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农业厅2016-03-23 15:18:12
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湖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鄂农发〔2015〕7号
各市、州、县(区)农业局(委):
玉米是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农作物,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03年以来,在市场的拉动下,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由供大于需逐步转向产不足需,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玉米产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在总结我省玉米丰产工程实施成效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
(一)玉米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我省玉米面积、产量逐年增加,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总产分别达到963万亩、293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453万亩、125.5万吨。玉米快速发展为我省粮食连年增产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玉米增产对全年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7.6%,成为粮食增产的新特点。
(二)生产布局基本形成。我省基本形成了三大优势区域。一是东经112度以西的鄂西山地春玉米区,面积490万亩左右,占全省玉米面积的50%以上,是我省的传统玉米主产区,面积相对稳定。二是北纬31度以北的鄂北岗地夏玉米区,面积280万亩左右,占全省玉米面积的30%左右,是我省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玉米产区。三是东经112度以东、北纬31度以南的平原丘陵玉米区,面积190万亩左右,占全省玉米面积的20%左右,除了饲料玉米外,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实现了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的快速推进,成为鲜食甜糯玉米主要产区。该区春玉米、夏玉米和秋玉米均有不同程度发展,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将是面积发展规模潜力最大的产区。
(三)产业开发快速推进。产业资本进入玉米生产和加工领域,促进了玉米产业发展。一大批大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中绿集团、正大集团等多家大型深加工企业。玉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围绕饲料玉米、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生产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
(四)生产效益逐步提高。随着玉米籽粒市场价格逐年上涨和玉米种植模式的不断优化,推动了玉米生产效益的提高。据统计测算,2014年全省玉米平均亩产值710元,比2003年提高390元。通过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连作,实现了亩产粮食过吨,亩总效益过2000元。
(五)技术创新初见成效。近年来,我省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一批春玉米品种得到审定推广;夏玉米品种通过引种试验,即将有一批突破性品种获得审定;鲜食玉米等专用玉米异军突起,市场供不应求。通过试验示范,宽行窄株、宽行双株等增密技术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马铃薯-玉米、小麦-玉米等连作新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效果显著,促进全省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求分析。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和玉米加工业的不断壮大,饲料消费稳步增长,工业消费迅猛发展,国内玉米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
1.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3/14年度中国玉米总消费量为1.95亿吨,其中玉米饲料消费为1.26亿吨,占64.6%,工业消费料为0.5亿吨,占25.6%。按畜牧业年3%的增长速度,适当控制工业消费增速,至2020年总需求量或达2.61亿吨左右。
2.玉米缺口进一步加大。尽管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我国玉米产量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从2010年开始,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解决需求缺口,2010-2014年分别进口玉米157万吨、175万吨、520万吨、270万吨和335万吨。从我省情况来看,目前需求900万吨左右,自产不足300万吨,缺口600多万吨。
3.品种结构调整发展潜力大。目前,玉米消费以饲料加工品种为主,但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专用优质品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工业加工以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此外,青贮、鲜食玉米市场需求强劲。
(二)发展潜力分析。
1.面积潜力大。玉米是旱地作物,适应范围广。我省现有面积960万亩左右,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一部分费工低产的棉田和一部分低产低效其它旱杂粮田,开发一部分江河滩涂,发展平原地区春秋玉米连作和低山地区薯玉、麦玉连作模式以提高复种指数,可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340万亩左右。
2.产量潜力大。玉米是C4作物,具有其他作物不可比拟的杂种优势和高光效增产潜力。在玉米增产因素中单产贡献率达85%,目前技术进步在我国玉米单产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49%,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科技增产还有较大潜力。一是单产潜力大。我国玉米平均单产400公斤左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亩产600多公斤相比,差距较大。世界玉米最高产量纪录已达1850公斤/亩,我国玉米最高已过1500公斤/亩,我省玉米最高已达870公斤/亩,而我省平均单产只有320公斤/亩左右,玉米单产提高仍有较大潜力,提高80公斤/亩是完全可行的。二是总产潜力大。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我省玉米总产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600万吨左右。
3.产业增值潜力大。通过提高单产,优化种植和种养模式,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种植效益;通过深加工转化增值,如燃料乙醇的开发、大力发展柠檬酸等玉米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和延长产业链,充分释放产业链各环节的增效潜力。国外玉米精加工产品可以达到3500多种,而我国只有200多种,我省深加工还没有起步,主要加工产品以饲料为主。
(三)制约因素分析。
1.优良品种相对较少。目前,生产上春玉米品种数量较多,但是育种资源比较狭窄,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以及专用优质品种相对较少;我省生产上应用的夏玉米品种全为外省品种,生产上缺乏抗高温、耐密植、合法审定了的夏玉米品种。
2.实用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低。由于玉米规模发展过快,相应的技术推广严重滞后。特别是玉米新发展地区,从农技人员到农民对玉米生产技术还不熟悉,重品种轻栽培等问题严重,不少地块尤其是中低产田栽培管理粗放,突出表现是整地、播种质量差,播期、播量不适宜,密度、品种不配套等,这些因素容易造成玉米田间生长不平衡、缺蔸断垄、大小株、空秆倒伏等现象。因品种选育不当或播期不适宜造成的高温热害也常有发生。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较小,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不能及时到位。
3.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全省机播面积不到20%,机收面积不到10%。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机械深松整地、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施药、施肥和收获等的生产装备水平普遍不高。
4.抗灾能力弱。大多数玉米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全省山区玉米有二分之一为坡地,抗旱保肥能力差。鄂北岗地200多万亩夏玉米经常面临干旱造成减产或绝收的风险。
5.产业化水平低。目前,我省玉米生产尚未建立成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玉米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弱。玉米的产业化水平低,生产效益不能充分体现。
三、发展思路、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构建现代农业的要求,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大力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玉米总产倍增;优化种植模式,推广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培植龙头企业和社会化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
1.因地制宜,扩大面积。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提高旱地复种指数,充分挖掘潜力,稳步扩大玉米播种面积。
2.一增“三改”,提高单产。进一步研究集成并大力示范推广落实玉米“一增三改”为重要内容的高产配套技术,努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不断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玉米增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3.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巩固并加强鄂西山地春玉米区和鄂北岗地夏玉米区的优势地位,积极挖掘平原丘陵玉米区玉米生产潜力,积极扶持和发展甜糯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4.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改善排灌条件,增强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切实保证玉米生产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以扩大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总体发展目标。
2.生产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亩以上,比2014年增加340万亩;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比2014年增加96公斤/亩;玉米总产达到520万吨以上,比2014年增加230万吨。
3.品种目标。到2020年,品种结构优化合理,全省籽粒用玉米面积达到1200万亩左右,鲜食甜糯青贮等特色玉米面积达到100万亩。
4.效益目标。到2020年,实现年效益比2014年增加100亿元以上,同时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增加15%以上。
5.产业化发展目标。到2020年,玉米订单生产比例达到20%。同时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饲料加工业、特色玉米加工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鄂西山地春玉米区。
1.基本情况。区域范围包括恩施州、十堰市、神农架林区以及宜昌市(不含当阳、枝江)和襄阳市西部山区的保康、南漳等县市,区内玉米面积49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8%;玉米总产量147.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6.2%;玉米单产301.3公斤/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98.9%;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全省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0.9%和50.4%。本区属山区气候,海拔落差大,土壤和气候差异大,立体生态气候明显,雨热总量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区内以小麦、马铃薯套种春播玉米为主,玉米生产基本处于雨养状态,连阴雨或干旱少雨和病害对玉米生产的威胁很大。
2.目标定位。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同时,结合区内畜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生产,促进玉米生产结构优化。到2020年末,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单产提高15%以上。
3.主攻方向。一是选育推广优良抗性品种。选育与推广适度密植、抗病、抗倒、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与青饲兼用型稳产、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二是推广增密种植技术。根据各地农田水肥条件和适宜品种,进行适度密植,以提升光、热、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玉米增产增效。三是优化种植模式。结合增密技术推广,重点规范与小麦、马铃薯、蔬菜、油菜的间作套种和连作技术。四是推进机械化生产。在坪坝地区,重点推进新型小型收获机械的普及应用。五是强化培肥地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普及秸秆还田与测土配方施肥等农田培肥技术。
(二)鄂北岗地夏玉米区。
1.基本情况。区域范围包括襄阳市的大部、随州市及荆门市的北部(不含沙洋)。区内玉米面积23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9%;玉米总产量85.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1.1%;玉米单产373.5公斤/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2.5%;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全省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3.9%和29.3%。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20-240天,年降水量760-960毫米,且多集中于玉米生长发育季节。区内多为小麦-玉米两熟制,以夏玉米为主。该区以岗坡地为主,少数为平原地区,阶段性高温与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威胁很大。
2.目标定位。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面积、单产和总产。优化品种结构,以籽粒玉米生产为主,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玉米,适度发展鲜食玉米。到2020年末,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单产提高20%以上。
3.主攻方向。一是研发推广耐密、优质、高产、多抗品种与栽培技术。强化抗旱、抗高温、抗倒伏、抗病、耐密、高产、适合夏播的玉米品种选育,开展与品种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鲜食与籽粒和青饲兼用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二是大力发展玉米机械化生产。普及机械化播种和中耕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收获,扩大机耕、机播、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面积。三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大力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推进精量化播种、施肥、用药技术,实现玉米生产省种、节水、节肥、节药化。
(三)平原丘陵玉米区。
1.基本情况。区域范围包括荆州、天门、潜江、仙桃、武汉、黄石、孝感、咸宁、鄂州,宜昌的当阳、枝江和荆门的沙洋等地,区内玉米面积19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玉米总产量59.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7%;玉米单产344.2公斤/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2.6%;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全省玉米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9.7%和20.3%。本区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无霜期多在240-270天,4-10月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全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多集中于4-10月,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区内种植制度为一熟或二熟,以夏玉米为主,近几年发展了一定面积的春玉米和秋玉米,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品种比重较大,随着棉花等费工低效作物面积调减,玉米扩种潜力较大。
2.目标定位。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效益;积极发展青贮专用和鲜食甜糯等品种选育和生产,促进品种结构优化。到2020年末,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以上,单产提高15%以上。
3.主攻方向。一是选育推广适合春播和秋播的高产抗病抗倒籽粒品种和青饲、青贮新品种。强化籽粒玉米、鲜食甜糯玉米、青饲专用和籽粒与青饲兼用型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加强玉米秸秆青贮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二是优化种植模式。推广夏玉米与油菜、小麦连作,春玉米与秋玉米套种和连作,春玉米与棉花套种、春玉米与中稻或晚稻连作等多种模式栽培技术。三是推广合理密植技术。结合种植模式和抗病抗倒玉米品种的推广,适度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有效穗数。四是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病虫监测预报与统防统治,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五是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在适宜地区根据种植规模推广使用不同类型农业机具,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
五、技术措施
(一)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效益与生态优先”的原则,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扩大玉米面积。主要措施包括调减低产低效的棉田增加面积140多万亩,调减低产低效的旱杂粮和三级以上提水高塝水田增加面积50万亩,进一步开发江河滩涂增加50万亩,发展春秋玉米连作、玉米与蔬菜大豆薯类连作模式增加100万亩。
(二)加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全省玉米育种科技创新技术平台体系,组织优势科研院校单位和重点种子企业协作攻关,通过生物高新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发掘突破性种质,迅速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玉米新品种。夏玉米区重点选育抗倒、耐密、抗高温的超高产中晚熟品种,山区春玉米生产区重点选育耐瘠、耐旱、高抗多种病害的高产中熟品种,平原玉米区重点选育抗病、抗倒、耐密超高产春玉米品种和秋玉米早熟品种,同时加大优质高产籽粒与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优质高效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
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快夏玉米品种的引种、认定和审定工作,加快推进平原丘陵地区春玉米和秋玉米品种的审定工作,搞好玉米主推品种的推荐与宣传工作。
(三)开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组织各方力量协作攻关,研究集成适合不同玉米种植模式下的“一增三改”、秸秆综合利用、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等关键技术体系,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一增即通过宽行双株增密等技术增加种植密度,三改为改高杆、大穗、稀植品种为矮杆、中大穗、耐密植品种,改人工管理为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籽粒玉米和鲜食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或作青贮饲等综合利用技术、专用青贮玉米多熟种植技术,加大玉米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力度,示范推广专业化防治新技术,加大新型种植模式、新型生产技术、新型生产方式的创新研究力度。
在玉米生产大县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及企业、种粮大户开展玉米高产攻关和高产示范活动,实施“十、百、千”高产示范区建设。分别开展春玉米、夏玉米和秋玉米10亩规模1000公斤、800公斤、600公斤高产攻关,100亩规模800公斤、700公斤、500公斤核心示范区建设和春玉米、夏玉米1000亩规模600公斤高产示范区建设。通过高产攻关和高产示范,创建不同规模的高产典型,大面积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将品种和技术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提高玉米生产重要性认识,加强对玉米生产的组织领导,把玉米生产作为我省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工作力度,做好生产发展规划。成立玉米生产专家指导组,对玉米生产做好决策参谋,组织开展玉米生产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二)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加大对玉米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新品种选育、关键生产技术体系集成与高产示范等环节。粮食生产专项、高产创建、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项目要向玉米产业倾斜。
(三)加强生产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截流自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重点解决鄂北岗地玉米“卡脖子旱”问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强化玉米机耕、机播、机收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病虫害监测预报、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玉米生产、玉米加工和玉米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大市场,扩大玉米产业化基地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扶持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在机械化生产、烘干、加工、贮藏和秸秆综合利用等环节的装备和设施建设上给予重点扶持。
湖北省农业厅
2015年3月5日
湖北省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指导...
江西省关于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
湖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
黄石市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指...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
湖北省关于印发2016年农业主推技术...
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重庆市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性意...
宁夏《关于加快推进宁夏农业对外开放的...
贵州省《关于加快培育新动能建设新业态...
蒲城县关于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蒲...
农业部关于加强管理促进农药产业健康发...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
发改委关于加快棉花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