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2015】内蒙古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2015】内蒙古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2016-03-25 14:22:09

农业部上半年印发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5〕1号)(以下简称《意见》),就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

近年来,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出了重要指示。

《意见》印发后,汪洋副总理提出了“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坚决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的具体要求。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批示精神。5月28日,农业部办公厅结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谨慎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大任务,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农办科[2015]24号),对今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7月28日,农业部专门成立了以余欣荣副部长为组长,张桃林副部长、王智才总畜牧师为副组长,农业部科教司、办公厅、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司、农机化司、畜牧业司、渔业局、农业生态总站、全国农技中心和农药检定所等司局和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农业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作组,切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我区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6大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粮食常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农业投入品用量逐年增加,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以煤炭、钢铁冶炼等行业为代表的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逐步显现。

做好我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实现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是落实习近平主席“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重要内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二)总体思路

要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的发展思路。要把转变我区农牧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探索适合我区的现代化农牧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要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积极引进、探索、总结、推广好的农业面源防治技术;全面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新型农牧民培养,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工作目标

争取到2020年有效遏制我区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实现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即严格控制全区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努力达到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确保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全区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实现基本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农牧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逐步实现全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基本建立全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使我区农牧业资源环境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农牧业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工作分工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通过旱作节水农业、高效灌溉农业和绿色循环农业建设,使我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明显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2016—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每年增加300万亩,到2020年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每年推广全膜双垄集雨保墒、水肥一体化、测墒节灌、集雨补灌等节水农业技术3000万亩以上。使旱作区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8-10个百分点,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15公斤/毫米·亩,灌水生产效率提高10%。粮食作物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即: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水分生产力,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针对当前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和需求,建立合作协作机制,集合科研、院校及生产、推广、管理等部门的力量,形成技术负责团队,完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开展节水农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技术进步,建立节水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种植业处牵头)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深松深耕及节水补灌等田间作业的机械化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促进农机装备与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降水、耕作、良种、肥料等核心要素的生产潜能。(农机局牵头)

种植业处牵头,计划处、财务处、科教处、农机局参与。

(二)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

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每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5%,农作物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达到50% ,机械施肥达到50%。分年度具体指标详见附表1。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布局、农业生产水平等因素,将全区分为大兴安岭西北高原丘陵区、大兴安岭东南浅山丘陵区、燕山北麓丘陵区、西辽河灌区、阴山北麓丘陵区、阴山南麓丘陵区和河套灌区七个生态类型区。不同生态类型区耕地质量、科学施肥方面差异较大,各盟市要针对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控肥增效、化肥零增长的目标。

种植业处牵头,财务处、科教处参与。

(三)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主要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在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在粮棉油糖等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逐步提高。

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一是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和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二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三是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配方选药,对症用药,避免乱用药。四是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

突出玉米、马铃薯、大豆、水稻、向日葵、设施蔬菜等重点作物,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在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玉米集中主产区开展以玉米螟为主的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推广白僵菌封垛、秸秆处理、释放赤眼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发展大型高效施药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在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重点防控大豆、马铃薯、水稻、小麦主要病虫害。推广种子处理、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发展大型高效施药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中西部地区重点防控玉米、马铃薯、向日葵、优质小杂粮等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采取种子处理,调整播期,控制水肥,清洁田园,秸秆处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释放赤眼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绿色防控措施。在赤峰市、包头市、呼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设施农业集中区重点推广灯诱、色诱、性诱、食诱“四诱”技术,释放天敌,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高效常温弥雾机,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

种植业处牵头,财务处、科教处参与。

(四)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处理利用设施,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规模化沼气工程,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争取到2020年和2030年全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消纳。(畜牧处牵头,科教处参与)

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及大水面网箱养殖底排污等水产养殖技术。(渔业局牵头,科教处参与)

畜牧业处、渔业局牵头,计划处、财务处、科教处参与。

(五)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

大力推广厚度在0.01毫米(或以上)地膜,各级政府涉农补贴禁止补贴厚度0.01毫米以下的地膜。加大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支持,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出台对加厚地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的政策。(种植业处牵头,科教处参与)

继续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示范,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网点,提升废旧地膜回收加工能力,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因地制宜地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研究不同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处理方式的农田废旧残膜回收技术与装备。积极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种植方式的可降解地膜试验及示范,筛选出质量过关且适合我区不同区域的可降解地膜产品,逐步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评估评价体系。(科教处牵头,种植业处、农机局参与)

科教处牵头,财务处、计划处、种植业处、农机局、监管局参与。

(六)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

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积极引进、试验、示范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秸秆的多元化利用。建立健全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轴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科教处牵头,农机局、计划处、财务处、种植业处参与。

(七)实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继续推进全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开展重点地区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的协同监测,切实摸清我区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实施全区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布设长期监测点,逐步开展常态监测与预警;在重点区域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试验、示范,总结、储备适合我区的修复技术体系。

科教处牵头,财务处、计划处参与。

(八)大力推行农牧业标准化生产

以加快“三品一标”发展为抓手,努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争取到2017年无公害食品标准认证的产地面积达到2600万亩以上,生产总量2000万吨;绿色食品认证生产企业达500家以上,粮油加工类、肉类产品、乳制品产量合计达2200万吨;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3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0个以上。2020年无公害食品标准认证的产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生产总量2500万吨;绿色食品认证生产企业达1000家以上,产量合计达3100万吨;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4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0个以上。积极发挥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作用,加快信息采集上传,各地要加快检测站项目建设,加大检测频次和数量,充实监管检测数据,逐步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生产数据纳入平台,逐步实现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追溯、产品流向可追踪、监管信息可共享。

监管局牵头,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局参与。

(九)夯实工作基础

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开展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轮训与知识更新;继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农作物秸秆资源、农田残留地膜与回收利用等基础性普查与常规性监测工作,摸清家底,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现有的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监测,掌握变化动态,并以此为骨干网络,逐步完善自治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监测网络体系。

科教处牵头,种植业处、财务处、计划处参与。

(十)强化科技支撑

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生产资料、生产模式的研发与储备;把现有的技术进行组装、集成、配套,在适宜地区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过程机理进行研究。

科教处牵头,办公室、计划处、财务处、种植业处、畜牧处、农机局、监管局、渔业局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自治区农牧业厅成立内蒙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作组。工作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开展对各盟市工作的督导,组织开展调研、总结与服务等工作。工作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1。

各级农牧业部门也要成立工作组指导本地区工作,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节能减排、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中,要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方向的重点任务和重要研究领域来抓,特别是与《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即将出台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规划有机衔接起来;及时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工作落实

各级农牧业部门是落实《意见》的责任主体,要参照本方案分工要求,细化落实工作措施,科学制定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及早落实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三)完善政策措施

不断拓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渠道,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创新工作机制,鼓励项目资金在乡镇、村屯板块的有机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提升防治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四)加强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让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认清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本质和危害。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