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
2020年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建议5月21日召开。2020年全国两会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与此同时,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年大会也将缩短会期(往年一般介于10至12天),具体议程、日程将分别由会前召开的预备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将适当精简,创新形式,采用视频方式进行。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将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
2024两会:代表建议扩大宅基地流转范围!怎么扩大?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头戏”就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议扩大宅基地流转范围。那宅基地流转范围怎么扩大?
一、宅基地流转范围怎么扩大?
首先是赋予农村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而在用益物权里,最重要的是收益权。收益权要想得到实现,那么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范围就必须超越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扩大到城乡之间。
2024年两会提到的“农村建房”建议有哪些?
在当下的农村,盖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符合“一人一宅”的标准,另一个就是正规手序,什么叫正规手序,就是得有相关部门的土使用证和建房许可证,符合两个条件,估量就可以盖了。那2024年两会提到的“农村建房”建议有哪些?
一、2024年两会提到的“农村建房”建议有哪些?
1、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建议加大政策力度支持农民自主翻建住房
2024年两会提到的“土地”建议有哪些?
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自己的建议。下面农交网小编带来2024年两会提到的“土地”建议有哪些?
一、蔡继明代表:增强优势地区土地保障能力
在《关于增强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土地保障能力的建议》中,蔡继明认为,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而言,所谓优势地区就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也就是坐落在两横(陆桥通道+长江通道)和三纵(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轴上的城市化地区,包括7个超大、14个特大、14个Ⅰ型大城市、70个Ⅱ型大城市;而就农业发展而言,优势地区恰恰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鉴于中国大城市发展中普遍面临土地资源的约束,建议从两方面增强城市化优势地区发展的土地保障能力。其一是在取消对特大超大城市人口总量限制的同时,增加优势地区“计划性”土地供给;其二是扩大宅基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范围,增加优势地区“制度性”土地供给;而对于农业优势地区则是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同时,扩大农业生产优势地区户均耕地规模,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土地保障。
2024年两会关于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加强措施有哪些?
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那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加强措施有哪些?
一、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加强措施有哪些?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和平建议,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亟待加强。张和平分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24年省级两会时间陆续公布!各地省级两会什么时候召开?
2024年省级两会是指将于2024年召开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省级政治协商会议。近期,多地陆续公布2024年省级两会的时间表,各地省级两会什么时候召开?
一、2024年省级两会时间
1、2024安徽省两会时间
关于《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几个重点问题的解读
一、《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几个特点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编制的5年规划,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各地结构调整设计了路线、勾画了蓝图,具有4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保持连续性。回顾过去,上一次编制印发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是在1999年。当时农业部编制了《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着眼于中短期和中长期发展,提出了“十五”时期和未来15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及基本思路。之后,分别于2003-2007年、2008-2015年,先后实施了两轮粮棉油糖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主要是根据农产品供求形势和区位发展优势,突出分品种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带建设。时隔17年,我们又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这个规划的规划期是着眼于“十三五”,也就是2016-2020年,从时间上与上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相衔接,与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也作了很好的衔接,保持了种植业发展规划设计上的连续性。
二是突出针对性。粮食“十二连增”后,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目前粮食总量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一些供给没有很好的适应需求变化,大豆缺口很大,而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牛奶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信誉保障的要求。可以讲,这一轮种植结构调整规划有保有压,有取有舍,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调减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发展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优质饲草等产品。不仅是在农产品数量上作努力,更是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加法减法一起做,打好结构调整的“组合拳”。
农业部解读《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近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4月2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就《规划》有关情况作了简要说明并对重点问题作出了解读。
第一,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还面临着品种结构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消费结构升级、产业融合程度加深、国内外市场联动增强等困难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加快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挑战:
农业部关于《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农农发[2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农垦局(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农业部编制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完全解读
近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猪生产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期间生猪生产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记者就如何全面实施好《规划》,采访了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
问:“粮猪安天下”。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猪肉,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大幅度禁养限养,在这种背景下,农业部发布《规划》,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猪肉占整个肉类产量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4%左右,是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菜篮子”产品。长期以来,我国猪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发展生猪生产,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新旧矛盾交织叠加,问题越发凸显。一是环境压力加大。生猪养殖粪便污染、种养脱节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是资源约束趋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三是国际竞争加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猪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没有竞争优势,猪肉进口的压力加大。四是疫病隐患凸显。我国生猪疫病流行状况复杂,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给生猪生产发展带来隐患。五是市场波动加深。最近一轮猪周期和禁养限养叠加,产能下调、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总的来看,当前生猪养殖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制约条件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一些地方和养殖场户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环境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发布《规划》,对破解制约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逐步熨平“猪周期”,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