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忻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上)

忻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上)

来源:忻州市人民政府2017-04-25 09:07:12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和《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晋政发〔2016〕69号)的要求,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我市土壤环境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山西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忻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三)主要指标

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具体以山西省下达指标为准)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1)在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农药、铅蓄电池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根据《山西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要求,按照省级统一部署,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调查,掌握其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按照国家及我省规定,定期组织开展更新调查。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卫生计生委等

落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落实(以下各项工作均需上述单位落实,后面不再列出)

2、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2)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现有监测站点和点位,实现与省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接,充分发挥环保、农业、国土行业监测机构作用,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并建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实现数据互补互联共享,客观、准确反映土壤环境质量及环境风险。根据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对已有的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点进行完善。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根据我市产业分布情况,补充具体加密监测点位,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针对土壤中生物富集性或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机动增加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等

(3)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根据山西省统一安排,市环境保护局配合将土壤环境监测纳入生态环境网络建设方案,2018年底前,忻州市环境保护部门具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2020年底前,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五寨县、河曲县、保德县、宁武县具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加强人员培训,每年至少开展1次针对全市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

3、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4)整合环保、国土、农业、卫生计生等部门现有的土壤相关数据,建立忻州市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上传至山西省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统一纳入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及时进行数据动态更新。编制资源共享目录,依据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职能设置共享权限和方式,通过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实现环保、国土、农业、卫生计生部门数据有效集成。加强土壤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数据关联分析,充分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卫生计生委、市林业局等

(二)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章制度,完善我市相关配套政策

(5)积极实施国家、山西省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忻州市现有的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根据国家出台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规定,制定地方配套政策。

牵头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农业委员会、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等

(三)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1、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6)根据《山西省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方案》,结合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同步开展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底前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建立分类清单。划定结果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后上报山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对各类别耕地面积、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等

(7)以五台山、管涔山为代表,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试点工作。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委员会、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等

2、切实加大保护力度。

(8)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本区域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工作,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

(9)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定期组织对全市的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统计评定,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地区进行预警提醒,并通报环境保护部门。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

(10)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11)忻府区、五寨县、原平市和定襄县等产粮(油)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以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底前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严格保护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米袋子”“菜篮子”质量安全。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等

(12)各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的地区倾斜。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

(13)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受让方和出让方要对土壤环境保护及治理修复工作进行约定,受让方要履行土壤环境保护的责任。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利局等

(14)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政府补贴等经济政策,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不合理耕作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系统破坏。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耕地质量的调查监测。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等

(15)防控企业污染。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扩建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农药、铅蓄电池等行业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所。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等

(16)位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内的现有重点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17)环境保护部门要督促位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内的现有重点行业企业对环保设施提标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在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其排放量。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3、着力推进安全利用。

(18)农业部门负责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结合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同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对耕地安全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农产品超标的耕地,要根据国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结合土壤污染状况、农产品超标情况以及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市县农业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和安全利用率完成省内下达的任务。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等

4、全面落实严格管控。

(19)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区域内存在严格管控类耕地的县(市、区),要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

(20)严格监测严格管控类耕地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21)研究将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制定实施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

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等

(22)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区域及周边环境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制定严格管控类耕地环境风险管控方案,采取治理、修复或其他防控措施。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农业委员会、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

5、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

(23)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优先将重度污染的牧草地集中区域纳入禁牧休牧实施范围,加大对禁牧休牧区的管理力度。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中特征污染物实行强制检测,发现超标的,应及时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

(四)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

1、明确管理要求。

(24)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对拟收回、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农药、铅蓄电池等行业企业用地和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的其他企业用地,堆放或者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或其他有害废物的工业场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办公、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用地或食品加工、存储用地和农用地的上述企业用地,在进入用地程序前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国家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规定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土地使用权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忻州市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纳入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境保护局

(25)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各县(市、区)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并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参加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规划局等

(26)2017年起,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本区域内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并由污染地块使用权人负责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参加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规划局等

(27)环境保护部门加强污染地块及其影响区域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确保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安全。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等

2、落实监管责任。

(28)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加强规划的论证和审批管理。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

参加单位:市环境保护局等

(29)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监管。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30)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并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中充分考虑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和风险防控。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31)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境保护局

3、严格用地准入。

(32)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未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或经评估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修复或治理修复后仍不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不得纳入用地程序。到2020年,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率完成省内下达的任务。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

参加单位:市环境保护局等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1、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

(33)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县(市、区)国土资源、农业部门组织对拟开发为农用地的未利用土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土壤环境治理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每年定期开展巡查。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

(34)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积极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财政局等

(35)环境保护部门要严肃查处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委员会、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

2、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

(36)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农药、铅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以及其他排放重点管控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关监督管理工作,严肃查处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自2017年起,忻州市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3、强化空间布局管控。

(37)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土壤污染。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等

(38)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规定范围内新建、扩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国土资源局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等

(39)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等

(40)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

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局

(41)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科学划定畜禽限养区和禁养区。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农业委员会等

(六)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

1、严控工矿污染。

(42)加强日常环境监管。2017年底前,各县(市、区)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确定辖区内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逐级审核后报省环保厅统一发布,并定期动态更新。列入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的企业要根据国家技术规范制定自行监测计划,每年对其污染物排放及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各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监督性监测,数据及时上传山西省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43)防控企业拆除过程中环境风险。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农药、铅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企业在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前,要根据国家发布的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经信部门备案;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经信委

(44)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2017年底前,安监部门需完成全市范围内历史遗留尾矿库的安全排查工作,并监督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

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等

(45)有重点监管尾矿库的企业要在保证尾矿库安全的基础上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储备应急物资,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企业每年要对本矿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等

(46)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开展重点行业涉重金属产生、排放企业全面调查,建立涉重金属环境管理清单。将重金属指标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加强涉重金属国控企业环境监管,2017年底前涉重金属国控企业安装重金属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环境保护部门数据联网。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47)依法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严格执行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铅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加强企业准入申报审核工作。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

(48)按计划逐步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等

(49)开展涉重金属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督促企业按照国家发布的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制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等

(50)2020年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完成山西省下达的减排目标。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等

(51)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2017年底前,各县(市、区)要制定整治方案,组织开展辖区内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和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场所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规范化工、医药、造纸、印染、制革、电镀等行业的污泥处置。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

(52)加强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冶炼渣、除尘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53)2017年底前,对全市范围内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进行清理整顿,此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县(市、区)要依法划定专门区域,引导有关企业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参加单位:市经信委等

(54)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

2、控制农业污染。

(55)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贮存和处理处置体系。自2017年起,在忻府区开展试点,到2020年,推广到原平市、定襄县等产粮(油)大县和所有蔬菜产业重点县。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市供销社、市林业局、市财政局等

(56)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所在地的农业部门要因地制宜设置农业废弃物回收点,健全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2017年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到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地区力争实现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供销社、市财政局等

(57)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等

(58)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加强灌溉水水质监测,确保灌溉用水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对因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牵头单位:市水利局

参加单位:市农业委员会等

3、减少生活污染。

(59)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土壤污染防治,完善垃圾处理设施防渗措施,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环境风险评估;加大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整治力度,及时进行清理或整治后封场处理。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60)对达到服务年限的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封场处理,并由垃圾填埋场或其主管部门对封场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监测。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环境保护局

(61)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

(62)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63)继续落实国家“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

(64)探索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推进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资源化利用,在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及道路交通等领域开展推广示范。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

(65)强化废氧化汞电池、镍镉电池、铅酸蓄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等含重金属废物的安全处置。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66)减少过度包装。

牵头单位:市质监局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市商务局等

(67)落实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七)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1、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

(68)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担责”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参加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住建局等

2、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

(69)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忻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于2017年6月底前完成,报省环境保护厅备案。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农业委员会

参加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等

3、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

(70)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城市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

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

(71)原平市等作为工矿企业排放重金属的重点区域,开展工矿企业及周边区域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优先推进原平化工厂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

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国资委

参加单位:市规划局等

(72)以滹沱河灌区所覆盖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代县、繁峙县和五台县县城周边污水灌溉耕地为重点,科学组织开展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影响范围,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和修复方式。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完成省内下达任务。

牵头单位:市农业委员会、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林业局、市规划局等

4、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

(73)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应建立在土壤污染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治理修复的责任单位应根据受污染土壤的特征和对地下水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修复后土壤的利用目的,科学合理确定土壤治理与修复的目标和工程方案。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的有害物质分析报告及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设区市级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对土壤开挖、运输过程中环境污染采取防控措施,严禁将污染土壤随意倾倒。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县(市、区)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报忻州市环境保护局,并向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严格落实国家土壤治理与修复责任追究办法,严肃查处治理修复责任不落实、在土壤污染调查评估中弄虚作假等行为。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委员会等

5、落实监督目标任务。

(74)2017年起,各县(市、区)环境保护局每半年向忻州市环境保护局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市环境保护局定期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并按规定时间向省环保厅报告。

牵头单位:市环境保护局

参加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委员会等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