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

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2016-11-03 11:21:22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渝府发〔2016〕4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6年10月17日

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全市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开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展开。

第一节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期间,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粮食产量1154.89万吨、蔬菜产量1780.47万吨、生猪出栏量2119.89万头。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从2010年的人均5277元增加到2015年的10505元,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59∶1。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加快,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898亿元。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4.4%,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迈开新步伐,建成部、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片)510个,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地票交易、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4.2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2万人,完成整村扶贫1616个、整村脱贫450个,涪陵区潼南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经过“十二五”的改革发展,我市农业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产权日益明晰,存量资源逐步盘活,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农业生产经营正由分散型小农经济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力量;农业发展正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需求结构、供给模式、经营方式加速变化,产业链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延伸,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加快,正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城乡互动频繁,农民工进城和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势头强劲,城乡资源、要素、技术、市场等需求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源泉;农业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作用,农产品供需关系和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因;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广泛应用,深刻改变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销售渠道更广、时空距离更长,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节  新常态下的形势与任务

经济新常态下,我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经济增速换挡,农业农村作为稳增长之基,仍将是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仍将持续发力。经济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必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对农业加快转型升级、拓展多种功能创造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能。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激发新一轮创业创新活力,农村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既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物质装备、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又为农村人口转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时代主旋律,体制机制的革故鼎新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带来更多改革红利。“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互联互通成为发展大趋势,为农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了宽广舞台。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新常态下,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国际农产品仍将对国内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农业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市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资源要素流失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就业技能不多、收入相对较低的基本问题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农业现代化正处在一个艰难的负重爬坡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成本“地板”抬升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冲击,缺劳力和转方式的双重考验,农业兼业化、农村空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面对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要加快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努力在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确保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收获新硕果,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开创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条主线,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农民为主体,以城乡统筹为根本,以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重点,坚持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建机制、夯基础强支撑、优服务惠民生,建设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结构、市场、品牌、经营管理等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超小规模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分散经营向联合合作经营转变,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由外力拉动为主向增强内生动力转变。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主体协同、产业融合、区域统筹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补齐短板,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1],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开放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共享发展,推进发展机会均等、发展成果共享,更加注重农民增收,更加注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加注重农村公共服务,让农民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基本原则。农民主体原则,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让农民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城乡统筹原则,充分发挥大城市对大农村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五大功能区域良性互动。改革创新原则,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释放新的活力和动力。融合发展原则,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两手发力”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公共服务等作用。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工农、城乡、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政策体系,适应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体现全面依法治农兴农的乡村治理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农业转型升级。建成高标准农田1083万亩、标准化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1200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1万个,农民合作社参合率达到60%,土地综合产出率达到6000元/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0%,七大特色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农村繁荣稳定。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左右,农村经济总量达到6000亿元。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加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民主法治、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民生活小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4∶1左右。2017年,基本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区县(自治县)全部“摘帽”,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跟上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城乡一体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要素市场、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呈现城乡互动、共同繁荣新局面。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200万左右,户籍人口增加130万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改革成效显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民工户籍制度、地票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农村流通体系等统筹城乡重点改革,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专项改革,以及扶贫、林业、水利、供销等其他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效应充分释放。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适应重庆丘陵山区实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健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46%以上,基本消除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点支流黑臭断面。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力争提高到8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农户覆盖面达到7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率达到8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率达到90%。

第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

坚持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粮油、蔬菜、生猪三大保供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第一节  优化完善区域发展布局

按照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科学划分各个板块农业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促进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

都市功能拓展区。围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对接城市、服务城市,在保护利用好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生态屏障和水域生态廊道的前提下,拓展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功能,重点发展林果花卉和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创意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打造主城区的“后花园”“休憩园”。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和农产品流通业,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

城市发展新区。围绕发展城郊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以粮食、生猪、家禽、蔬菜、伏淡季水果、水产品、笋竹等为重点,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全市优质粮油和主城区“菜篮子”重点生产基地。高起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村(点),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打造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推进“四化”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成统筹城乡先行示范区。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围绕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合理开发大山区、大库区的独特资源,重点发展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核桃等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打造生态、特色品牌。依托峡江山水等资源,大力发展以特色资源转化、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的特色生态经济,建设沿江特色农业经济带。强化以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以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步伐,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围绕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更加突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发挥山区资源多样性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当地土特产品。全链式发展草食牲畜、冷水鱼、中药材、茶叶、调味品、高山蔬菜、木本油料等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打好“山货”牌,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特色农业基地,着力开发、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培育高山休闲纳凉、乡村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等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打造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武陵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第二节  提升三大保供产业

粮油。按照“稳产能攻单产、调结构提品质、延链条增效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思路,扎实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着力建设合川、江津、大足等10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和520个重点产粮乡镇。重点保持1000万亩稻田、500万吨稻谷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全市基本口粮安全。发展优质稻、加工及菜用薯类、鲜食玉米、优质油菜、酿酒高粱、高蛋白豆类、保健荞麦、优质生态杂粮等基地1300万亩以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种粮农民收入,逐步建立粮油稳定生产长效机制。

蔬菜。深入推进以潼南、璧山、铜梁为重点的渝遂高速公路沿线时令蔬菜产区,以武隆、酉阳、巫溪为重点的高山蔬菜产区和以涪陵、万州、石柱、丰都为重点的三峡库区加工蔬菜产区建设,加快建设重庆主城区、区县城和集镇三级保供基地。各功能区域蔬菜生产区县根据全市三大产区布局和自身保供实际,加快完善蔬菜发展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布局和产出结构。到2020年,全市建成蔬菜基地230万亩,种植面积达到1150万亩,总产量达到190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把重庆建成我国南方高山蔬菜重点基地和“南菜北运”重要基地。

生猪。以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为重点,以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为契机,推进农牧结合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种养生态循环养殖,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重点抓好荣昌、合川、江津等23个生猪优势基地区县(自治县),加强荣昌猪、合川黑猪、丰都渠溪猪、潼南罗盘山猪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开发,改善猪肉供给结构。到2020年,全市生猪出栏稳定在2000万头左右。

第三节  着力打造七大特色产业链

柑橘产业链。坚持“鲜食与加工配套,新建与改建结合”的思路,打造“晚熟”“橙汁”两大品牌。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建设万州、忠县、开州、云阳、奉节、巫山、渝北、长寿、涪陵、江津等十大柑橘产业基地,梁平、长寿、丰都、垫江四大名柚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加工水平和档次。鼓励利用柑橘园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立从育苗到加工、销售、休闲的全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柑橘基地面积达到330万亩(其中晚熟柑橘150万亩以上),橙汁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总产量达到330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将我市建成中国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和橙汁加工基地。

榨菜产业链。以涪陵区、万州区、丰都县等三峡库区区县为重点,拓展“鲜销、加工”两条渠道。推进基地建设提挡升级,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榨菜基地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方向提升。大力培育现代化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联接紧密、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加工企业融合资源、做大做强做优,推进精细生产、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做好榨菜鲜销这篇大文章,大力开拓北方市场,促进榨菜生产由加工型向加工鲜食兼用型转变。到2020年,全市榨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产量达到300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将我市建成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供应我国北方地区青菜头的最大基地。

草食牲畜产业链。依托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大力发展以优质肉牛、肉羊、肉兔、长毛兔为主的草食牲畜。重点建设丰都、石柱、梁平等14个肉牛重点生产区县,酉阳、云阳、巫溪等12个肉羊重点生产区县,忠县、石柱、开州等18个兔重点生产区县。全力推进澳大利亚肉牛进口,大力发展肉品深加工,拓展屠宰、加工、分销产业链。到2020年,全市出栏肉牛达到120万头、肉羊达到350万只、肉兔达到5000万只,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

生态渔业产业链。深挖“三大潜力”[2],盘活“四大水域”[3],主推“八大模式”[4],构建“四大体系”[5]。以城市发展新区为重点,发展高产高效渔业,推广现代设施渔业、“互联网+渔业”、稻田综合种养、池塘低碳循环养殖等模式;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为重点,发展都市休闲观光渔业和现代渔业服务业;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重点,发展保水型渔业和特色渔业。抓好鱼类特色餐饮开发,建设一批休闲垂钓基地。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60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10亿元。

中药材产业链。以科技为支撑,突出开发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中药材资源。在重点区县(自治县)建设一批万亩级或十万亩级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一批道地中药材专业区县及乡镇,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中药企业,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恢复万州、南川等曾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市场,重点打造以重庆药品交易所公司为重点的平台企业。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建立起100万亩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优质药材基地,建成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园(区)10个,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200个,道地中药材基地10个以上,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种植收入达到50亿元。

茶叶产业链。以“整合提升、做强品牌”为重点,以“提升绿红茶、复兴沱茶、多茶类并举”为路径,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在巩固发展渝西、渝东北、渝东南三大优势产业带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永川、秀山、南川等3个核心示范区,荣昌、万州、巴南、江津、酉阳等5个重点生产区县,主城区2个渝茶文化创意体验中心建设。办好茶博会、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茶游线路,整合资源打造“三峡”渝茶公共品牌,建设一批生态休闲观光茶园。到2020年,全市可采摘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毛茶产量达到10万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调味品产业链。发挥重庆“火锅之都”优势,重点发展辣椒、花椒两大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生姜、葱蒜等调味品原料。在石柱县、綦江区、云阳县等11个区县建设辣椒生产基地100万亩,在江津区、酉阳县等14个区县发展花椒120万亩,在荣昌区、万州区等9个区县发展生姜30万亩,在巫山县、万州区等10个区县发展葱蒜40万亩。依托现有30余家市级调味品龙头企业,强化火锅底料、渝菜调料、复合卤料、复合调味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研发和品牌营销。到2020年,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10亿元。

第四节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针对居民休闲消费的旺盛需求,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传承等功能,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以“千年巴渝、多彩乡村”为主题,突出抓好农业景区、休闲农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支撑型、高山避暑纳凉型、科普体验观光型、民俗民族风情型“五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着力打造都市功能拓展区以都市闲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巴渝乡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景观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山水真情为主题的滨水生态农业体验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武陵山民俗特色农业休闲区。结合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推进奉节、巫山、巫溪板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0条,游客达到2亿人次,总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力争500亿元,带动就业60万人。

第五节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优化发展特色果业。突出区域特色,重点建设三大产业带:城郊型观光休闲果业带,主要在主城区周边区县发展李、桃、樱桃、葡萄、枇杷、杨梅等;渝东北生态景观果业带,重点在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高海拔区域发展李、梨、蓝莓等;渝东南生态高效果业带,主要在武陵山区发展李、梨、猕猴桃、枣等。到2020年,全市特色水果生产面积达到400万亩,总产量达到350万吨,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提升发展禽蜂产业。以城口县、秀山县、巫溪县等14个肉鸡生产大县,长寿区铜梁区、大足区、梁平县、潼南区、黔江区、合川区、永川区等8个蛋鸡生产区县,铜梁区、梁平县、垫江县、酉阳县、荣昌区等5个水禽生产区县为重点,积极发展家禽产业,到2020年全市家禽出栏达到2.7亿只、禽蛋产量达到55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坚持中西蜂发展并重,依托“泛秦巴山区”[6]“泛武陵山区”[7]两大蜜库,以南川、彭水、城口3个“中华蜜蜂之乡”为重点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中蜂;依托“泛渝西丘陵地区”[8]季节性蜜源,大力发展西蜂。到2020年,全市蜜蜂保有量达到130万群,蜂产品产量3万吨以上,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稳定发展蚕桑烟叶。突出桑树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发展果桑、饲桑及其加工产品,稳定渝西地区蚕桑生产,积极推进三峡库区和渝东南适宜区蚕桑发展。到2020年,全市桑树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蚕茧产量达到2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围绕稳定规模、突出特色、强化基础、规范管理、提升水平等中心任务,积极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深入推进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到2020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烤烟产量稳定在14万吨左右,烟农收入达到20亿元。

第六节  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培育林业支柱产业。正确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按照建设大市场、带动大项目、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把林业培育成朝阳支柱产业。以木本粮油、笋竹、经果林、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中药材、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等八个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在巴南区、万州区等区县分别建成适度规模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延伸林业产业链,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生物质能源、林产化工和森林食品的精深加工。以重庆主城区“四山”及周边森林旅游资源为重点,大力开展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提升森林旅游业,促进森林公园提挡升级。积极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开展林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花、林草、林菜、林蜂等多种经营,建成适度规模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实施森林经营500万亩、改造低效林500万亩,建成干果基地150万亩、笋竹基地500万亩、花木基地60万亩,建成较大规模陆生野生动物养殖场和珍稀植物基地10个。到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6300万亩以上,森林面积5600万亩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4亿立方米,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以渝东北、渝东南适宜木本油料发展的区县为重点,围绕核桃、油茶、油橄榄、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树种,着力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壮大原料林基地,兼用发展观光型油茶、油用牡丹示范基地及林下种养业,统筹资源要素配置,形成木本油料产业集聚,建立健全种植、加工、流通、消费产业体系。到2020年,建成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重点区县20个,全市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275万亩,年产优质木本食用油2.5万吨左右,木本油料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10亿元。

第三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业带。着力打造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三大蔬菜产区、南(川)武(隆)彭(水)中蜂产业带,建成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两大优质粮油及畜产品生产区,三峡库区柑橘、加工蔬菜、生态渔集中产区,渝东北、渝东南草食牲畜产区,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优质中药材产区。

探索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开展“流通过百亿、加工超十亿、基地上万亩”示范龙头企业创建活动,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订单带动,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委托生产,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探索股权带动,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资产等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利益共同体;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相互持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融资带动,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到2020年,全市建成农产品定制化生产基地20个,订制化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个、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打造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个。

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围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以村为基本单元,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构建一套良好的经营机制。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模式,推进村企共建,开展示范创建,以“一村一品”推动“一镇一业”,形成“一县一特”。到2020年,全市建成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00个,其中10亿元级示范镇10个,1亿元级示范镇100个。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四荒”资源开发,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实施严格的农地租赁资格审查、项目监管和动态督查,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

第二节  实施农产品品牌创新战略

壮大公用品牌。以公用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加强创意设计和资源整合,重点围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挖掘、包装、培育、宣传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承、地域特色的公用品牌。创建重庆农产品整体品牌,重点打造天生云阳、江津富硒农产品等区域公用品牌和涪陵榨菜、三峡有机鱼、丰都肉牛、奉节脐橙、城口老腊肉、梁平柚、荣昌猪、秀山土鸡、江津花椒、石柱辣椒、永川秀芽、潼南蔬菜等产业集群品牌。到2020年,全市创建区域公用品牌10个,产业集群品牌20个。

振兴传统品牌。加强和完善农业品牌保护机制。深度挖掘巴渝传统农特产品、加工技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对山城沱茶、永川豆豉、黄花园酱油、合川桃片、白市驿板鸭、忠州豆腐乳、梁平张鸭子、重庆怪味胡豆、丰都麻辣鸡等曾获国际或国家级权威机构评选认定的传统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市场影响力,让老品牌带动大产业。到2020年,全市振兴壮大国家级老字号品牌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10个。

培育新兴品牌。支持农业企业创建自有品牌,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大集团,打造大品牌。建立完善企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等政策支持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联合创建品牌。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原产地标识,申报著名商标,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重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品牌创建和市级名牌农产品评定。到2020年,全市新培育国家级品牌20个、市级品牌100个。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升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农林科研机构[9]建设,配套完善科研设施设备,突出自身特色,提升研发能力,围绕动植物良种、特色效益农业、农业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贮运等领域,启动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专项。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质量安全技术等研究应用。扶持农林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农业“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建设,创建荣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各类涉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基地资源共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建立股份制科研平台,促进科技资源整合与各学科协同创新。

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科研奖励报酬制度,健全农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加快长寿、荣昌两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指导新模式175个,建立科技集成示范基地500个,建立集成示范和推广运用技术创新支撑链;新建科技专家大院50个,科技特派员5000名,科技带头人50名。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

完善现代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健全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整合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才资源,围绕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七大特色产业链和木本油料,建立健全特色产业链创新团队、技术研发中心和推广试验站。构建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运用技术创新支撑链,搭建产学研推合作创新平台,推进七大特色产业链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10]。采取贴近优势产业发展、贴近经营主体需要、贴近农民技术需求、贴近农时季节生产“四贴近”方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融合。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根据生产技术需求,自主设置课程开展培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计划。到2020年,全市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万人。

第四节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实施科技创新、供种保障、企业培育、种业监管、南繁基地建设“五大工程”。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快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0万亩,提高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和水稻种子自给率。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龙头企业3至5家,建设辐射长江中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心。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和林业良种种苗工程。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等,成片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统一上图入库,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措施,建立奖惩机制。“十三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563万亩。到2020年,全市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083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区100个以上,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达到40%。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温室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增温补光等节能降耗、节本增效的设施农业先进技术。围绕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抓好新技术和新装备研发。重点推广和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设施畜牧、设施渔业、设施花木等。到2020年,全市设施农业比重提高到48%。

第五节  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扩大农业机械化示范。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大力推广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果园、菜园和茶园生产的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装备水平、生产水平和运行水平大幅提升。推动千亩级以上牧草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示范,加大渔业机械和技术的融合示范力度。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0%以上。

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开发多功能适宜农机具,打造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坚持全面全程深化与分类分段突破并举,装备大中动力与微小轻简机型互补,全力推动水稻、油菜等重要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局部地区集中连片全面机械化。支持小型无人机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扶持农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以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服务,健全农机培训、维修、代耕代种代收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在500万亩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生产种植面积上装备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个,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乡镇全覆盖。

改善农机作业条件。结合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开展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有效解决农业机械立地条件“最后一公里”难题。因地制宜推进10度以下旱地的缓坡化改造;10—15度旱地展线式(之字形、螺旋式)回环梯台改造;高差60厘米以下的零散地块消除田埂,进行合并或调整,水平条田化改造,以适宜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作业。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及深松机装备水平,保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需要。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扩大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推广“果园机械化深松+浇灌有机肥”“粮油蔬菜等浅根系作物土地深松+喷施有机肥”“机械化深松整地改造+土壤培肥熟化”“机械深松+消纳水肥渣”等提升地力作业技术模式。“十三五”期间,在27个区县(自治县)完成土地深松整地150万亩。

第六节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健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推动配备村级协管员,构建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提高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和装备水平,实现各级监管服务机构规范建设和正常运转。按照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要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力争5年内基本覆盖“菜篮子”生产大县。改扩建市级及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合法资质认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检验检测机构,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深化农业标准改革,加快标准制(修)订,“十三五”末农业地方标准达到500项,基本建立地方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实施“三园两场”标准化示范项目500个,引导规模化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实施“三品一标”直补政策,坚持准入严控、证后严管。“十三五”期间,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总量稳定在3000个以上,产量占全市农产品总产量的30%,“菜篮子”主产基地基本实现按标生产。

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管控。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示范。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开展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探索建立高效低毒农药使用补贴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强化农资生产准入和规范经营,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全面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禁限用规定、休药间隔期规定、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基本实现规模化主体全覆盖。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接国家平台,优化完善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市、区县、乡镇和生产主体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制定和完善追溯管理制度规范,统一追溯标准和编码规则,扩大启动追溯试点规模。试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完善以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和农产品质量产地合格证明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全面实施。在全市批发市场和超市试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追溯和产地准出基本覆盖生猪和种植业“三品一标”农产品。

第七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农村工商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农村工商企业机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村工商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集中,推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以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小企业创业基地、都市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农村工商企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科技型农村工商企业。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扩大补助范围,重点支持发展贮藏、保鲜、烘干、分等分级、包装和运销。推进企业精深加工与农户初加工分工合作,建设农产品初加工、仓储保鲜、集配中心。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重点发展柑橘、茶叶、蔬菜、薯类、杂粮、畜产品、水产品、调味品等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植物油、中药材等加工。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县、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加工企业品牌。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加工型龙头企业10个、10亿元以上的20个、1亿元以上的100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产值达到4600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提高到2.1∶1。

创新农产品流通。健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服务,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实现鲜活农产品全流程无缝对接。推进西部涉农物流园(双福白市驿涉农物流园)、双福国际农贸城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和农商对接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产销衔接机制。在特色农产品集约化程度高的区域,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到2020年,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60%以上。

发展多类型融合方式。推进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旅结合、循环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条。突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支持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精致农业、光伏农业等新型业态,形成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业融合协调的新格局。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融合功能。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发展区域性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平台。

下接: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