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变”出新效益 ——上犹土地开发整理助农增收见闻

“变”出新效益 ——上犹土地开发整理助农增收见闻

来源:互联网2009-06-24 00:47:19

    近日,走马上犹乡村,随处可见一块块标准农田“田连片、渠相连、路相通”,一个个塑料大棚种满蔬菜瓜果,传统落后的耕种方式正逐渐被机械化的现代耕种方式 代替,一批批种养大户相继涌现,农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是上犹县全面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后“三变”变出的新面貌。

    一变:小田变大田变出高效益

    走进油石乡新田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整齐划一、方方正正的标准农田。在广阔的标准农田里,机耕路纵横交错,宽坦笔直;排灌渠四通八达,流水通畅。

    以前的新田村,各家的农田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农田水渠不通,每到旱季,因农田灌溉用水引发纠纷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农田因为缺水也年年减产减 收。农田高低不平,田埂小而多,农机“英雄”无用武之地。该乡实行土地整理后,铲除田埂小田变大田,农田被整平,修起排灌渠,建起机耕路。水渠畅通了,用 水难、农田用水纠纷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灌溉率达98%;成片的农田和畅通的机耕路,大大方便了机械化耕种。正在田间冬种的村民欣喜地告诉笔者:“土地 整理前各家都担心田埂没了,自家农田会不会消失,后来将小田整成大田后,大田按各家原来的田亩数进行分配,一家一块地,再也不要东搬西挪地搞生产了,现在 每亩每年可降低成本200元,每亩产量可比过去提高100公斤。一名专业种粮户看中了我们这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一下就承包了100亩农田,实行机械化 耕种,亩产粮食高达200公斤,现在每年两季可产优质粮食80吨。”

    二变:贫田变富田变出好收成

    梅水乡竹山村原来有一大片干旱、贫瘠的搁荒地,通过土地整理后,成了一片“田成片、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还建 起了大片塑料大棚,种上了高科技瓜果,现代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在这里初具规模。该村村委会主任田允潢说:“过去这里的农田因排灌设施差,产量低,搁荒、弃 耕现象严重。现在经过土地整理后,水畅通了,地也整肥了,不仅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了,而且整理出的标准田还受到一大批种植客商的青睐。刚从日本务工回来的 陈德华一下就租赁了村里80多亩土地种植无公害蔬菜,从事规模生产,一年产值高达40万元。村民们原来种一亩地的总收成也就100至150元左右,现在仅 租金一项纯收入就达每亩300元。田出租了的农民可以外出务工,在家的农民则可以到家门口的蔬菜基地种菜,又能有收入。”如今,增收了的当地村民一说起土 地整理,无不交口称赞:“真要感谢政府将我们过去的头疼田变成了致富地。”

    三变: 荒地变良田变出新“粮仓”

    营前镇象牙村,由于多年涨洪水,河堤冲垮了,河道严重改变,一大片农田成了一块荒废数年的河滩地。现在,几十台大型机械正在紧张施工,改直河道,重建河 堤,回填泥土,整平,挖渠,不久这里将恢复耕地180亩,村里将人均增加耕地1.5亩。该项目与营前镇的蛛岭、下湾两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规模1022 亩,总投资规模150万元,完工后预计将新增耕地767亩。

  该县在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同时,创新思路,巧妙地将土地开发整理与 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对农村山、田、水、林、路的综合治理,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改善;与村庄整理相结合,坚持一户一宅,消灭空心村和空心房,统一 规划厕所、牛栏用地,全县仅村庄整理一项就新增耕地160亩。

    目前,该县共整理土地总面积达1.2万亩,投入资金1828万元,共建成标准农田8000亩,新增有效耕地900亩,新建、改建田间道、机耕路18公里,新、改建沟渠5公里,直接受益农田面积1.5万亩。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