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左右;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造县乡公路4000公里,新增通村公路1000公里,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实现11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提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在最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惠及人民群众。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将为我省农民带来哪些实惠?主要体现为“五个破解”。
破解农民种粮难
背景回放: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之后,产量基数已经很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难度加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升高,种粮效益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破解对策:文件提出四方面措施:第一,不断增加农业补贴强度和补贴总量,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机制,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第二,落实国家加大良种补贴力度的政策,提高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水平;第三,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第四,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
破解农民贷款难
背景回放: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
三农”贷款难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破解对策:文件提出,第一,加大金融政策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第二,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第三,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第四,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
创业和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信贷支持。
背景回放:当前,我省农村大量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但土地流转存在不规范、流转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甚至出现违背民意民愿、侵犯农民利益等现象。
破解对策:文件提出,对于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要做五件事:第一,完成
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三,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第四,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农村土地交易所,解决流转中的信息对接、价格评估、利益保障等问题;第五,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权登记、流转、争议调处、纠纷调解仲裁等管理。这些工作的推进将为缓解农村土地纠纷和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破解农产品卖难
背景回放:现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出现诸多不足,农产品价格频繁剧烈波动、买贵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破解对策:文件提出,第一,扶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第二,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等模式;第三,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第四,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第五,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第六,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农民在出售农产品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破解农村人才培养难
背景回放: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之相比,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却日益突出。农民素质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短板,“明天谁来种田”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破解对策:在新型农民培养上,文件提出“三大举措”,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文件提出,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缓解农村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此外,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加强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通过这些措施,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对于农产品而言,只有生态的,才是绿色的;只有绿色的,才是健康的;只有健康的,才是有竞争力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已经涌现出了固始鸡、华英鸭、菡香米、信阳红等一大批叫响全国的绿色、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但是,我省拥有的绿色、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数量,还远远不能与河南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相符。
为加快推进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优质茶产业,扩大花卉苗木
种植规模,加快林果业发展,加强标准化规模化
养殖场区建设,积极提升肉制品的加工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乳制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和争创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
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张玉亭说,建设好高效特色农业,仅仅是第一步。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餐桌,从原材料到加工、流通等,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管理。
萝卜滞销、山药滞销、白菜滞销……点击近期的农业新闻,这些消息不断跃入眼帘。
究其原因,在于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薄弱一环。
“当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生产的组织形式尚未确立,农业科技、流通、市场监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大市场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农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成为制约农产品供给、农业现代化的瓶颈。”专家这样分析说。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具体措施有: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技推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协会等培育成农技推广的市场主体和重要力量;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综合
服务中心;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继续实施星火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③12
相关链接
截至目前,我省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758家,实有入社农户17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57万户,在助推全省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入社农户的收入比非成员农户平均高出20%以上。
一边是农业科技层出不穷的创新技术,一边是依然靠传统种植方式的农田,倘若少了农技推广这一“纽带”,先进的技术只能躺在纸上“睡大觉”。
省委、省政府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的迫切性,在省委一号文件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被更加醒目地提了出来。
“干部的身份、工人的待遇、农民的打扮。”这是不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对自己的比喻,他们发出感慨:“愿意投身这一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为充分调动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积极性,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切实提高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同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高端农业人才“空降”基层推广科技也有了“绿色通道”。文件指出,今后将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积极推行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我省还将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继续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并充分发挥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服务和良种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矛盾正不断加剧,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所下降。”有关专家一致认为。
缺乏农村实用人才,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省委一号文件送来“及时春雨”。
今年,我省将着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工程、创业兴业工程、技能开发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生产型和服务型人才培训。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式,探索校企结合、订单培训的新途径。加强对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民技术人员等的培养,扩大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规模,积极开展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训。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被列入省委一号文件。未来,我省将对未升学的农村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为调动基层农业农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其能“引进来”、“稳得住”,我省将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岗计划,选聘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乡镇特殊岗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评聘职数向基层倾斜。在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相关链接
2011年,仅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我省就分别培训农民27万人和20万人。农民掌握技术,收入增长加快,201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4元,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一年。
(记者:陈茁 董学彦 苑海震 党文民 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