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安徽省斑竹园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建议

安徽省斑竹园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建议

来源:斑竹园镇政府网2016-05-30 17:27:08

斑竹园镇位于金寨县西南边陲,全镇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 个街道,101个居民组,总人口 25500人。“十二五”期间,主要实施了金山村、小河村和街道村三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计搬迁群众 96户441人。“十二五”期间,主要实施了金山村、小河村和街道村三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计搬迁群众 96户441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如下:

斑竹园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建议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

斑竹园镇位于金寨县西南边陲,全镇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 个街道,101个居民组,总人口 25500人。截止2014底,我镇共有贫困户1586户,5630人。山大沟深、贫困人口多、人口居住分散等问题是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期间,主要实施了金山村、小河村和街道村三个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计搬迁群众 96户441人。

一是强化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将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结合各村实际,制定出了扶贫搬迁具体实施方案。2011年小河村被列入全省同心工程示范村,2012年金山村和小河村被列入美好乡村示范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要求提前实施,通过统一规划地点、集体建房等,将人口向中心村庄聚集,共搬迁群众63户;街道村结合村庄整治工程整合相关资金,共计搬迁33户。

二是创新形式。在扶贫搬迁工作中,由于各搬迁对象户情况各异,生产生活资料需要统筹调配,我镇慎重客观公正地确定搬迁对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充分利用先前同心示范工程和美好乡村建设已落实好的土地安置搬迁户,并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公共设施问题。小河村五个组11户农户,居住在5公里以外地势陡峭的高山上,交通闭塞,生活非常不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一集中到中心村庄附近集中建房,我镇同时为他们解决了安全饮水和环境卫生等问题;金山村左山、塘埂等几个偏远的居民组的近80名农户也通过集中搬迁,解决了水、电、路等各方面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了生活安居乐业。

自发搬迁,协助安置。有部分农户原来居住在条件比较差的地方,近年来,由于家庭经济环境有了明显好转,自发自愿地向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搬迁,向中心村庄、小集镇、公路边靠近,自行改善居住条件。

改造危房,就地安置。街道村黄湾组大部分农户,由于住房年久失修,居住条件较差,我们确定将这部份人作为易地搬迁的对象,不另择场地建房,只在原来房屋基础上新建房屋,并实施环境整治工程,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此外,由于搬迁对象主要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地区。为保证搬迁工作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集中精力,认真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解决通路、通电、饮水问题,保证搬迁户生活有着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既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土地增减挂工程提供了新的空间,增加土地利用效益。

(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形势

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是搬迁数量有限,工作任务仍然艰巨。我镇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户生活在交通信息不畅、自然条件的恶劣地区,一次实施搬迁工程,只能满足部分困难群众的需求,想要彻底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二是搬迁后部分群众不便于生产耕作。搬迁群众由于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经济收入仍靠山吃山。由于搬迁地点远离耕种土地,生产劳动受到影响,且搬迁后部分群众就业无法保障,产业发展较薄弱。

三是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地方配套资金有限。由于搬迁建房补助资金偏少,部分贫困户靠借款建房,不利于长远的生产发展。此外全面完善搬迁地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得不到保障。

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近年来,党和国家把扶贫作为当前农村地区工作重心,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促进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省、市、县也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预算指标,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这为斑竹园镇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创造了历史机遇。

从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看,斑竹园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追赶发展、和谐发展目标,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斑竹园镇地处金寨县边远山区,位于鄂皖两省交界处,江淮分水岭,人多地少,经济作物匮乏,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受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抗灾减灾能力差,灾年返贫现象较为普遍,粮食生产“靠天收”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群众增收根基还不稳固,因此,要充分把握时机,大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发挥易地扶贫搬迁效益,实现贫困村如期脱贫致富。

二、总体思路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山村为重点,以改善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采取科学规划、合理选点、捆绑投入、分步实施、注重效果的方式,建设一批合格、高质量、带动作用明显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点,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一)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易地扶贫搬迁以贫困户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群众自愿、并落实相关条件的前提下,镇政府和扶贫相关部门在宣传动员、政策引导、安置地选择、安置方式确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推动,同时积极协调相关工程项目,共同推动安置地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本规划与金寨县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生态保护规划、金寨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等总体要求相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等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科学选址,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根据国家政策和我镇财力情况,依据迁出地和安置地的资源特点和环境容量,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和安置方式,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全面推开。

坚持讲求实效、重视发展。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把搬迁户的安居和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做到生活与生产并重,镇要引导搬迁户宜农则农、宜工则宽、宜商则商,做到每户都有生活出路,大多数户能够更好地发展。

坚持阳光操作、社会监督。易地扶贫搬迁,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地方社会稳定。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阳光操作,实行政策公开、搬迁对象公开、资金补助标准公开、民主评议结果公开、审批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主要目标

按照逐步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节约用地,优化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完善城镇功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层次扶贫、脱贫,加快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

(一)实施区域与搬迁规模

搬迁对象主要包括: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贫困人口,即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群众。要优先考虑最贫困的村落和农户,特别是山顶居民和人均土地不足5分的库区一线居民。具体搬迁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类:

居住在深山区,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及洪水威胁区的群众,其人均耕地极少,居住地自然环境恶劣,耕地贫瘠,水源匮乏,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无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生活相对贫困。

开展通路、通水、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过高,就地脱贫难度大。

群众具有强烈摆脱贫困的愿望,并自愿在国家的扶持下实施搬迁。

属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功能要动迁的农户。

(二)搬迁方式

分为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集聚区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兼顾零星贫困户和生态功能区要动迁的农户搬迁安置,做到两者有机结合。

(三)安置方式

以本镇范围内的三个村居民中心村庄集中安置为主,兼顾分散安置。自主选择,集中建立项目区。

(四)区域分布

实施移民搬迁扶贫的范围为5个村。地域范围主要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距公路5公里以上的深山区、。其水、电、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差,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缺乏,生存环境恶劣;群众就医、就学、行路困难,信息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当地人口密度低,扶贫和行政管理成本高。具体对象由村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移民搬迁任务在上述范围内研究确定。

(五)安置区区域分布

全镇“十三五”期间规划在210省道沿线建集中安置点3处,全镇计划搬迁规模152户495人,其中:2016年长岭关村搬迁42户150人,2017年沙堰村搬迁50户165人,2018年王氏祠村搬迁60户180人。安置区主要规划在斑竹园镇长岭关村、沙堰村以及王氏祠村安置区内。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住房建设

斑竹园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划布局应结合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接待基地建设和中心集镇建设,以发展旅游业、商贸经济为指导思想,以解决移民户生存与发展为目的。斑竹园镇易地移民建房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有机融入现代建筑风格,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沿中心村庄建移民住房,8户为一单元,单元间留不少于4米消防通道;房屋整体结构为砖混结构,楼层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底层用地面积15米×7米。搬迁户按人均30平方米建设。

(二)配套基础设施

安置区内新修2公里长水泥道路,铺设10公里长饮水管道,改造电网3公里,新修水塔一座。

(三)公共服务设施

距安置区500米范围内拟建公厕、文化广场、幼儿园等绿化亮化工程。

(四)土地整治

基本农田改造150亩,改善灌溉面15亩。

(五)产业发展与就业培训

以移民点带动发展花卉苗圃及中药材加工产业,发展养殖业,形成专业市场,带动安置地群众就业发展。

(六)迁出区生态恢复

迁出和安置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

五、资金测算与筹措方案

(一)资金需求测算

本工程总投资1865万元,其中生产、生活条件建设1550万元,公共服务项目220万元,后续产业发展项目95万。按搬迁495人、人均建30平方米房屋计算,建设移民住房150套14850平方米。除搬迁补助外,全部由群众自筹并不计入本项目总投资额。

(二)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资金是否能按时到位是项目建设的关键。所以应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对项目的投资积极性。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其中申请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资金900万元,占总投资的48%;整合其他财政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的16%;搬迁群众自筹资金665万元,占总投资的36%。

六、政策保障

(一)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镇直相关部门为成员。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的村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搬迁安置的各项任务。要重视易地扶贫搬迁领导组办事机构的建设,镇政府从财政列支专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费,配备精兵强将,充实工作力量,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基本建设管理

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规划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纳入年度基本建设管理,以安置点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投入问题,共同促进安置点经济社会发展。

(三)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在组织移民搬迁和开展后期扶持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维护移民合法权益。迁出点移民原有的山林、耕地、水田和房屋必须明确移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落实移民户的合法利益。搬迁后,移民在户口迁移、子女上学、劳动就业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四)落实移民搬迁过程中各项优惠政策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零税费管理制度,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减轻移民负担。土地、林业、建设、房管、规划设计、税务、水务、公安等部门应对移民搬迁中所有相关费用实行减免。移民搬迁建房免交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筑安装营业税,占用林地免收林木林地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自采沙石免收有关规费,免收建房设计图纸费和建筑行业上级管理费、市政配套费、免收水、电增容费、开户费,使用自用材采伐指标运输木材的免收各种税费,办理迁移户口手续、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只缴纳办证工本费。

(五)加大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以劳动力转移及科技培训为手段,切实提高移民素质。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技术培训平台的优势,优先将移民对象纳入年度培训计划。科技培训要适应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不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养业的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和帮助移民户从事非农业生产,通过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移民户稳定从事二、三产业。无土安置的,使每个有条件的移民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进园区务工或自主创业,为从根本上解决长远生计问题打下基础。

(六)建立完善安置区社会保障体系

重点建立和完善移民集中安置小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困难移民群众解决后顾之忧。移民搬迁后,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优先列入参保对象,动员和组织他们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按政策及时纳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确保移民户充分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七)发展主导产业,加大移民后续帮扶力度

有土安置要作为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手段,原则上为每个移民调剂0.5亩以上耕地,在确保生计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脱贫致富。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切实搞好集中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将移民群众纳入产业化扶贫范围,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具体帮扶计划,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和资金来源,有效地帮助移民通过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农副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扶贫贴息贷款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移民户发展生产。

(八)合理规划迁出地的后续发展

结合区域经济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妥善制定迁出地后续管理和发展长远规划。迁出地原则上不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符合退耕还林政策条件的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经济效益。允许迁出地移民原有山林土地依法有偿自愿流转,鼓励大户集中经营,连片开发,形成规模效应。

七.组织实施

为认真组织实施好斑竹园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我镇在县成立领导组的基础上,成立斑竹园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领导组,镇长任组长,分管项目、扶贫、城建、国土资源的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协调、监督管理和实施工作。项目领导组下设四个组:综合协调组,负责日常协调工作,以及动迁户调查摸底、组织审定;宣传发动组,负责宣传发动和项目文件材料;资金财务组,负责项目的资金计划和实施计划安排,与履行单位办理合同协议手续以及资金的使用手续和报账工作;设计施工组,负责项目规划设计与施工组织,招投标工作,施工进度及计划安排,同时负责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检查、工程验收。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和规模,从合理利用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等方面考虑,建议按如下计划安排实施本项目:

2016年12月前,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报批、勘测设计等工作;

2017年1月-3月前,完成招投标、报建等前期工作;

2017年3月-5月,完成征地、拆迁补偿、场地平整等基础性工作。

2017年5月-2018年12月,工程全部完成。

 

相关阅读:

安徽省青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

【2016】安徽省六安市城南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

梅山镇易地扶贫: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