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从三代农民看人的城镇化

从三代农民看人的城镇化

来源:互联网2013-07-12 10:46:49

来源:中国网

    到农村采访,见到较多的家庭情况是,爷爷奶奶守着空旷的、或新或旧的家;父亲一代或外出打工,或已回家务农;再下一代则绝大多数在外务工,曾经的爷爷、父亲和孙子三代人同居一个村落、同耕一块土地的情景已基本绝迹。

  这是当前农村家庭成员分布的普通画面。弄清楚这幅画面中从爷爷到孙子的不同状况,对于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快速前进的现代农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从爷爷来看,他们守着老屋的现实作为,简单说就是看家护院、颐养天年。由于年事已高,无力耕作大规模的土地,曾经他们作为依托的承包地演化为真实的“口粮田”,或自耕以获温饱,或流转以获保障。他们已很难靠自己的能力转移进城,成为传统乡村农耕文明的最后一道风景。

  父辈农民分为两大主体。一类是土地耕作的主力。他们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有一技之长者,比如农机操作、经商、农产品加工等,其中很多人年轻时有过打工经历,后因年龄、生计、家庭等原因回到乡村。另一类是打工队伍的骨干。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有些独自闯荡,家人还在农村,有些已举家在外安顿,正在成为城镇中新的一群,再也回不到从前。

  被称为“农二代”的年轻一代农民,许多人将他们形容为拖着拉杆箱进城的“漂一代”。他们大多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对生活、工作和前途的追求与上辈迥异,他们充满活力,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极少数已经回到农村或打算回到农村的青年,将成为目前各地正在寻觅、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农二代”将注定以城镇为家,或漂或居。

  祖孙三代农民,各有特征与特点,随着城镇化的吸引和现代农业的推进,他们的身上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更多的他们将要从土地上转移进城。这是一种深刻的变化、一种不可阻挡的变化,同时也是一种渐进的变化,需要一个相对延续的过程。把这一过程与不同阶段农民的特征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今天正在推进的“人的城镇化”。

  以爷爷辈的城镇化为例,如果把城镇化简单地项目化、土地化、形象化,爷爷辈最合适被“化”进城。他们人人有土地,但他们的耕作能力退化,以地为生越来越难,把他们“化”进城的成本相对低廉。一些地方发生的城进田退,甚至逼农民“上楼”、赶农民进城,大抵如此。

  对父辈的城镇化而言,如果把城镇化简单地GDP化,他们同样合适。整体上他们正当壮年,当初城里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要的就是他们的劳动,但并没有把他们作为城里的一员,迄今一些产业发达地区农民工的“城镇化难题”没有很好解决,问题就在此。

  “农二代”的城镇化难度更大。如果城镇化只要指标不要“人”,“农二代”并不适合被“化”进城。大多数“农二代”的承包地隶属于他们的父辈,他们人进城了,但土地没有“化”进城,同时他们对就业的要求、对环境的要求、对保障的要求更高,他们对低质量的城镇化提出了现实挑战。

  这样的城镇化,把人与城镇分割,使祖孙三代离开了土地但没有享受到比离开土地前更加舒适良好的生活,已经偏离了城镇化的本来意义与目标。

  人的城镇化离不开人,这里的人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让曾经的“城里人”和“乡下人”通过城镇化统一起来,大家不再有户籍身份所带来的各种差别,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二是要让更多的“乡下人”从土地上转移进城,但比过去的生活更好,这样才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

  按照这一要求,城镇化的目标人群就不再是分割的祖孙三代,而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时候,如果还没有条件让他们过上比离乡前更好的生活,还没有条件去解决诸如户籍、就业、居住、教育、医疗以及文化需求等困难时,不妨把脚步放慢一点,放稳一点。这样做并没有坏处。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