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黄土高原腹地吴起县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腹地吴起县地形地貌

来源:互联网2016-07-20 10:03:17

吴起县地形地貌的轮廓是中生代早白垩世地壳抬升后形成的,在其后的漫长地质年代中,在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形成了现今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坡面陡峭、地形残破、陷穴遍坡的黄土峁梁和梁涧地形地貌。

一、地形

吴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腹地,毛乌苏沙漠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县内地形海拔在1233~1809m之间,白于山近东西向横亘于县境东北部,最高点在东北部白于山(五谷城乡马湫沟村刘天赐组,宁赛川的源头,地理坐标108°30 '14''E、37°11'32''N),海拔1809m;最低点在东南部、近县界洛河(白豹镇土佛寺村马营组,白豹川流人洛河的人口处,地理坐标108°17'22''E、36°47' 13''N),海拔1233m,相对高差576m。区内梁峁起伏,沟谷切割较深,地形破碎,沟壑发育。白于山将流经区内的洛河水系与流向工作区外的无定河水系分割开来,二者之间形成走向近东西向的黄土梁地的一级分水岭。地表遍布黄土梁状丘陵和梁涧,其中黄土梁状丘陵面积占全县的85%。

洛河自北西向南东流经吴起县,洛河主要支流为头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白豹川河、乱石头河、宁赛川河等,其间黄土梁地又构成次一级的局部分水岭。分水岭之间沟谷呈树枝状密集分布,形成了黄土丘陵沟壑地形,从分水岭到河谷边坡地带总体坡度为25°~ 50°,河岸地带多为陡坡、陡崖地形。

县域内各坡度级地表面积比例差异悬殊,小于15°和大于45°的坡度较少; 而15°~45°坡度最为发育。如小于5°和5°~ 10°的面积分别占6. 1%和5.5%,而25°~ 35°和大于35°的面积分别占22. 6%和34. 2%。在实施退耕还林前小于5°和5°~10°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2. 4%、13. 4%,而15°~ 25°和25°~35°面积分别占37. 0%、18. 2%。再加上吴起县降水相对集中和强度较大,造成千早、洪水等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吴起县3791. 5km2的总土地面积中,退耕前水土流失面积为3677. 70km2,占总面积的97%(王明春2005),面状侵蚀215154ha(占侵蚀总面积的58. 26%),沟状侵蚀137158ha(占37. 14%),块状侵蚀8798ha(占2.22%),陷穴侵蚀3804ha(占1.03%),崩塌侵蚀4986ha(占1. 35%)。

黄土梁峁地带高程1400~1809m,相对高差150~200m;沟谷切割较深,梁顶多起伏不平,梁长短不一,多个黄土峁连成连续黄土梁,形成两沟夹山梁的格局。沟谷发育密度为0. 9km/km2。多呈V字形,切深150~ 200m,梁窄坡陡。

黄土梁涧地带地形高程1460~1510m,相对高差50~100m。以厚层黄土披覆的缓梁、宽谷为主要地形特征,黄土梁宽缓多为凸形坡,坡面上有细沟、浅沟发育。深谷河流高程1233 ~1400m,主要分布在洛河及主要支流流域。沟谷发育密度为0. 85km/km2,沟谷多呈U形,切深50 ~100m,斜坡临空面相对较小。

二、地貌

吴起县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白于山脉西端。现代地貌的形成是在地球内动力作用的主导下,经受外动力作用长期塑造的结果。自上新世以来,由于以上升为主的振荡性新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反复经受长期的剥蚀、侵蚀、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梁、峁(沟间地)与河、沟、壑(沟谷地)地貌形态组合的相间分布。其地貌形态主要以黄土地貌为代表,黄土地貌为黄土峁、梁、沟、川四种类型。区内地形破碎,谷深坡陡,流水及重力侵蚀动力活跃,形成了梁峁起伏、 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

按次级地貌单元划分,白于山近东西向横亘于县境北部,将吴起县地貌分为黄土粱峁沟壑和黄土梁涧两个地貌单元。黄土梁峁沟壑构成吴起县境内地貌的主体,黄土粱峁沟壑地貌区可进一步划分为黄土梁峁地貌区、河流沟谷地貌区。依据其成因,可划分为剥蚀一侵蚀地貌、堆积一侵蚀地貌(包括黄土堆积地貌、黄土侵蚀地貌、黄土潜蚀地貌和黄土重力地貌)和河流冲蚀。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的差异可将本区地貌划分为黄土梁涧地貌区、黄土梁峁地貌区、河流沟谷地貌区三个区。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