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湖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鄂农发(2014)9号)

湖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鄂农发(2014)9号)

来源:湖北省农业厅网站2016-03-07 16:49:17

第一章总论

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发展休闲农业,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消费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等意义重大。近二十年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湖北省休闲农业迅猛发展。为加快推进和规范发展全省休闲农业,根据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鄂发[2010]11 号)、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17)》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宏观政策。

1.国家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日益重视。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旅游活动,不断规范农家乐及休闲农业发展,各地党委政府都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 年,国务院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省委省政府对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旅游业高度重视。2010 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提出在武汉城市圈加快形成以温泉、湖泊、湿地、山岳、森林和乡村风貌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历史文化、都市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板块,以革命遗迹遗址为载体的红色旅游板块。同时,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为支撑的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土苗风情和清江山水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板块,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3.农业部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2010 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同年,二部局启动了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的认定工作。2011 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各地贯彻落实。近几年来,农业部还组织开展了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美丽田园评选、认定或推介等活动,有关单位组织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认定工作。

(二)市场需求。

1.国民收入快速提高。根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2012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0839 元,折合约3300 美元,武汉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已达4300 美元;到2020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将达到7000 美元。按休闲农业发展较早和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居民人均收入超过3000 美元后,对休闲农业的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而达到7000 美元后,对休闲农业的消费需求将出现质的飞跃。因此,今后七年,随变化不大。2013 年,国务院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则要求全面落实国民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保障了工薪阶层的休憩时间。

4.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据相关统计资料,2012 年湖北旅游总收入2629 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5 亿人次,在全国各省市旅游总收入排行榜中位居第八,入境游客人均消费排名全国第九。据调查,全省70%左右的旅游资源在农村,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必将有力带动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1.架构初步形成。湖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近五年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类型上看,初步形成了以农家乐为基础,休闲农庄为主体,农业观光采摘园和民俗民居村落为补充,农业科技园为引领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从分布上看,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城市郊区为主体,以风景名胜区周边、干线公路附近、山区特色农产品产区和平原河湖库堰养殖区为补充的休闲农业体系架构。

2.发展初具规模。据统计,到2012 年底,全省限上(年营业收入10 万元)休闲农业点3600 多家,其中休闲农庄140 家、农业观光采摘园119 家、农业科技园36 家、农家乐3400 多家,常年从业人员7.9 万人,其中农民工6.7 万人,接待游客3500 多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0 亿元,从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600 元。

图1 湖北省休闲农业类型结构示意图(2012年)

3.工作有了基础。为推动湖北省休闲农业发展,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旅游局等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湖北省休闲农庄星级划分与评定》、《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认定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农家乐等评定工作。到2013 年底,武汉市黄陂区等5 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钟祥市彭墩村等11 个单位被认定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洪湖市华年生态园等13 个企业(园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全省自2010 年以来,按照总量控制、优胜劣汰的原则,认定了100 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19 家高星级农家乐。

(二)主要问题。

湖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规划布局滞后。总体来讲,全省休闲农业目前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绝大多 数市、州、县都没有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引导,在结构布局上缺乏整体性。休闲农园的选址、投资和建设主要依赖各市场主体的认知,缺乏科学规划,项目的市场定位不高或不够明确、布局不合理,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休闲农业“农”味不浓,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

2.经营服务水平不高。一是经营理念不新,缺少文化挖掘、包装、展示和创意开发,缺乏科普展示,品牌宣传乏力。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员工都没有受过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都不高。三是配套设施不够,进出道路、接待中心、标识路牌、停车场、游步道、通讯网络、会议室、影音室、卫生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是没有,就是条件较差,难以比较好地满足游客消费需要,导致游客引不进、留不住、难再来。

3.产业化发展薄弱。目前的休闲农业产品主要是农家餐饮,其次就是棋牌、垂钓和采摘,只有极少数休闲农园有观光、科普、体验、游乐、住宿、会议等产品,休闲产品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更没有围绕一种或一类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开始、到加工生产系列产品、再以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形成产业链和高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4.政策支持乏力。各地大多缺乏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规划与审批、登记与管理、标准与规范等方面缺少制度安排,除武汉市外,还没有一个地方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有关休闲农业的用地问题、贷款问题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等比较突出。

三、优势和潜力

(一)“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优势。

湖北地处我国南北、东西过渡地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地、丘陵和平原兼备,生物种群多样,农作物品种丰富,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蔬菜、柑橘、生猪、水产、林木等优势农产品,有茶叶、食用菌、梨桃李、中药材、山野菜、魔芋、蚕桑、家禽、小龙虾、螃蟹、板栗、竹滕等特色农产品。河流湖泊水库众多,除长江、汉江干流外,河长5 公里以上的河流4200 多条,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800余个。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水资源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二)“灵秀湖北”的旅游资源优势。

湖北旅游资源遍布全省。既有武当山和明显陵等“世界文化遗产”,也有神农架、长江三峡、武汉东湖、大洪山、襄阳古隆中、通山九宫山、赤壁陆水湖、随州炎帝故里、恩施大峡谷、长阳清江画廊、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景区配套,相得益彰。

(三)“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

到 2012 年底,全省铁路基本形成“四纵三横”骨架,营运里程达到3463 公里。公路基本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网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006 公里,一级公路2515 公里,二级公路17233 公里。农村通乡沥青(水泥)路5935 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10.3 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航空运输初步形成以武汉天河机场为主,襄阳、宜昌、恩施、神农架机场等为辅的格局。便利的交通条件,为省外国外游客前来湖北,为省内游客交互游览,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科教文化”的软实力优势。

省内现有近 10 所大专院校与农业和旅游相关,加上一些中等专业学校和职校,每年培养初、中、高级农业人才上万人,旅游人才上千人。农业科研机构实力强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比较完善,为休闲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湖北民族众多,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古等50 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习俗丰富多彩。湖北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以炎帝神农为代表,屈家岭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水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湖北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第二章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农业强省”战略,按照“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理念,利用湖北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设施、农产品加工和农耕文化等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改善管理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资源生态永续利用,让农业成为快乐的产业,让农村成为美丽富饶的家园,让农民成为富有尊严的群体。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力打造“大中城市郊区板块、鄂东板块、江汉平原板块、鄂西鄂北板块”等四大休闲农业板块,搭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和品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游憩需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二)近期目标(2013-2015)。

到 2015 年,全省创建5 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县、30 个休闲农业示范乡(镇)村、30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或星级创建示范企业(园区)、300 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或五星级农家乐、5000 个限上休闲农业企业,就地就近直接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年接待游客5000 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到200 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2 年的1:47 提高到1:35,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4%提高到10%。

(三)中长期目标(2016-2020)。

到 2020 年,全省将打造10 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县、100 个休闲农业示范乡(镇)村、1000 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0000 个限上休闲农业企业,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20 万人,年接待游客1 亿人次,从业农民年均增收10%以上,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 亿元,与全省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15,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

图2 湖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图示

三、基本原则

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总原则,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

根据全省农业区划和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分布情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重,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分类指导,明确定位,突出休闲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彰显区域特色与地域魅力,避免雷同。

(二)立足三农、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结合旅游资源状况、交通和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情况和农耕文化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明确全省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建设类型和规模等。
(三)保护开发、产业融合的原则。

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安全为前提,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注重对民俗、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的关怀,防止开发中的环境污染,实现休闲农业绿色、低碳、持续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四)创新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

顺应城镇居民多元化的休闲消费需求,不断创新发展类型和模式,优化经营管理和服务,完善产业功能,促进休闲农业园区与现代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

第三章 区域布局

根据农业资源分布、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情况,将湖北省的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为大中城市郊区板块、鄂东板块、江汉平原板块和鄂西鄂北板块。

图3 湖北省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图

一、大中城市郊区板块

(一)区域范围。

包括武汉市的所有郊区,宜昌、襄阳等 11 个省辖市市府及恩施州州府所在城市的郊区。

(二)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该区域以都市农业为主要特征,围绕大中城市“菜篮子”供给,蔬菜、瓜果等种植面积较大、品种较多,水产养殖和花卉、苗木也有一定的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较快。

2.客源市场:该区域城市人口稠密,大中小学学生众多,工业商贸金融等企业和行政机关聚集,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加上过境旅客流量较大,客源市场广阔,农家餐饮、观光、休闲、科普、体验、养生和会议等休闲消费需求较大。

3.交通条件:城市与郊区路网比较密集,城郊开行公交车或旅游专线,私家车拥有量较大,休闲消费出行相当便利。

(三)发展方向。

1.与市民休闲游憩体验消费需求对接。发展特色农家乐、农家乐片区和休闲农业区,以自产绿色生态农产品为主要食材,配套适量的客房、垂钓、采摘和娱乐等项目,满足大多数城市居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基本需求。同时,发展一批集观光、休闲与农特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休闲农庄。

2.与亲子亲友游等消费需求对接。建设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休闲农庄,发展观光、采摘、垂钓、饲喂等农事体验项目,以及儿童游乐、中老年健身等项目,满足亲子游、家庭游和亲友游等消费群体需求。

3.与科普教育等消费需求对接。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设施农业园、农作物品种园、创意农业主题园和农耕文化展示园等农业科技园,配备影音室和培训教室,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专设产品展示室和参观通道,为大、中、小学生和部分市民提供农科展示、农科培训等服务,集休闲娱乐与学习教育于一体。

4.与商务会议消费需求对接。在依山傍水、田园景观和自然风景优美的区域,发展集农业观光、餐饮住宿、会议、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庄,满足企业会议、商务接待、养生休闲等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

二、鄂东板块

(一)区域范围。

主要是位于大别山区和幕阜山区的有关县市。

(二)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该区域是湖北板栗、桑蚕、苎麻、竹木的主产区,是杂粮、茶叶、中药材、畜禽和蜂产品等农特产品的重要产地。

2.生态旅游资源:该区域地处大别山区和幕阜山区,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山峦叠嶂,风光秀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温泉养生资源较多。

3.客源市场:该区域紧邻武汉,与豫、皖、赣、湘交界,境内和周边有多个中等城市,县城人口较多,旅游业发展较好,发展休闲农业前景较好。

4.交通条件: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武黄和武咸城际铁路,京珠高速、沪蓉高速、大广高速、杭瑞高速、通平高速和麻竹高速(建设中),105国道、106 国道、107 国道和318 国道,以及建设完善中的通乡通村公路等交通网络,为该区域的休闲农业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三)发展方向。

1.在交通较为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县城周边,以及茶园果园、竹园、菜园和药草园附近,发展农家乐和少量休闲农庄,开展茶艺表演和农特产品品尝,开发加工农特旅游商品和手工艺品,烹制绿色农家餐饮,吸引周边城市居民、本地城镇居民和旅游客人。

2.依托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在红安、麻城、大悟、大冶、阳新等地重点发展集革命教育和休闲游憩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游,通过革命遗迹陈列、烈士生平简介、艰苦生活体验等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3.依托大别山和幕阜山的清新空气、优美景色,发展休闲养生度假项目和野外拓展、山地行走和攀崖等项目,提供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场所,吸引高端或老年游客、以及青少年学生。

三、江汉平原板块

(一)区域范围。

主要包括湖北境内地处长江与汉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县市。

(二)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江汉平原是湖北省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特别是水生蔬菜、家禽、水产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地,近些年来,小龙虾、螃蟹、黄鳝、泥鳅、龟鳖等特色水产品养殖,以及梨、桃、葡萄等水果发展较快。

2.水及文化资源:该区域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江、沮漳河、东荆河、滠水、倒水、举水和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等江河湖泊较多,大中小水库星罗棋布,水乡特色明显。楚文化、三国文化历史悠久,荆州城、明显陵、屈家岭文化遗址和熊家冢知名度高。

3.客源市场:江汉平原与省内诸多大中城市距离较近,县城人口较多,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中小学生、过境游客对休闲农业都有一定的休闲消费要求,客源市场潜力较大。

4.交通条件:焦柳、京九、京广、合九、长荆、荆沙等铁路,大广、武合、京珠、沪渝、汉宜、福银等高速,107 国道、318 国道和省道、县道、乡村公路等密集,交通便捷。加上水上交通,优势明显。

(三)发展方向。

1.结合该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和水资源,在集中连片的地方,发展具有观光价值的大田或水上种植养殖项目,如油菜花海、荷叶荷花观光、水产养殖观光、以及蔬菜水果观光采摘等,开发垂钓、捕捞、水上运动和水生蔬菜果实采摘等项目,辅之以季节性的农家餐饮,为本地城镇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服务。

2.利用交通路网比较完善的优势,在县城周边、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附近、以及车站、高速公路出口、国道省道节点和港口码头附近,发展以水产品、水生蔬菜、家禽产品和蒸菜为重点的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和休闲农庄,辅之以江汉平原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等农耕文化陈列展示,培植一批立足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的休闲农庄。

四、鄂西鄂北板块

(一)区域范围。

主要是位于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桐柏山区、大洪山区的有关县(市、区)。

(二)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该区域是湖北省玉米、薯类、魔芋、高山蔬菜、食用菌、柑桔、脐橙、茶叶、烟叶的主要产区,鄂北是湖北小麦主产区,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

2.生态旅游资源: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是天然氧吧。巴土文化风韵独特,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恩施大峡谷、古隆中、炎帝神农故里、编钟之乡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

3.客源市场:该区域有襄阳、宜昌2 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多个中等城市,以及近30个县城,城镇居民近1000 万人。该区域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省内和国内外旅游游客众多,休闲农业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4.交通条件:汉十、汉丹铁路和沪渝高铁等,三峡机场、恩施机场、襄阳机场、神农架机场和在建的武当山机场,沪渝高速、沪蓉高速、福银高速、麻竹高速和316国道、318 国道、209 国道,以及不断建设的县乡公路,将为到鄂西鄂北地区的休闲农业游客带来便利。

(三)发展方向。

1.在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周边,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站点附近,结合该区域茶叶、柑橘、高山蔬菜、薯类、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主题鲜明的赏、产、摘、加一体化的观光体验园和农家乐片区,培育一批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依托的休闲农庄。

2.依托神农架和恩施、宜昌、十堰丰富的森林资源,“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和“清江画廊”的青山绿水,发挥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生态、有机、富硒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及土苗健康生活民俗,发展一批森林休闲度假农庄,建设休闲度假、登山、野营、避暑、科考、森林探险和森林氧吧等项目。

3.在恩施和宜昌五峰、长阳,结合特色农业资源,依托吊脚楼等鄂西传统建筑和土苗民俗,挖掘鄂西农耕文化,打造富有巴土风情的少数民族村寨,给游客提供农家生活、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民间手工艺观赏、民族歌舞观赏等活动,开发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游。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结合湖北休闲农业发展实际,在规划期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休闲农业规划标准制定实施、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化发展、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及完善配套服务等。

一、制定实施规划与标准

(一)科学制定规划。

各市、州、县(区)特别是重点县(市、区)要参照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各自的农业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地理特征和旅游资源状况等,结合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地区、建设规模、主要类型、主要项目和政策措施等,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实现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各休闲农业主体要立足农业资源和市场需求,科学定位,突出主业和特色,因地制宜,合理选址,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创意设计,尽可能开发各类农特旅游商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二)建立标准和规范。

逐步建立湖北省休闲农业标准体系。坚持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协会主导,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结合湖北休闲农业实际,在广泛征求各休闲农业单位意见的基础上,3年内完成湖北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的制订工作。推进休闲农业标准实施。对于发布的标准,将通过印发标准文本、开展标准培训等途径,在全省休闲农业单位推行,促进全省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二、建设服务平台

(一)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建设湖北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和市、州、县网站或网页,提供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状况、休闲农业企业(园区)介绍、特色农家餐饮推荐、精品休闲线路推介、民俗民居及农耕文化展示、农特旅游商品展示、信息查询和电子商务等功能,为旅游、营销、投资、管理提供及时便捷服务,实现休闲农业信息“一网通”。

(二)组建行业服务平台

组建湖北省休闲农业协会,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开展标准拟定和实施,组织会员单位进行经验交流、人才培训、参观考察,技术推广和营销宣传,反映会员诉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实现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

(三)建立对接服务平台

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与全省各地旅行社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优质休闲产品、特色餐饮和住宿等服务,吸引旅游客源。组织不同地区特别是邻近地区开展合作,相互推荐对方的休闲农业企业和产品,相互组织客源。

三、推进产业化发展

(一)推动联合协作

整合农民自发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有活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休闲农业企业与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或联营,休闲农业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厂房、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自己的特色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将自己的名优农特产品委托给休闲农业企业,作为旅游商品出售。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要积极推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之间开展合作。通过联合或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

(二)开发旅游商品。

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土特产品包括五谷杂粮、特色蔬菜、绿色果茶、水产畜禽、鞋帽编织等,要突出“乡土风味、地方特色、天然绿色”等特点。休闲食品和美容保健品要打造具有绿色生态、营养健康、易于存储与携带的深加工农副产品。纪念型商品要充分利用竹木藤草石土布等本土材料,依靠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手艺、绝活儿等,利用创意思维和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加工制作。要注重包装设计和生产,富有“土”味、“农”味和科技含量、创意特色,并与产品有机结合。让农特产品变为精深加工品,让一般商品变成旅游商品,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拓宽销售渠道。

休闲农业企业或园区要建设购物商店或购物区,销售自己生产和加工的旅游商品、以及周边农户的产品。同时,要与乡村集市、景区商店、超市等合作销售;通过与商品批发商、旅行社合作扩宽渠道,增加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在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附近开设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商品专卖店,积极开发会展销售渠道。使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从目前主要依靠农家餐饮和门票,转变到依靠农家餐饮、门票和农特产品销售并重上来,让休闲农业淡季不淡,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一)培育休闲农产品品牌。

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让品牌农产品成为知名旅游商品,实现价值倍增。规划期,全省将重点培育以下农产品品牌。

1.粮油品牌:国宝桥米及米汁、福娃系列米制品、众望小麻花、广源饼干、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将军红皮花生、三峡苕酥、福达坊芝麻油、武穴酥糖等。

2.茶叶品牌:采花毛尖、恩施玉露、邓村绿茶、武当道茶、羊楼洞砖茶、萧氏茗茶、黄鹤楼茶、英山云雾、屈乡丝棉茶、汉家刘氏绿茶、大别山悟道茶、星斗山红茶、黄梅禅茶、邢绣娘荷叶茶等。

3.林果品牌:屈姑果饮、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汉水砂梨、百里洲砂梨、孝感早蜜桃、罗田板栗、罗田红柿、望春花果汁、兴山薄壳核桃、资丘木瓜、咸宁楠竹等。

4.蔬菜品牌:洪山菜薹、黑冰有机蔬菜、蔡甸莲藕、巴河莲藕、武当红酱腌菜、襄阳大头菜、大山鼎高山蔬菜、火烧坪高山蔬菜、大洪山香菇、房县黑木耳、洪湖莲子、芦林湖藕带、吉阳大蒜、唐宋白花菜、一致魔芋、凤头姜、利川山药、和玉牌花椰菜、北极源酱菜等。

5.畜禽产品品牌:周黑鸭、精武鸭脖、小胡鸭、九珠皮蛋盐蛋、神丹皮蛋盐蛋鹌鹑蛋、江汉鸡、思乐腌腊肉、尝香思牛肉酱、大别山黑山羊、小蜜蜂蜂蜜、汪集鸡汤、新农牛肉等。

6.水产品品牌:楚江红小龙虾、洪湖人家生态鱼、梁子牌大闸蟹、洪湖清水大闸蟹、武昌鱼、沔阳州黄鳝、荆州鱼糕、丹江口鮊鱼、土老憨休闲鱼系列等。

7.中药材品牌:武陵山区的黄连、板党、厚朴、玄参等,秦巴山区的麦冬、贝母、杜仲、桔梗等,大别山区的茯苓、金银花、菊花、蕲艾等,幕阜山区的白术、百合等,大洪山区的银杏、葛根等,江汉平原的荆半夏、五味子等。

(二)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要发掘地方饮食文化,开发地方特色菜品,大中城市郊区主打鲜活绿色有机蔬菜品牌,江汉平原突出以水产品、水生蔬菜和禽类为主要食材及蒸菜、酱腌菜等农家菜品牌,鄂西鄂北主打腌腊制品、山野菜、食用菌、土豆、中药材料理等农家菜品牌,鄂东鄂南主推以板栗、竹笋、蚕蛹和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菜品牌。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家文化、孝文化、木兰文化、水文化的潜力,丰富农家菜文化内涵,让广大游客留下深刻记忆,吃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三)打造农事活动节庆品牌。

增强休闲农业文化底蕴,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品牌,组织开展“湖北十大农事节庆活动”评选推介,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吸引力。未来7 年,全省将重点培育和打造武汉系列赏花节、新洲花朝文化节、沙洋油菜花节、英山茶叶节、恩施硒茶文化艺术节、随州尚市桃花节、枝江安福寺桃花节、孝感(杨店)桃花节、老河口桃花梨花节、郧县樱桃节、麻城杜鹃花节、公安葡萄节、大悟红叶节、清江椪柑节、秭归脐橙节、中国宜昌(夷陵)柑桔节、罗田板栗节、随州银杏节、潜江小龙虾节、梁子湖螃蟹节、洪湖螃蟹节、天门蒸菜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品牌,实现“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四)创建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进一步抓好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认定工作,修改完善《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总量控制、优胜劣汰、动态管理。鼓励市、州、县开展本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认定工作,形成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和县级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示范体系。开展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和星级农家乐创建活动,建设一批依托三农、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科技含量高、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湖北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五、培养休闲农业人才

(一)人才培训。

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就业培训等项目,发挥湖北的科教资源优势,聘请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和休闲农业企业的企业家,每年不定期地举办公益培训,管理人员重点开展政策法规、发展理念、经营管理、文化挖掘和创意开发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一线员工着重进行职业道德、产品知识、作业流程、服务礼仪及普通话、歌舞表演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水平。

(二)教材编写。

组织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及休闲农业企业的专家,编写休闲农业知识丛书、从业指南读本等读本,涵盖休闲农业基本知识、项目开发、功能区划分、餐饮住宿、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多个方面,服务行业教学从业人员自学。

(三)远程教育。

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电信技术,组织专家、知名休闲农业企业家在网络上作专题讲座,进行远程培训,方便从业人员随时随地学习,并借助网络实现即时或延时沟通。

六、完善配套服务

(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大力引进农业新品种,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让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生产加工过程等,都成为游客观光、体验和学习的项目,丰富休闲农业产品和功能。同时,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展示室、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二)突出地方建筑风格。

通过植入地方传统建筑特色,体现休闲风情和古韵。比如在鄂西地区可建设吊脚楼,鄂南地区可建竹木屋,江汉平原可建草顶房,大中城市郊区可建接待能力较强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休闲宾馆。

(三)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手工艺者或文化团体,开发体现当地民俗风情的文化娱乐产品,融入我省的花鼓戏、黄梅戏、湖北大鼓、土家歌舞、皮影戏、龙灯舞、采莲船等传统文艺,设计制作反映地方特色、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传统文化的剪纸、泥塑、雕刻、布艺、编织等休闲旅游商品,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由农业部门牵头,旅游部门协同,发改、财政、交通、人社、卫生、环保、国土、工商、税务、林业、金融、电力等多个部门配合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解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支持和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同时,要明确工作机构和专兼职人员,理顺工作职能,更好地服务休闲农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

要努力争取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整合资源,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设施农业、设施渔业、标准园建设和农村沼气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各类农民就业培训资金、旅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有机结合,向休闲农业倾斜;有条件的地方,尽早设立休闲农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休闲农业人员培训、广告宣传、道路和环保设施等建设给予补助。对开办休闲农业需要的项目审批和证照发放,要简化程序,优先优费办理;对休闲农业单位的用水用电、公共交通要提供基本保障。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将休闲农业用地纳入当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单位或个人,经依法批准,使用年限可以放宽到40年。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企业或项目,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支持政策性担保公司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担保,适当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

三、创新投入机制

鼓励和支持国有涉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休闲农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旅游企业、以及省外境外休闲农业知名企业,以参股、独资、合资和合作等方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支持休闲农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农业景观、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参股或合作休闲农业企业或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通过资本嫁接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壮大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体量大、项目设施配套完善的休闲农业企业,引导全省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强化营销宣传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传媒,宣传休闲农业的积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政策、发展情况和消费态势,介绍省内外各种典型经验和发展模式,推介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营造良好氛围,让社会广泛了解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消费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企业和园区除了利用上述传媒宣传推介自己的休闲产品、服务设施和特色外,还要积极利用车站、广场、交通要道和车身广告、宣传光碟和导游图册等,进行形象宣传,扩大影响范围,吸引广大市民。要积极利用农产品展会和旅游博览会,开辟休闲农业专区,组织休闲农业企业进行展示推介;条件成熟的,要举办专门的休闲农业展销会,引导市场,服务游客。

五、注重资源环境保护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开展土地综合开发与整理,防止借发展休闲农业之名,变相开发和圈地;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不得破坏山体、森林、草场和河湖湿地等生态资源。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建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重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源治理,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休闲项目和休闲产品生产加工。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和设备,倡导使用绿色能源和环保交通工具。加强对经营者和游客的生态教育,禁捕禁收禁食野生动物,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加强农耕文化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