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海南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海南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来源:海南省农业厅2016-10-18 09:07:28

为加快推进我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省农业厅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海南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综合考虑各区域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市场需求等条件,重点规划“二心、三区”的生产布局,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海南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二心:即现代畜牧业物流产业中心和畜牧业救灾恢复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建设澄迈金马现代畜牧业物流产业中心,集合、示范、交流现代畜牧业装备、原料和先进技术,支撑全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布局畜牧业救灾恢复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急中心依托海南省农业厅建立,各县市畜牧局、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参与。

三区:即西部优势畜牧产业区、中部生态畜牧区、东部畜牧适度发展区。

西部优势畜牧产业区包括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市等6个市县,重点发展生猪、牛、羊等优势畜牧业。

中部生态畜牧区包括定安县、屯昌县、保亭县、白沙县、五指山市、琼中县等6个市县,重点发展以林下养殖为主的生态养禽业(五指山野鸡、什玲鸡、定安白鹅)和特色畜牧养殖业(如定安、屯昌黑猪)。

东部畜牧适度发展区包括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三亚市6个市县,根据该区域人口密集、旅游业发达、环境敏感等特点,以种业、饲料、深加工为主,压缩生猪规模,适度发展牛、羊,巩固扩大家禽生产(如文昌鸡、嘉积鸭、咸水鸭)。

4.1生猪

4.1.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海南省生猪出栏555.7万头,其中东部出栏234.2万头、中部出栏114.7万头、西部出栏206.8万头,分别占总出栏的42.2%、20.6%、37.2%。总出栏比2010年增长9.9%,猪肉产量45.8万吨,比2010年增长11.1%,猪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58.7%。并且通过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生猪出栏率达到140%,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82.4公斤。

——养殖区域。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海口、琼海、万宁等东部6市县,占生猪总产量42.2%;其次是儋州、澄迈、乐东等西部6市县,占生猪总产量总量的37.2%。

——规模化养殖水平。2015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1256家,出栏肉猪占全省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3.6%,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61家,千头猪场710多家,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规模化养猪的新趋势。

——加工屠宰能力。现有县市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网点20个,年屠宰加工生产能力为350~400万头,已能基本满足目前城镇居民用肉屠宰网点需要。但全省200个乡镇和55个(1万人以上)农场共设立了乡镇屠宰厂(场)和临时代宰点(非省定点屠宰单位)共236家,产能远远超过本地区居民用生猪屠宰网点需要。

2.市场分析

2015年,海南省人均猪肉占有量50.3公斤,比2010年增长3.7%。全省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4.28公斤,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消费量为29.73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54.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8.2公斤,占肉类消费的56.0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61.22%。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将逐渐缩小,猪肉消费也将逐年升高。

4.1.2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猪年出栏控制在600万头左右,其中海南本地黑猪加大发展力度,出栏量要达到180万头,猪肉总产量稳定在44万吨以上,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0%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80%以上,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75公斤左右;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种猪供应能力满足生产需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

4.1.3发展模式

推广高床育肥技术,采用抓两头(产业的上游:饲料生产、种猪繁育、防疫物资供应,生产设备;产业的下游:市场销售、屠宰和深加工)带中间(农户的适度规模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扶持“优良仔猪繁育+规模化饲养+粪污资源化利用+屠宰加工+配送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规模化养殖基地,采取自繁自养+多点式生产(300养殖模式,就是农户建设400平方米高床育肥舍,每批出栏肥猪300头,年出栏3批,盈利18万元)的模式,发展生猪规模化饲养,推广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技术、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技术,构建“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粪便-有机肥工程-有机肥-果(菜)”农牧结合园区建设,抓好生猪产品加工和流通,延伸价值链条,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4.1.4产业布局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和环境功能区划为导向,以提高生猪养殖效益、降低污染排放为目标,重点适度发展西部生猪生产,控制东部地区生猪发展,兼顾中部及南部生态旅游区域生猪产业的发展。

——西部生猪产业带。包括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该区域为传统生猪主产区,2015年生猪出栏206.8万头,占全省的37.2%。本区域种猪产业基础好,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拥有罗牛山、温氏、天兆等多家生猪养殖企业,并且种植业相对发达。规划重点是发挥种植业对粪污消纳能力强的优势,逐步提高整体养殖规模,推行标准化饲养技术,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打造临高乳猪、山猪等品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生猪屠宰加工能力,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工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实现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该区域以发展大、中型生猪养殖场为主,生猪出栏发展到267万头,占全省的44.5%。

——东部生猪产业带。包括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文昌市、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该区域为海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尤其是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为海南的热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制约其生猪的发展,2015年生猪出栏234.2万头,占全省的42.2%。规划重点是调整海口、三亚、琼海生产规模,禁养区内的规模猪场要有计划的关停、搬迁或转产。要按要求合理布局,避免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大,造成局部区域污染,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生猪养殖总量。该区域以发展集约化、科技化生猪养殖为主,生猪出栏量控制在190万头,占全省的31.7%。

——中部生猪产业带。包括五指山市、定安县、屯昌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该区域为生态旅游区域和水源保护区域,对环境要求较高,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养殖,2015年生猪出栏114.7万头,占全省的20.6%。规划重点是推行生猪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小规模养殖及林下养殖,推进屯昌黑猪、定安黑猪、五指山猪等海南特色品种养殖,扩大品牌效应。该区域以发展小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为主,生猪出栏控制在143万头,占全省的23.8%。

4.2家禽

4.2.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海南省家禽出栏1.47亿只,其中东部出栏7789.5万只、中部出栏2033.1万只、西部出栏4863.5万只,分别占到总出栏的53.0%、13.9%、33.1%。总出栏比2010年增长16.6%,禽肉产量25.4万吨,禽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2.6%,禽蛋总产量4.38万吨。

——养殖区域。肉禽养殖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肉禽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53.0%,西部地区占33.1%;蛋禽养殖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蛋禽产蛋量占全省总量的52.9%、西部地区占27.9%。

——规模化养殖水平。全省共有种禽场278家左右,规模养禽场1.1万家左右,其中,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规模肉鸡养殖场有203家,占全省年总存栏的78%,年存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蛋鸡养殖有52家,占全省年总存栏的58%。

2.市场分析

2015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肉禽消费量约为22公斤何13公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5.3公斤和2.5公斤,与2000年相比,增长幅度分别为65%、94%。家禽的生产在满足本岛消费的同时也面向广东、香港、新加坡等地高端消费市场,近几年出岛出口增长迅速。随着海南旅游在国内外影响力的进一步加深,海南省禽蛋、禽肉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4.2.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家禽总出栏达到2亿只,其中东部出栏1.1亿只、中部出栏3000万只、西部出栏6000万只。肉鸡出栏达到1.4亿只,肉鸭出栏达到4800万只,肉鹅出栏达到1200万只,蛋鸡存栏270万只,禽肉产量34万吨,禽蛋产量5万吨;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良种自给率达到80%;家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

4.2.3发展模式

采用机械化育雏为核心技术的三段式养殖技术,推行“良种繁育(企业)+标准化规模饲养+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模式,完善屠宰加工+配送销售的市场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家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蛋鸡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层叠式立体养殖,肉鸡要林牧结合,水禽要渔牧结合。推广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技术,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肉鸡屠宰加工及配送销售,延伸价值链条。

4.2.4产业布局

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提高肉鸡、蛋鸡养殖效益、降低污染排放为目标,控制肉鸡产业发展,兼顾蛋鸡产业发展。

——肉鸡优势产业区。肉鸡主要布局在文昌市、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海口市等5个县市,其中在文昌市、琼海市、澄迈县、海口市等重点发展文昌鸡养殖,在三亚、五指山、琼中、保亭、乐东、白沙、昌江等市县发展山鸡养殖。该区域为传统肉禽主产区,肉禽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规划重点是加强地方肉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肉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工程建设,推进标准化、工厂化肉禽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林下生态养殖,推进肉禽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及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禽肉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产品打造。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肉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适度发展大型肉禽标准化养殖场,肉鸡出栏发展到1.4亿只。

——蛋鸡优势产业区。主要布局在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定安县、三亚市等5个市县。该区域雨热条件较好,适宜蛋鸡产蛋。规划重点是稳定蛋鸡发展规模,完善蛋鸡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自给能力,推行设施化养殖,提高蛋鸡产蛋率,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发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带头作用,实现规模养殖场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蛋鸡存栏稳定在270万只。

——肉鹅优势产业区。主要布局在澄迈县、海口市、定安县、琼海市、万宁市、琼中市,该区域为传统肉鹅主产区。规划重点是发展澄迈、屯昌、琼中白莲鹅,打造海南岛知名品牌。建设3-5家种鹅万只以上规模白莲鹅繁育场,定安四季鹅保种场1家,繁育场2-4家,商品化鹅场10-20家,支持企业开展规模化养殖。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肉鹅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肉鹅出栏发展到1200万只。

——肉鸭优势产业区。主要布局在琼海、海口市、定安县、澄迈县,规划重点是发展琼海嘉积鸭、海口演丰咸水鸭、定安海鸭等肉禽,打造海南岛知名品牌,提升养殖效益。在琼海市建设嘉积鸭原种场2家,扩繁场5~7家,推行嘉积鸭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该区域以发展中、小型肉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适度发展大型肉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肉鸭出栏发展到4800万只。

4.3肉牛

4.3.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全省肉牛存栏84.24万头,其中海南和牛存栏约1万头,能繁母牛33.5万头,年出栏肉牛26.7万头,其中东部出栏95091头、中部出栏59483头、西部出栏112086头,分别占到总出栏的35.7%、22.3%、42.0%。牛肉产量2.53万吨,比2010年增长12.4%,牛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3.24%;肉牛产业产值25亿元。

——养殖区域。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省东部和西部市县,主要包括海口、澄迈、万宁、儋州、乐东、东方、三亚、文昌等8市县,其肉牛年出栏量占全省总量的60.6%。

——养殖水平。2015年肉牛规模化生产比重为6%,良种覆盖率为30%,出栏肉牛平均胴体重94.08公斤,饲料转化率34%,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农村联户等先进养殖模式,现有规模化养殖示范点54个,规模化养殖场135家,已成立4家海南和牛养殖公司、52家海南和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6000多户。

2.市场分析

——消费能力逐年提升。2015年,海南省人均消费牛肉大概2.46万吨,肉牛年缺口量在10万头以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对牛肉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肉牛年缺口将达到20万头以上。

——牛肉价格持续走高。近年来,海南省牛肉价格不断上涨,2015年普通牛肉市场价格已经上涨到约100元/公斤,高档和牛肉200元/公斤,且供不应求。肉牛养殖成本和市场销售价格上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随着海南省牛肉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市场竞争潜力巨大。

4.3.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年末存栏肉牛100万头,实现年出栏肉牛35万头,其中水牛出栏15万头,黄牛出栏15万头,海南和牛出栏5万头,实现年产牛肉3.5万吨,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0%,良种覆盖率达到40%以上,出栏肉牛平均胴体重100公斤,全省肉牛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基本满足游客及全省居民消费需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4.3.3发展模式

以“粮经饲统筹,转方式调结构”为指导,以构建海南肉牛生产全产业链为目标,以“稳定水牛、发展黄牛、大力开发海南和牛”为方向,全面发展海南省优质肉牛产业。重点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普及冷配体系,提高繁育率,采取舍饲+放牧运动的养殖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农村联户等组织经营方式,推广优质肉用型肉牛品种,建立饲草种植基地,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推广母牛高效繁殖、日粮补喂、犊牛育肥技术,以及秸秆青贮、黄贮、微贮技术、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建立牛粪养殖蚯蚓、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推广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牛屠宰加工及配送销售,实现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3.4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各市县牛饲草料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屠宰加工和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发展西部、东部市县,适当兼顾中部市县。

——西部肉牛养殖区。主要包括儋州、东方、澄迈、乐东、临高、昌江共6个市县。主要特点:该区域是海南省西部肉牛主产区,2015年肉牛出栏11.2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的42.0%。区域内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肉牛养殖以散养为主,圈舍等基础设施较差,良种化程度不高,专业化、规模化集中育肥发展滞后,饲草料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屠宰及加工企业较少,养殖污染严重。规划重点是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提高,以黑毛和牛改良海南黄牛、以摩拉水牛改良本地水牛;推广“户繁企育”为主的养殖模式,推行半舍饲养殖,建成一批养殖规模适度、生产水平高、综合竞争力强的养殖基地;发展人工种草,积极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等处理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以及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提高育肥牛单产水平;加强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等饲料化处理和利用,扩大饲料资源来源;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重点提升和牛品牌效应。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工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实现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该区域基本形成海南省肉牛产业主产区,年出栏海南和牛2.5万头、黄牛7万头、水牛6万头,总出栏15.5万头,占全省的44.3%。

——东部肉牛养殖区。主要包括万宁、海口、文昌、陵水、三亚、琼海6市县。主要特点:该区域是海南省东部肉牛主产区,2015年肉牛出栏9.48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的35.6%。存在地方品种选育程度低,养殖方式落后,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主要任务:该区域发展重点是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与利用、支持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等建立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推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推广人工受精技术,提高海南和牛、杂交水牛覆盖率;推广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加快青贮专用玉米推广,加强青贮、黄贮、微贮饲料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重点提升和牛品牌效应。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有机肥工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实现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该区域要扩大能繁母牛存栏量,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到2020年,年出栏海南和牛1.5万头、黄牛5万头、水牛5万头,总出栏11.5万头,占全省总出栏的32.9%。

——中部肉牛养殖区。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屯昌、琼中、白沙肉牛产业,突出种草养牛,建设全省黄牛母本主产区。2015年该区域出栏肉牛5.98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的22.4%。该区域要加快草地改良,充分开发利用草山草坡资源,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探索林下种植牧草养牛模式,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和品牌打造能力。到2020年,年出栏海南和牛1万头、海南黄牛3万头、水牛4万头,总出栏8万头,占全省总出栏的22.8%。

4.4奶牛

4.4.1现状

1.生产现状

2015年,全省存栏奶牛仅900头。近三年全省奶类年产量保持在2300吨左右,人均占有量仅0.25公斤,排在全国末位,牛奶主要以外省调入为主。

全省从事奶业的企业主要有两家。一家位于海口市,奶牛存栏562头,年产奶1453吨,拥有专门的乳制品加工厂;另一家位于三亚市,奶牛存栏338头,年产奶893吨,拥有小型乳制品加工厂。此外,2012年,有相关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计划从澳大利亚引进奶牛3000头,在东方市三家镇建立养殖场,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300亩。

2.市场分析

——消费需求旺盛。近年来,海南省对牛奶的消费量不断提高,2015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鲜牛奶4.83kg,则城镇人口年鲜牛奶消费量2.35万吨,缺口量达2.12万吨,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外来游客的增加,对优质鲜牛奶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特别是对优质鲜奶的需求更加旺盛。

——牛奶价格不断上涨。海南省牛奶价格持续走高,2015年鲜牛奶零售价在20元/公斤以上,优质鲜奶价格市场竞争潜力巨大。

4.4.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增3家奶牛养殖基地,实现年产鲜奶0.7万吨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100%,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省奶牛养殖,鲜牛奶加工、销售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基本满足部分游客及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4.4.3发展模式

引进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广优质奶牛品种,选育适合岛内气候的高产奶型奶牛,建立饲草种植基地,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推广母牛高效繁殖、日粮补喂、犊牛育肥技术,以及秸秆青贮技术、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建立奶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推广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模式,加强鲜牛奶加工及配送销售,实现奶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4.4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各市县牛饲草料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发展西部优势养殖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海口、澄迈、东方、儋州、三亚等地。该区域内的海口和三亚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数量大,收入水平高,对优质鲜奶的需求量比较大,而澄迈、东方、儋州饲草种植丰富,能够为奶牛的养殖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重点是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娟姗牛、荷斯坦、奶水牛等适合热带饲养的奶牛品种的引进、筛选或改良及推广,挑选出适合海南高温高湿条件饲养的奶牛品种;加强标准化奶牛养殖棚圈等饲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饲草料储备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奶牛养殖先进技术,提高奶牛单头产奶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养殖技术水平,逐步形成完整的奶牛生产体系。

4.5肉羊

4.5.1现状

1.生产现状

——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全省山羊年出栏77.5万头,比2010年降低6.9%。其中东部出栏31.3万只、中部出栏11.3万只、西部出栏34.9万只,分别占到总出栏的40.5%、14.5%、45.0%。羊肉产量1.04万吨,羊肉占全省肉类总产量1.33%。

——养殖区域。海南省肉羊生产主要集中在儋州、乐东、澄迈、东方、临高、昌江等西部6市县和海口、万宁、琼海等东部6市县,2015年海南省东、西部山羊年出栏量占全省85.5%。

——规模化养殖水平。近年来,规模化养殖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提高了肉羊出栏率。2015年,全省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出栏占全省出栏量11%。

2.市场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羊肉消费量不断提高。2015年,海南省生产肉羊77.5万只,消费肉羊130万只左右,肉羊年缺口50万只以上,肉羊需求量大。另外受人们消费需求影响,羊肉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据行业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海南本地黑山羊带骨羊肉平均价格为70.06元/公斤,2013年带骨羊肉平均价格为81.58元/公斤,同比增加11.52元/公斤,上涨16.4%,2015年平均价格则上涨到100元/公斤左右,比2012年上涨42.0%。

未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城乡居民对羊肉消费将不断增加,2015年,我国人均羊肉占有量仅3.2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海南省人均占有量只有1.14公斤,比全国人均水平低2.07公斤。随着羊肉消费的快速增长及健康消费理念的逐步深入,海南羊肉消费结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羊肉价格将以持续上升为主要趋势,羊肉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发展空间巨大。

4.5.2发展目标

至2020年,建设1000家年出栏200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存栏500只以上的种羊繁殖规模场50家,全省黑山羊出栏率达到100%,肉羊年出栏200只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0%,建设海南黑山羊原种场3家,良种覆盖率达到90%,羊年出栏量105万只,羊肉产量1.5万吨,进一步补充外来游客和全省居民的消费空缺,打造“东山羊”国内知名品牌。

 

4.5.3发展模式

普及高床养羊、全混合日粮养殖技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行100养殖模式(农户饲养100只母羊,年出栏200只,盈利20万元),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组织运行方式,推广优质海南黑山羊,建立羊饲草种植基地,发展肉羊标准化适度规模饲养,推广舍饲圈养、场繁农育、母羊高效繁殖、日粮补喂、羔羊育肥等养殖技术,以及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建立肉羊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推广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模式,加强肉羊屠宰加工及配送销售,实现肉羊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5.4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各市县饲草料资源禀赋、生产基础、屠宰加工和区位优势等条件,重点加强西部肉羊养殖区,稳妥推进东部肉羊养殖区,适当兼顾中部肉羊养殖区。

——西部肉羊养殖区。包括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6个市县。该区域是海南省肉羊主产区,2015年肉羊年出栏量为34.9万只,占全省的45.0%。但存在基础设施较差,饲草料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饲草料供给不平衡,良种化程度不高,专业化、规模化集中育肥发展滞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问题。规划重点是加强纯种选育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杂交改良,加大黑山羊种公羊推广力度,提高基础母畜性能,重点培育一批生长繁殖效率高、适应性强、育肥性能好的黑山羊新品种;加强棚圈等饲养设施的建设,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育肥,因地制宜开展人工种草,加强能繁母羊棚舍通风防暑降温、防灾饲草储备、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推广母羊产前产后补饲、同期发情和羔羊早期断奶、优质牧草和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精饲料补饲增产等先进养殖技术,提高两年三胎成功率和羔羊成活率,增加母羊数量和羔羊供应,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和育肥羊单产水平;强化羊布病,口蹄疫、胸膜肺炎、羊痘、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防控;重点推进海南黑山羊品牌打造;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执行雨污分流、改进清粪工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推广储存还田和能源生态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羊出栏达到54.3万只,占总出栏的52%。

——东部肉羊养殖区。包括海口、文昌、琼海、陵水、万宁、三亚6市县。该区域为海南省传统的肉羊养殖区,2015年肉羊出栏31.3万只,占全省的40.5%,但存在规模养殖发展滞后、地方品种选育程度低等问题。规划重点是加强纯种选育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杂交改良,加大黑山羊种公羊推广力度,提高基础母畜性能,重点培育一批生长繁殖效率高、适应性强、育肥性能好的黑山羊新品种;加强棚圈等饲养设施的建设,推行适度规模高床舍饲圈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加强能繁母羊棚舍通风防暑降温、防灾饲草储备、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推广母羊产前产后补饲、同期发情和羔羊早期断奶、优质牧草和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精饲料补饲增产等先进养殖技术,提高两年三胎成功率和羔羊成活率,增加母羊数量和羔羊供应,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和育肥羊单产水平;强化羊布病,口蹄疫、胸膜肺炎、羊痘、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防控;重点推进海南黑山羊品牌打造;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执行雨污分流、改进清粪工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推广储存还田和能源生态模式;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肉羊出栏达到38万只,占全省的36%。

——中部肉羊养殖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定安、屯昌、琼中、白沙、五指山、保亭6个市县。该区域为海南省生态涵养区,林地多,养殖分散,2015年肉羊出栏11.3万只,占全省的14.5%。规划重点是充分利用林地周边的荒地养羊,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推行高床舍养和放养相结合养殖模式。肉羊出栏达到12.98万只,占总出栏的12%。

4.6特色畜牧养殖业

4.6.1现状

1.生产现状

海南省特色动物主要包括海南黑猪、嘉积鸭、肉鹅、山鸡、海南五指山猪等。2015年,全省年出栏黑猪100万头左右,嘉积鸭年末存栏约120万只,全年出栏460万只;定安四季鹅年末存栏27万只,全年出栏88万只;白莲鹅年出栏200万只;黎母山鸡存栏23万只,年出栏128万只;霸王山鸡存栏3万只,海南山猪存栏约3.5万头、海南中华蜜蜂现仅存2万群左右。

——优势养殖区逐步形成,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屯昌、定安、儋州等海南黑猪优势养殖区,琼海嘉积鸭优势养殖区,定安、澄迈肉鹅优势养殖区,儋州、万宁海南山猪优势养殖区,三亚、五指山、琼中、保亭等黎母山鸡优势养殖区,昌江霸王山鸡优势养殖区。

2.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以及外来游客的增长,海南特色动物消费数量将呈逐年递增趋势,特色动物价格将以持续上升为主要趋势,这将为海南特色动物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4.6.2发展目标

至2020年,建设嘉积鸭原种场2家,扩繁场5-7家,定安四季鹅保种场1家,繁育场2~4家,商品化鹅场10~20家,建设1~2家白莲鹅原种场,在澄迈、屯昌、琼中等市县建设3~5家白莲鹅繁育场,在乐东等市县建设1家黎母山鸡原种场,建设2~3家黎母山鸡繁育场,建设4~5家海南黑猪繁育场,良种覆盖率提高6%,提高海南黑猪出栏量,稳定嘉积鸭、白莲鹅、海南山鸡、海南山猪等特种动物产量,重点打造海南黑猪、嘉积鸭、白莲鹅、海南山鸡、海南山猪国内知名品牌。

4.6.3发展模式

以完善产业链,提高品种和饲养技术配套水平,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农户联营等组织经营方式,推广海南黑猪、优质嘉积鸭、肉鹅、海南山鸡、山猪等特色动物品种,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以及精饲料补饲增产等配套技术,建立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系统,推广休闲放养、林下养殖等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模式,加强特色动物屠宰加工及配送销售,实现特色动物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6.4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海南黑猪、嘉积鸭、肉鹅、海南山鸡、山猪、海南中华蜜蜂等特色动物养殖产业,其中海南嘉积鸭主要布局在琼海市,加快建设水网地带肉鸭标准化养殖基地,积极发展休闲放养模式;开展品种选育,建立嘉积鸭饲养标准,推行嘉积鸭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建设嘉积鸭屠宰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嘉积鸭销售配送体系,开发嘉积鸭旅游产品,打造“嘉积鸭”知名品牌。

海南肉鹅优势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澄迈、屯昌、琼中、定安县等市县,加快建设肉鹅原种场、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行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推广“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建立完善的白莲鹅产业化发展体系,打造“白莲鹅”、“定安四季鹅”知名品牌。

海南山鸡优势产业主要布局在三亚、万宁、五指山、琼中、保亭、乐东、白沙、昌江等市县,加快建设山鸡鸡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推广林下生态养鸡模式;开展山鸡遗传资源研究,加大品种培育力度,扩大种群规模;推广“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推广标准化养殖,打造知名品牌。

海南黑猪优势产带主要布局在儋州、定安、屯昌等3个市县,山猪主要分布在儋州和万宁,加强海南黑猪、山猪优良品种选育,加快建设海南黑猪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海南黑猪、山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林下养殖。支持龙头企业在该地区采用“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黑猪和山猪产业。

4.7饲料

4.7.1现状

1.生产现状

目前,海南省畜禽饲料生产企业共有24家,分布于全省5个市县地区,主要集中在海口、澄迈和文昌三个市县。2015年,海南配混合饲料总产量192.88万吨,比2010年增长46.9%,但畜禽饲料年缺口约150万吨左右,而且饲料生产原料90%靠岛外和国外进来。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99.8%,比2010年提高3%。

2.市场分析

海南畜禽养殖所需饲料原料大多数为省外购买,2015年,海南秸秆饲用量45.5万吨,饲用秸秆处理利用率10%。未来,随着牛羊养殖的不断扩大,秸秆等饲草型饲料缺口将尤为突出。

4.7.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饲料总产量达到300万吨,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饲料监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饲料企业生产经营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4.7.3发展模式

以牛羊养殖企业为主体,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组织运行方式,建立饲草种植基地,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生物发酵等处理技术,建设秸秆饲料加工基地。

4.7.4产业布局

——工业饲料优势区。根据海南养殖业基础及发展趋势,针对饲料原料短缺,海南北部具有运输港口优势的特点,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逐步形成了以海口、澄迈北部地区为饲料生产企业龙头基地,辐射带动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工业饲料行业协调发展格局。

——西部饲料优势区。包括乐东、东方、澄迈、昌江、儋州等市县,该区域饲草种植基础好,牛羊养殖密度大,2015年牛羊养殖104.5万头(只)。发展重点是鼓励发展全株青贮玉米,推广以优质青贮饲料为基础的优质高效饲养模式;在原种植玉米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秸秆收贮设备设施条件,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生物发酵等处理技术,建设玉米青贮饲料加工基地;支持农民合作社,企业成规模地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和饲用作物,解决海南饲草饲料缺乏的难题;支持牛羊养殖企业采取股份合作、生态建设等多种途径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自己的草业基地;支持专业化企业、合作社或工业加工的一些副产品(如木薯渣、啤酒渣等)开发利用。配套种植饲草10万亩。

——中部饲草种植区。包括五指山、白沙、琼中、保亭等市县,该区域为生态保护地,又紧邻水源,不适宜畜牧养殖业发展,但该区域是水热条件好,适宜苜蓿等饲草型饲料的种植。发展重点是支持大型牛羊养殖企业建立饲草种植基地,种植牧草和饲用作物,缓解饲草外购的成本压力。种植饲草20万亩。

第5章

重点工程与项目

为推进海南省畜牧业快速转型,发展现代生态型畜牧业,顺利完成2020年既定目标,本规划重点实施以下六大类工程:1.畜牧养殖工程;2.环境保护工程;3.“无疫区”工程;4.饲草种植工程;5.加工物流工程;6.“社会服务化体系工程”等工程,总共有27个子项目,具体见附表1、附表2。

5.1良种畜禽资源保护工程

海南地方畜禽种质资源有16家,其中猪品种有海南猪(屯昌猪、临高猪、文昌猪、定安猪)、五指山猪、墩头猪,牛品种有海南黄牛(雷琼牛)、兴隆水牛、羊品种有海南黑山羊(雷州山羊),鸡品种有文昌鸡、黎母山鸡、鸭品种有嘉积鸭,鹅品种有定安鹅、白莲鹅、特种动物有琼岛水鹿、海南中华蜜蜂。由于海南地方畜禽品种保护体系不健全,保护制度不完善,畜禽原种保护和良种繁育场建设较薄弱,全省仅有五指山猪、屯昌猪、文昌鸡3家原种保护场,导致近年来海南多个地方特色品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传统优势资源的海南临高猪、屯昌猪、文昌猪及墩头猪正处于严重威胁状态,所以保护地方优势种质资源工作迫在眉睫。

海南优良畜禽品种具有抗病能力强、肉类品质佳、品牌效益好等明显的优势,因此畜禽良种资源关乎整个海南畜牧行业的发展前景,关乎整个区域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未来5年加大对保种场、繁育场建设、科研及运营等补贴力度,充分发挥保种场、繁育场的作用,提高供种能力和种质质量。

5.1.1保种场、良种繁育场及特色畜禽品种保护区建设项目

主要支持国家级保种场、省级保种场、地方级原种场及相应的繁育场建设,5年内大概建设10家保种场、新建改建70家猪牛羊(羊50家)良种繁育场、新建30家种禽场和改扩建20家种禽场。

——猪保种场、繁育场建设项目。选择海南省重要的地方猪品种进行重点保护,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建设资金,以企业为建设主体,根据各品种区域优势合理布局建设保种场和繁育场,具体建设内容为:五指山猪:在定安县完成五指山猪国家级保种场建设,在保亭、乐东、东方、儋州等市县建设3-4家五指山猪繁育场;屯昌猪:在屯昌县继续加强1家屯昌猪国家级保种场建设,在屯昌、琼海等市县建设屯昌猪繁育场2-3家;临高猪:在临高建设1家临高猪省级保种场,在澄迈、临高、儋州等市县建设1-2家临高猪繁育场;定安猪:在定安县内建设1家省级定安猪保种场,2-3家定安猪繁育场;文昌猪:在文昌、琼海市等文昌猪主产区建设1家省级文昌猪保种场,1-2家文昌猪繁育场;墩头猪:在东方市建设1家墩头猪省级保种场,1-2家墩头猪繁育场。

——肉牛保种场、繁育场建设项目。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企业为建设主体,重点推进海南黄牛和兴隆水牛保种场和繁育场建设。海南黄牛(雷琼牛):在海口市建设海南黄牛国家级保种场1家,在澄迈、儋州、东方等市县建设海南黄牛繁育场3-4家,支持在定安县部分地区建设1个保护区;兴隆水牛:在万宁市建设省级兴隆水牛保种场1家,在万宁、定安、文昌、海口、澄迈、临高、儋州、东方、乐东等市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海南黑山羊(雷州山羊)保种场、繁育场建设项目。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企业为建设主体,支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设1家国家级保种场,在万宁、儋州、澄迈市县建设省级保种场3家,建设存栏500只以上的种羊繁殖规模场50家。其中西部市县计划建设20家,东部市县计划建设25家,中部市县计划建设5家。

——家禽原种场、繁育场建设项目。选择海南省优质的传统家禽资源进行重点保护,以企业为建设主体,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具体建设内容为:文昌鸡:支持企业开展文昌鸡配套系育种工作,建设完善的文昌鸡育种体系,支持原有1家保种场建设,在文昌、海口市建设省级文昌鸡原种场3-5家,在文昌、海口、琼海市建设15-20家文昌鸡繁育场;黎母山鸡:在乐东等市县建设黎母山鸡原种场1家,在保亭、乐东、白沙等市县建设黎母山鸡繁育场2-3家;霸王山鸡:在昌江县建设1家原种场;嘉积鸭: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品种选育和建立嘉积鸭饲养标准,推行嘉积鸭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琼海市建设嘉积鸭原种场1家,扩繁场2-3家;白莲鹅: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白莲鹅品种选育工作,鼓励企业以“公司+农户”模式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澄迈县建设1-2家白莲鹅原种场,在澄迈、屯昌、琼中等市县建设3-5家白莲鹅繁育场;定安鹅:支持企业开展规模化养殖。在定安县建设定安鹅保种场1家,繁育场2-4家。

——海南中华蜂保护区建设项目。主要根据中华蜂繁殖习性和对环境的要求,在适宜区域建设中华蜂保护区。具体在文昌椰林较多的乡镇建立1家海南中华蜜蜂保护区,在海口石山地区及屯昌、琼中等市县建立1家海南中华蜜蜂保护区。

5.1.2生猪、牛羊配种站建设项目

完善全省各市县、乡镇人工生猪配种站建设,同时根据牛、羊原种场、良种繁育场及养殖场分布和养殖规模,科学、合理测算牛、羊配种站的辐射范围并建设牛、羊配种站,并配备足够专业技术人才和精液保存设施设备;完善种畜禽及遗传物质登记和流通管理制度,制定更加具体的工作流程,严格落实配种站各项补贴政策;同时加强对配种站工作人员的监管,落实区域责任,加强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保证优良品种的牲畜精液能保质保量用于配种工作,全面提高全省畜禽的良种覆盖率,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5.1.3良种场防疫和精液检测实验室项目

根据原种场、良种繁育场建设地点和规模建设防疫和精液检测实验室,或加强和附近高校、相关企业的合作,定时对畜禽抽样检测,保证畜禽健康,对人工采取的精液进行科学、严格检测、筛选,保证用于市场供应的精液完全合格。

5.2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建设工程

以屯昌县被列为海南省第一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学习屯昌全面推进的成功经验,争取3年基本完成、5年全面完成全省1590家左右畜禽规模养殖场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任务。重点对全省规模生猪养殖场、规模化禽场、规模化肉牛场及规模化肉羊场进行固液分离、雨污分流、粪便储存及输送管改等环保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鼓励利用荒地、滩涂地等推进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园区)场建设,发展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生产,重点推进海南本土特色优质畜禽商品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改善饲养结构。同时关闭掉基础设施落后,养殖废弃物无相应消纳土地且没有相应处理途径的养殖场,整合农村散养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养殖小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高整体治污能力。

5.2.1生猪规模养殖场改造、建设项目

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调整养殖结构,发挥地方优质生猪资源,在规划期内,一是按要求重点改造完成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1256家;新建标准化、集约化、设备化及科技化的10万头猪场5-10家,同时有序关闭被最新划定为禁养区内的规模猪场,并制定退出时间表;二是整合散养户成立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合作社(养殖小区)120家;三是新建海南本地猪适度规模养殖场26-34家,其中在定安县内建设8-10家定安猪商品场;在文昌、琼海等市建设4-5家文昌猪商品场;在东方、昌江市县建设3-4家墩头猪商品场;保亭、乐东、东方、五指山建设8-10家五指山猪商品场;澄迈、临高、儋州等市县建设3-5家临高猪商品场。

5.2.2家禽规模养殖场改造、建设项目

以发展海南特色优质家禽品种为重点,推进蛋禽、肉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为带动,形成龙头企业连接基地,发展集约化、科技化养殖,带动周边养殖户紧密的养殖利益共同体,形成家禽养殖产业圈。一是重点改造年出栏5万只以上肉禽场,同时在全省新建或整合成年出栏5万只以上肉禽场50家;二是在琼海市、万宁市、文昌市等建设年出栏1万只以上嘉积鸭养殖场15-20家;在定安县建设商品化鹅场12-15家;在保亭、乐东、白沙县建设黎母山鸡商品场8-10家。

5.2.3肉牛规模养殖场改造、建设项目

以企业或个体户为主体,政府引导和扶持,对按要求改造或新建的标准化养殖场进行适当补贴,推进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东方、乐东等市县农作物秸秆资源和未来大量种植牧草推进肉牛规模养殖,促进海南肉牛产业快速发展。以儋州、澄迈、万宁为中心,西部及东部地区为主产区,一是改造完成19家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场养殖设施设备,全部配套沼气池、污水池、化粪池、堆粪棚等环保设施,促进肉牛场生态循环养殖;二是鼓励在澄迈、儋州、东方、乐东、万宁等市县建设生态海南黄牛适度规模养殖场30家,鼓励万宁、定安、文昌、海口、澄迈、临高、儋州、东方、乐东等市县建设生态兴隆水牛适度规模养殖场20家,在海口,儋州、澄迈等市县新建和牛规模场6家,整体新增牛舍8万平方米。

5.2.4肉羊规模养殖场改造、建设项目

以企业或个体户为主体,政府引导和扶持,对按要求改造或新建的标准化养殖场进行适当补贴,推进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东方、乐东等市县农作物秸秆资源和未来规划大量种植牧草,推进海南黑山羊规模养殖,促进海南肉羊产业快速发展。一是重点改造完成28家年出栏200只以上肉羊场,配套相关环保设施,促进肉羊标准化养殖;二是以西部和东部为肉羊主场区,中部适度发展,在全省范围内新建年出栏200只以上的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场1000家左右,新增羊舍面积30万平方米。

5.2.5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资金支持海南奶牛发展,资金用于奶牛养殖设施、奶站建设、奶牛品种的引进、筛选、改良和推广、饲草料开发、养殖技术的引进及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支出。适当控制荷斯坦、黑白花奶牛养殖规模,鼓励发展奶水牛,提高养殖水平,整体扩大海南奶牛养殖规模,提高产量,增加产业效益,促进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规划期内在海南西部的澄迈、东方、儋州建设规模500-1200头奶牛养殖场3-5家。

5.3“无疫区”动物疫病防疫工程

“无疫区”工程是海南省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之后提出的一大举措,是维护好“无疫区”品牌,促进海南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工程,主要有以下八大项目。

5.3.1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项目

为抵御外来种苗和畜禽产品可能带来的疫病风险,同时为保证海南省畜禽产品出岛出口的质量安全,维护好“无疫区”品牌,加快省际卫生监督检查站的建设步伐,尽快落实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到2020年建成海口、三亚、东方八所、儋州洋浦、文昌清澜5个卫生监督检查站,同时改造完善其他卫生监督检查站,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在澄迈马村港、儋州白马井港新建2个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5.3.2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项目

在规划期内,一是在全省18个市县新建19个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每个占地3-10亩、日处理规模3-10吨。其中在儋州建设2个各占地10亩、日处理规模10吨;在海口、澄迈、文昌、琼海各建设一个占地5亩、日处理5吨;在其他13个市县各建设一个占地3亩、日处理3吨;二是在全省除建设中心所在镇外其他每个镇各建设一个收集点,总共185个,每个占地2-3亩;三是落实生产、流通、屠宰三类经营主体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及完成年出栏生猪5000头、肉牛500头、羊1000只、肉鸡(肉鸭)25万只、肉鹅15万只、年存栏蛋鸡1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全面规范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病死畜禽处理率达到100%。

5.3.3动物隔离场项目

我省是全国首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所有活体动物进入“无疫区”前,必须经过消毒、抽血、检验、属地监管等一系列严格的“健康认证”和“身份审查”,因此建设动物隔离场是切断外来带疫动物传播疾病风险的有效措施;再者,隔离场也是海南畜禽出岛出口的一道重要健康关卡,确保出口出岛产品达到健康要求,维护好海南无疫病区品牌;最后,隔离场也是岛内畜牧生产、流通过程中预防、控制疫病疫情发生和传播的有力举措,加强了海南省无疫区防疫监督体系,完善了无疫区建设工作,能从根本上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扩散传播途径。在规划期内,每个市县建设1个占地10亩左右的动物隔离场,其中包含畜禽隔离舍,办公区域、设施设备配置等。

5.3.4建设海南动物卫生全程监管网络系统

建设动物卫生全程监管网络系统,系统采用C/S与B/S混合结构,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存储来源于不同用户的数据信息,并根据不同用户数据信息使用需求和权限进行数据分发。在现有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各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基础上,对各个建设点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新建、补建和更新。到2020年在省级建设1套全省动物屠宰检疫管理系统、1套全省动物产地检疫管理系统、1套全省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系统,完善全省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建设,在各市县建设18个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业务网。

5.3.5建设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

目前全省已经建成21个兽医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的有11个,规划期内不断完善兽医实验室建设,一是到2020年建立以省、市、县、乡四级兽医实验室为主体,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网络。充分发挥海口、三亚、儋州、琼海4个区域分中心和三亚、儋州、琼海3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的作用。二是在全省18个市县建立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示范点,在海口、昌江、五指山、保亭、东方、白沙、文昌等市县建立野生动物监测点。三是到2020年建立省、市县、乡三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兽医实验室网络,省及市县兽医实验室具开展动物疫病病原学检测的硬件水平,乡镇兽医实验室具备常见动物疫病血清学检测硬件水平。四是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到2020年,所有市县实验室均通过计量认证,省级争取通过实验室认可。五是各级兽医实验室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六是建立实验室信息网络分析系统,各级兽医实验室统一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其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实验室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

5.3.6建设海南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网络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通过无线数据网络(GPRS),采用先进的二维码技术,记载动物的生老病死和来龙去脉等信息,及时发现动物感染病情,迅速实施动物信息溯源,找到疫病疫情的由来和源头,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溯源,即实现了从动物的出生到动物食品进入餐桌一系列的信息追溯。到2020年完善省级数据中心系统(包括网络设备软硬件设施、视频监控系统、指挥控制室等)、市县、乡镇终端、特种实验动物养殖场终端等。

 

5.3.7建设海南畜产品生产与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建设完善部省级质检中心、各市县级畜产品质检站,充分落实建设资金和人员,依靠科技建立完善的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从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层层监管。一是省际检查站实行“三点连通一线”的监管模式,省监管所严把引入申请查询关,检查站严把二次检疫关,市县严把跟踪监管关;二是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认证和质量溯源体系;三是加强对畜产品质量监管,制定完善的日常工作机制,提高抽检率,扩大抽检范围,对违法行为做出明确的处罚规定,保障畜产品安全,整体推进全省绿色、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

5.4畜牧业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5.4.1畜禽屠宰、加工、物流一体化园区项目

以现有畜牧企业为基础,以整合、提升、联结为手段,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畜产品加工,挖掘潜力,做强做大畜产品屠宰加工业,延长和联结产业链;开发海南传统特色畜禽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提高本地传统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和产业抗风险能力;完成全省屠宰场点升级改造,规范屠宰市场运行管理和质量监管、生产排污的治理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落实海南省屠宰行业发展资金,以海口、三亚、儋州等为试点市县,建设屠宰龙头企业品牌肉品运销配送体系;建设或完善海口、儋州、琼中和澄迈等区域性屠宰加工园区。

5.4.2饲草料加工建设项目

一是提高饲料供应能力。加大饲料工业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和设备,新建年产饲料30吨以上的饲料厂3家,到2020年海南年产饲料达到300万吨以上。二是开发牧草饲料。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积极开发草料种植,培育优质牧草,同时发展牧草加工产业,建设相应的牧草、玉米秸秆加工厂,对牧草进行加工储存,满足牧草淡季牛、羊产业发展需求。按发展计划,需配套种植牧草30万亩。实行牧草良种和收割、粉碎加工设备补贴。在全省重点支持建设10家左右的牛、羊专用饲料加工厂,年产饲料20万吨以上。

5.5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政府联合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信息、政策和法律等服务。继续推行全国兽医官制度,加强对畜牧业各环节需求人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养。

——畜牧兽医人才培训。完善畜牧业各类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开展执业兽医师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实现兽医师执证上岗。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制定相关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同时出台并严格落实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发展需要培育不同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下,企业发挥在生产技术、市场经营、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实力,发挥产业带头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对畜牧科研院所的支持。针对制约海南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力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开展攻关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完善的科技人员重点参与的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重点建设畜牧业生产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