加强服务指导。要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科技、人才培训等服务。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推动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9日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