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2017年广元市委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决定

2017年广元市委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决定

来源:广元市人民政府2017-11-09 10:04:33

中共广元市委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决定

(2017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广元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经济思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之举。为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我市产业发展,厚植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产业基础,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生产生活方式、产业业态和经济版图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大势、统筹大局,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鲜明提出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了“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确立了前进方向和目标要求。

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对产业发展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难得机遇。市第七次党代会科学分析把握我市基本市情、资源优势和发展方位,鲜明提出了“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建设“三大主战场”最大支撑,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产业发展总抓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但是,我市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整体发育不足、结构层次不高、规模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佳、产业融合度不深等问题比较突出,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重压。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系列重大部署,牢牢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权,努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加快构建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加快发展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着眼特色优势产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破总量不足的矛盾,攻质量不高的难关,走出一条优质有效供给充分、中高端供给主导的产业发展新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不断增强我市整体经济实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市,实施大保护大转型战略,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构建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度推进产学研用,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互动融合。聚焦产业链、价值链、要素链,推进产业内部前向后向融合、产业之间互动交叉融合、产业与要素跨界融合,形成同一产业、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效益倍增的发展格局。

——坚持集群集聚。充分发挥城镇、园区和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空间聚集度,促进以产业链为纽带、符合产业定位的上下游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突出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战略引导和服务推动作用。

——坚持统筹协调。实施大统筹大联动战略,统筹城乡和区域、产业和园区、企业和项目布局,统筹产业链、同类项垂直整合,优化市域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产业有序转移、要素合理流动。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加快构建具有较强吸引力、影响力、带动力、竞争力的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体系,基本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清洁能源利用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

——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3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0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力争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50:39。工业和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年分别提高1个、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20%,生态康养旅游业总产值实现600亿元。

——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80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不低于全省市州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保持在全省前列,分别实现3.6万元和1.6万元。企业效益整体向好。

——产业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0.8%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1件以上。

——产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5%,单位GDP用水量下降26%。

三、科学统筹谋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产品优质有效供给的前提,按照规划引领、集群发展要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布局,强化布局刚性管控,着力形成“一核四带六链”产业总体布局。

(一)构建“一核四带”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三江新区核心增长极,依托广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向三江新区集中,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先培育生态康养旅游业集群,大力培育高端服务业集群,积极培育特色现代农业集群,再造一个产业广元,把三江新区打造成为区域投资价值高地、功能辐射高地、产业集聚高地。构建交通干线开放合作发展带,发挥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利用沿京昆、兰海、广巴达高速公路和西成客专、宝成、兰渝铁路等交通干线优势,结合中欧班列、广元港、嘉陵江黄金水道等,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物流仓储等产业。构建沿江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发展带,发挥嘉陵江等通航河流周边资源、能源优势,发展清洁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新(型)材料等资源型加工产业。构建大蜀道文化休闲旅游发展带,依托古金牛道、阴平古道、米仓道文化自然遗产,打造大蜀道旅游增长极,培育剑门蜀道、嘉陵江两大旅游经济带,串联剑门关、昭化古城、唐家河、米仓山、曾家山、旺苍苍溪红色经典等特色旅游区,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文化创意、健康医疗等配套产业,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构建秦巴山区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带,以唐家河、曾家山、米仓山为连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林牧渔业及加工业、生态康养旅游、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产业,建立秦巴山麓绿色经济示范核心区。

(二)构建“六链”产业结构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与食品医药产业链,大力发展高山绿色果蔬、道地中药材等6大特色农业产业,打通一、二产业,推动现代农业与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争取形成现代农业与食品医药产业千亿级集群。构建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延伸清洁能源产业链条,加大天然气、风能、地热等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发展节能环保、旅游观光、温泉康养等产业,推动清洁能源就地转化。构建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链,依托金属、建材等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新型建材、铝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培育力度,推动新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构建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电子机械、军工军品等现有产业基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新能源电池、精密电子装备等研发制造,开拓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等领域应用市场,推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商贸物流及其配套服务产业链,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产业等,改造传统商贸物流业,提升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电子商务等配套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生态文化旅游与休闲康养产业链,着力提升自然生态、文化旅游等比较优势,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等相关产业整合,延伸产业链,夯实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产业基础。

四、着眼优质供给,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现代产业作为扩大产品优质有效供给的基础,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创新升级、扩量延链发展,着力构建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新型工业。坚持工业强市,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加强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合作,提升配套水平,以市场换技术、以能源资源换产业,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新材料、清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五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先进制造业成为第二产业主体。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 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广元七绝”、优质粮油、软饮料、肉制品、山珍等精深加工,开发特色绿色有机食品,组建食品饮料产业联盟,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新材料产业。加大特种铝基复合材料、锂电池材料及电池组件、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拳头产品。

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加快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天然气清洁能源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清洁能源利用基地。

机械电子产业。支持发展航空设备、关键基础件、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扩大非晶变压器、高端数控机床等产品制造规模。

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扶持发展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加快发展优势中药产品,创新发展柴胡、杜仲雄花等中医药大健康产品。

(二)生态康养旅游业。坚持文旅兴市,突出全域旅游,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康养深度融合,着力发展五大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培育“吃、住、行、游、购、娱、学、医、养”一体化的“绿色广元、康养名都”靓丽品牌、主导产业集群,努力建成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和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康养旅游业。依托森林生态、温泉、中药材、人文、大山大水等资源,开发森林疗养、温泉理疗、抗衰及慢病调养、食疗、文化体验、山地户外运动等康养旅游产品,做大森林康养旅游、特色温泉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文化康养旅游、健身休闲旅游等产业,重点推进剑门关、昭化古城、青溪古城、唐家河、米仓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曌山、黑石坡森林公园、康养示范产业园等城市生态康养项目,建设一批森林、文化、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温泉社区、水上运动训练和度假基地。

健康服务业。引进先进医疗、教育、康养机构和技术,加快健康职业学院建设,发展高端医疗、健康教育、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健身休闲等业态,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创建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文化创意业。发展创意设计、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数字与新媒体技术、影视动漫、文化会展等业态,开发景区常驻演艺节目和以蜀道、武则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实施武则天等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培育产业文化,建设剑门蜀道、女儿节等一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

休闲观光农业。依托田园风光、绿色农业,培育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庄园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创建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业示范乡村和休闲农庄,建成苍溪红心猕猴桃、米仓山富硒富锌绿茶等一批农旅融合示范区。

工业旅游业。推进工厂园区景区化、工业生产流程旅游体验化、工业产品旅游商品化,开发109、081工业旅游景点。

(三)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和水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现代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电子商务业五大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

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公铁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绿色、高效、低成本物流通道,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共同配送等新业态,支持快递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公路物流港、广元港、广运电商物流园,通过信息智慧平台,建设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价格指数中心,基本建成川陕甘结合部快递服务中心、四川物流新三角增长极、“一带一路”中国西部亚欧货物集运基地和中国西部内陆开放型物流多式联运枢纽港。

现代商贸业。拓展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健康等新兴消费领域,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经营模式,加快建设五金机电、建材家居、汽车贸易等专业市场,形成嘉陵、利州、两江口、万缘、三江新区商业中心。

现代金融服务业。做大本土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多元发展非同质化特征的商业银行、保险、信托、证券、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规范发展网贷、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业务。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监管,缩短库存去化周期,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康养、工业、旅游地产转型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优化调整品质、区域、户型和功能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拓展中介、物业服务功能,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业。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电商精准扶贫”四大工程,加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提升京东广元馆、阿里巴巴广元馆、七绝商城、天府交易所核桃交易中心等电商平台营运水平,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

(四)现代农业。围绕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特色山珍、富硒富锌茶叶、道地中药材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广元七绝”产品,坚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着力做大主导产业,做优主导产品,做强龙头企业,统筹推动红心猕猴桃、剑门关土鸡、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等产业率先突破,不断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和总量,提升农业产出品工业化率、商品化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土地产出效率,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优质高端农产品供应基地,实现特色农业资源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跨越。实现优势特色农业综合产值1000亿元以上。

优质粮油产业。扩大绿色、有机粮油产品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90万亩左右,总产140万吨;油料面积稳定在118万亩左右,总产21.5万吨,建成全省优质粮油主产区。发展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220万亩以上,建成全省最大核桃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木本油料生产和加工基地。

生态畜禽水产产业。年出栏生猪400万头、肉牛20万头、肉羊100万只,建成全国畜牧强市;年出栏剑门关土鸡8000万只,建成全省最大山林放养型土鸡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白龙湖、亭子湖大水面生态渔业30万亩,建成中国西部最大淡水有机鱼产业基地。

高山绿色果蔬产业。种植蔬菜70万亩,认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建成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蔬菜。种植猕猴桃50万亩,建成全球最大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

特色山珍产业。建设黑木耳、香菇、天麻、羊肚菌、竹荪、竹笋等特色山珍种植基地,食用菌标准化种植规模达到4亿椴(袋),发展特色笋用竹16万亩,建成川陕甘结合部最大鲜竹笋供应基地、全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富硒富锌茶叶产业。稳定绿茶、发展黄茶,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

道地中药材产业。种植柴胡、川明参等中药材100万亩,建成全国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

(五)建筑业。鼓励本地建筑业企业向民生类工程转型,通过PPP模式积极参与环保低碳类、水利水电类、公共交通类工程和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市场拓展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抱团发展,与央企、大型房企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联合体拓展市场。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业务;支持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提高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程施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大力开发建筑业发展新动能,加快BIM、互联网+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整合应用,推行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提高设计、采购、施工一条龙的工程总承包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预制PC构件生产基地建设。力争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建造方式的项目建筑面积占比达30%,建筑业产值突破250亿元。

五、加快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扩大产品优质有效供给的战略路径,通过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实现产业功能互补、多维协同、跨界服务、融合发展。

(一)推进产业融合。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特色农业“接二(产业)连三(产业)工程”,鼓励特色优势农产品就近就地转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服务业;引导支持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工业企业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优质农产品;扶持工业企业拓展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终端零售等环节,向一产、三产互动演进。加快产业内部融合发展,按照产业集中、集约、集群要求,分类分块对内部同类同质产业和项目进行整合布局、一体推进,补齐短弱板,做大同类项,实现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发展。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沿链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创中高端,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中医药、食品饮料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发展产品设计、关键元器件(原材料)生产、组装配套、成品营销、售后服务整链全链配套企业,推进产业沿链发展、集群发展。

(二)推进产城(村)融合。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径,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加快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县城为骨干、特色小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和产业承载体系。着眼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水平设计三江新区等重点区域产业新城(镇)。市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生态康养旅游、食品饮料、生物医药、高端商贸等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加强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产业新城和城市新组团。以产业发展相融相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纽带,推进市城区、昭化东部新城、朝天北部新城同城化建设。各县区以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重点园区为依托,构建重要增长极和新兴增长极。县城产业园区按城市新区打造,推进公共设施配套,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依托旅游、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传统村落。突出产村相融、业兴家富,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农村新型社区和田园综合体建设。

(三)推进“互联网+”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建设广元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政务云平台,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的各类创新,催生“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农业”,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在农业产业各环节,提高“三农”信息化水平;推进“互联网+生态康养旅游”,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康养、智慧医疗;推进“互联网+城市”,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积极推动共享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家居产业,培育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技术、服务类就业岗位。

(四)推进军民融合。加强与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城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配套产业合作,推进成都—广元—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带建设。发展军用大型成套电子装备,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引进军工电子等合作项目,推动“民参军”进程。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共融互促,加强通用航空、现代测绘、地理信息等运用。加快建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加强载体建设,打牢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载体平台建设作为发展中高端产业、迈向产业中高端的助推器,突出项目投资的“引领效应”和园区建设的承载作用,做大产业增量,盘活园区存量,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一)突破性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延链、强链、补链谋划一批项目,对接国家、省重大规划争取一批项目,企业技改扩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一批项目,鼓励“双创”培育一批项目,支持返乡创业回流一批项目,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分工承接一批项目,创新招商招引一批项目,每年动态储备生产性项目不少于350个、总投资不少于5000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每年新开工总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生产性项目不少于50个。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生产性项目投资占比达到65%以上,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低于35%,民间投资占比达到70%左右。

(二)加快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坚持一县一主业,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着力构建“一核八组团”工业园区、“一核一极两带四区五廊”文化旅游园区、“一核两区多点”商贸物流园区和“一纵一横三区”农业园区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体系,避免同质化、增强关联度、提高产出率。建立项目整合推出机制,集成组装同业优势项目、关联产业,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位,支持省级经济开发区、市级工业园区扩区升级,建成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园。扭住生态康养旅游龙头产业,提升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质量,加快新上文化旅游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坚持扩面、提质、增效、带富,实施市级农业高新区示范工程、“绿色智慧硅谷”示范工程,放大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效应,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0个,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全域化。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机制,形成政府、政府+社会、社会等多元投资格局;市场化推进“二次开发”;引进培育专业运营管理机构,专业化、个性化、集成化服务企业。

(三)完善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坚持绿色、共享理念,全方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重要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至高铁站点、高速公路、广元机场、广元港等重要交通节点的快(高)速道路。按照“先公建后园区”的思路,有序推进标准化厂房、供气供电、供排水、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合理布局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平台,同步建设金融、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七、强化市场导向,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把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引进与培育并举、增量与提质并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引进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国企)、民企500强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以及制造基地、区域总部、研发机构、结算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做实四川省燃气公司,加快组建四川燃气集团,力争实现我市全省大企业集团百强零的突破。培育一批市内骨干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合资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培育一批关联度高、创新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骨干企业,力争一批工业企业产值超50亿元,一批农业企业综合收入超10亿元,一批商贸物流企业主营收入超10亿元。充分利用IPO绿色通道,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实现主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二)着力培育新兴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一批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民营企业,支持一批个人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升级为私营有限公司,支持一批具备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着力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产业联盟,每个县区每年至少新培育省级示范社1家和省级示范场1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80%以上。积极发展会计评估、法律服务、高端商务、文化创意、海关报关等中介组织,刺激服务领域市场主体的成长。实施产业领军人等培育工程,加强职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和职业经纪人培育,培育新型农民10万人、个体工商户20万人、产业发展领军人500人、职业经纪人1万人。

(三)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坚持质量强市,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标准制定和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确保智能化、消费友好的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广元造”“广元创”品牌的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做靓做强“广元七绝”公用品牌,新增一批有质量信誉和市场优势的拳头品牌,提升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字号品牌,弘扬一批特色品牌,塑造一批旗舰品牌,优先做强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剑门土鸡、米仓山茶叶、曾家山蔬菜、“两湖”生态鱼等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实行动态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品牌认证登记保护、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和恶意侵权行为。

八、深化改革开放,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决破除阻碍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提高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水平。

(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中小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展一批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创新型技术型企业,新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一批省级以上创新中心。支持探索组建民办公助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完善市校合作、厅市会商机制,推行成果定制模式,打通科技与经济、金融融合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改进科技成果评价办法,把成果转化、形成产品、带动产业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省级试点,争取发行创新债券,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探索科技创业企业发展金融模式。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创业补贴、加强创业培训、支持创新信贷,打造提升“苴国里”“圆梦小镇”等一批创业园区、创业街区、创业小镇,引导大学生、返乡企业和农民工、科研人员等发展农业、文创、康养、智能制造等产业。落实科技人员离岗创办企业、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政策。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市场准入机制,坚持非禁即入,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生产要素,支持城镇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向非公经济开放。平等保护物权,推行公共政策公平性审查,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破解核心产权制度障碍,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盘活土地、山林、知识等各类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加快“七权同确”,落实“三权”分置办法,完善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探索社员股权抵押、担保等具体办法。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机制。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开发体制,明确自然资源产权主体、实现形式,允许将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经营权)、采矿权等无形资产经评估作价,入股产业发展企业(基金)或抵押融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双向参股,探索员工持股,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类处置“僵尸”企业、空壳企业,推进转型重组,完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债务处理等政策措施。

(三)以全域开放合作推动产业发展。以更加广阔视野和有力配套举措,促进大开放、实现大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参与产品供给。实施走出国门计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成中欧班列组货基地,升级广元机场为口岸机场。加强与欧美产业溢出国家和地区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举办海外投资说明、产品推介、旅游营销、文化交流等活动,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外贸企业,发展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鼓励企业自营出口,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利用保税仓功能优势,引导和鼓励外向型企业拓展业务,推动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强化区域合作,扩大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东部发达沿海地区交流合作,密切与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联系。更加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分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错位互补发展格局,建设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示范市。深化与川陕革命老区、川东北经济区区域协作,构建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发展共融、信息资源共享、旅游互为目的地的发展格局。加强与西北地区合作,推动优质产品拓展西北市场。改革和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完善竞争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构建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格局,建立延链、补链、强链、集群集聚、指向明确的产业招商项目库,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源配置招商、融资投入招商、直接收购招商、优化投资环境招商、争取国家政策招商等方式,制定内外一致、全市统一、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健全重大项目分类协同推进、联动招商、利益分享机制。

九、创新要素供给,重构产业发展生态

着力矫正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性成本,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重构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一)创新投入供给。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市对县区产业发展实行差异化分配和绩效管理,集中财力精准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综合运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PPP等模式,采取贷款增量奖补、金融支持产业奖补、财政性资金匹配、适度风险分担等手段,引导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入。探索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实体企业。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政担银企”对接,推进金融服务方式、产品创新。建立和引进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优化完善政府采购支持政策,扩大对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采购比例。

(二)建设人才高地。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人才引进“十条措施”等,建立产业发展人才正向激励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同等享受创新创业人才特殊支持措施,同等参加市以上各类专家推荐评选。建立完善企业家培养、激励和保护机制,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培育技师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支持在广高职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设置学科(专业),培育高技能人才。统筹建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加快青年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

(三)保障用地需求。精准对接产业政策和项目类别,采取划拨、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差别化年期出让等供地措施,实行差别化、特色化供地,工业类用地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执行,弹性出让的可按使用年期占最高年期的平均系数确定。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调整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投入产出率标准,推进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厂房、仓库等工业用地再次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土地出让收入可用于职工安置;农业设施、配套设施、附属设施用地作为农用地管理,创新实施农用地使用权长期流转试点;建立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跟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制度;生态旅游康养项目用地视情况可依法按农用地、集体用地、国有建设用地管理。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和资金平衡机制,积极争取更多产业化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推进项目,并匹配土地资源。

(四)降低企业成本。更多企业享受直购电和丰水期富余电量政策,积极推进售电体制改革。执行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浮动政策,鼓励四川省燃气公司对天然气用气大户实施优惠,支持天然气用户改转供为直供。发展城乡共同配送和多式联运,推广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和驼背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和“无车承运人”“无轨营业部”等新型运营模式,引导企业使用“西南货物快运列车”等铁路货运产品。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加大涉企收费行为监管。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收费项目清理,积极推进信用贷款,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面清理工程建设领域各类保证金,大力推行银行保函或保证保险方式缴纳保证金。本地民营企业再投资、市外来广企业投资和外资企业投资同等享受优惠政策。

(五)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窗进出、并联审批、马上办、限时办”等制度,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倡导动态式、温和式、预警式监管,统筹安排涉企检查。加快构建法治化、规范化的营商环境,建立“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企业和定期调研座谈制度、企业困难问题会商会制度,加大产业发展舆论引导,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和氛围。

十、厚植生态优势,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厚植生态底色,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一)产业发展绿色化。构筑以低碳农业、循环工业、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等有机组成的低碳经济体系。严格产业项目环评门槛,严禁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项目。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低碳改造。实施工业能效等绿色发展行动,推广绿色工厂建设。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园区。支持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项目。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强产业布局耦合循环链接。

(二)能源结构低碳化。加快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发展风能、水能、地热和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行沼气大型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燃料结构,取缔工业、商业燃煤锅炉。加强储能智能电网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三)产业环境洁净化。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建设中国最干净的城市、无霾城市。加大“关停并转”力度,淘汰污染严重、产能落后企业。削减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加强对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管控。整治化工生产、垃圾填埋场、尾矿库等环境隐患,实施好废弃农膜收集处理、饲料清洁化、粪污治理和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专项行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医疗废物、重金属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废矿物油处置。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为主的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黑臭水体和两湖治理,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四)屏障建设长效化。持续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提升自然保护区、申遗核心区域、地质公园、保护湿地等功能修复能力。推进城乡绿化、彩化、美化、香化、亮化,打造美丽旅途、美丽建筑、美丽桥梁、美丽夜景、美丽出入口,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建设秀美广元。

十一、加强和改善党对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加快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全力以赴开辟产业发展新境界。

(一)保持产业发展思想定力、战略定力。各级各部门要高度认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思想统一、精力集中、行动一致。坚持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发展战略不动摇,坚定实施“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始终把产业发展摆在经济建设“三大主战场”的核心地位来谋划推动。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各产业要制定专项规划,严把产业布局关、项目准入关、资源配置关,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准入一把尺、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政策连续性,强调政策的牵引、撬动、放大效应,强化政策及时兑现。

(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产业发展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使用干部、布局人才。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强化对产业发展新理念、宏观政策、发展形势的把握,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谋划,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及时制定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负责本决定的实施和工作推进。建立一名市级牵头领导、一个专班、一块整合资金、主抓一个产业、负责推进一批项目和企业、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产业发展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负责制。各级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决定产业发展重大事项时,必须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合法性、投资风险评估程序。人大加快地方立法促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大力建设服务、高效、法治、廉洁型政府,依法整合明晰相关部门的产业发展职能,规范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政府、企业、社会诚实守信、重诺践约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建设。各级党委要把提高自身领导经济工作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推动改革、狠抓落实的能力,当好产业发展行家里手。要把领导干部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建设作为班子队伍建设的必修课,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引领干部能力建设,坚持整合各类干部培训,分层分类培训教育干部,全面提高各级干部政治能力、运用经济理论把握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能力、执行落实政策能力、协调处理复杂经济问题能力,消除本领恐慌。注重充实配备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

(五)加强产业发展的运行监测和目标考核。完善产业发展统计制度,建立预警机制,强化对“四上企业”个数、增加值、税收、就业、品牌5个关键性指标的监测、评估工作。实施过程管控,实行重点项目月通报、季度分析、半年考核、年终总评制度。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考核评估体系,加快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考评细则和考评办法,提高产业发展工作在综合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产业发展荣誉制度,重奖产业发展功勋人员。落实容错纠错办法,宽容产业发展中因改革创新而出现的工作失误和偏差。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保持定力、敢于担当、充满激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而努力奋斗!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