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甘肃2016-08-30 08:51:36
六、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紧紧围绕我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全省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空间管制,规范开发秩序,完善产业政策,依法对禁止开发区进行强制性保护,引导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向重点开发区转移,加快市州和兰州新区“飞地经济区”园区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严格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投向,逐步完善我省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分配制度。制定我省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的管制边界,以及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地植被、物种等生态红线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监测系统。探索空间规划编制,支持市县推进“多规合一”,合理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农产品主产区市县的农业空间占比要高于50%,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的生态空间占比要高于50%。按照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改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多头设置、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积极争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清晰界定全省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组建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全面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探索研究省、市、县地方政府分级代理行使所有权职责的体制,开展水流和湿地产权确权工作。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进一步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作为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开展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基础调查试点工作,科学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和林地、森林、草原、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等领域生态红线,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分级管控和分层次用途管制。
(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逐步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环境治理成本,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绿色发展。逐步在全省大中型灌区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机制,健全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加快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
(四)生态补偿制度。
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创新补偿机制。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及其服务,鼓励生态损益双方自主协商补偿方式。逐步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统筹安排部分水权收益用于生态建设。争取国家在甘肃开展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资源渠道和建立利益双方责权相配套政策框架的试点工作,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黑河流域、渭河流域上下游间补偿机制。
(五)环境治理制度。
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完成省级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建设,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开展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推进污染产业密集、风险隐患较大的区域综合整治,巩固和扩大渭河、葫芦河、湟水河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果,协调周边省份共同构建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着力解决损害农民群众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建立运行管护的长效机制,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推行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举报信息渠道,完善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
(六)生态保护制度。
严格土地及耕地、水、草原、湿地、矿产等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健全完善以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监督监测和检查验收制度为主的封禁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扎实做好12个县区的封禁保护区补助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并与矿产资源采矿许可证制度挂钩;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严格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
七、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
结合我省各生态区区位、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按照国家部署,选择部分市县开展示范试点建设,突出重点领域,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实践经验,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提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融合,加快实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等示范试点,开展省级生态屏障典型试验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水权试点等工作,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
专栏6 典型试点示范工程
1.示范试点工程。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包括兰州市、定西市、酒泉市、甘南州4个市州,兰州市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定西市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理制度、水权交易和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酒泉市建立湿地(包括河滩地)产权确认制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碳交易与碳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甘南州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制。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包括临夏州、康县、环县、民勤县,通过规划实施示范、制度建设示范、投入机制示范、科技支撑示范,形成可借鉴推广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包括甘南州、定西市、白银市、临夏市、泾川县,构建循环型生活方式、流通方式,扩大普及绿色消费模式、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体制,探索转型发展模式。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包括张掖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永靖县、渭源县、天祝县、敦煌市、泾川县、环县10个试点,探索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及体制机制。
兰州国家级区域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探索建立联动机制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兰州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通过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建设,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方面发挥带动作用。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包括张掖市、陇南市、敦煌市3个试点城市,通过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
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和水权交易,逐步建立健全水权水市场制度体系,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模式。
2.省级示范试点工程。
临夏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试点。试点示范民族地区复合型生态系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库区和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金昌市、酒泉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管理办法,探索建设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及制度。
玛曲县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试点财政转移支付与资源费征收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及差别化绿色GDP评价考核制度。
永靖县重点水源地生态保护及补偿试点。试点库区、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水源地生态的多元补偿机制、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康县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保护与建设试点。开展森林资源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新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业生态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示范建设。
徽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标准及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
庆城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建设试点。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区污染综合治理及特色旱作农业典型示范建设,试点排污权交易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建设。
民勤县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保护与建设试点。开展重点风沙口综合治理、典型治沙技术示范、水资源合理利用及节水灌溉产业、节水农业发展、沙产业开发、治沙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示范工作。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认真贯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及其领导责任,实行终身追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造成严重生态环境后果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损害修复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开展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探索研究产业生态补偿机制及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承担相应的生态补偿责任。
二、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上下左右联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甘肃省生态屏障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全省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省直相关部门要按职责履行本行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责任主体,做好向对口国家部委的汇报衔接和落实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对各市州、县市区的业务指导工作;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是当地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责任主体,对本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负总责,根据本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保本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建立健全部门会商及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小组、省直相关部门与市州、县市区之间的沟通衔接,协调推进重大任务落实、重大资金争取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互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融资机制
整合使用省内现有各级各部门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资金,统筹谋划生态保护、治理与建设重点任务,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生态投入与财政增量同比例增加。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履行生态补偿义务。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程序申报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强化督查督办和考核评价
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加大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强化对违法排污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依法依规予以惩处。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对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严肃查究具体原因并追究相关实施机构及领导责任。建立体现生态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和责任考核。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
五、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宣传力度,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培育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创建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作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决策的途径和方式,健全公示、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凝聚共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强大合力。
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生态建设政策叠加的机遇,全面对接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各类项目谋划,争取国家逐步加大项目、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将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牧区水利、农村水利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投资标准,争取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祁连山、“两江一水”、渭河源区三大生态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争取国家给予金融机构发行生态、环保等特别信贷的支持政策,加大对生态建设、资源节约、产业转型升级等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及在“新三板”挂牌,推动生态环保项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机构优惠贷款。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更多市县纳入生态文明、生态保护、生态补偿、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示范试点范围。
《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
青海省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
《甘肃省“十三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
甘肃省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甘肃省贯彻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
《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甘肃省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
安徽省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宁夏发布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
威海市2016年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建...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