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乡村旅游如何打造“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旅游主题线路品牌

来源:土流网2025-09-01 10:49:43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打卡向沉浸式、体验式、全季性消费转型。各地依托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生态田园等独特资源,以 “乡村四时好风光” 为核心 IP,构建全季覆盖、文化赋能、业态融合的乡村旅游主题线路品牌,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感受民俗的新选择,更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重要引擎。

一、四季主题 IP:锚定资源特色,打造差异化体验矩阵

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人无我有” 的独特性。各地跳出 “四季皆景” 的泛化定位,以季节为脉络,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基因深度绑定,构建起层次分明的四季主题体验体系。

春季的乡村,是 “锦绣田园与非遗焕新” 的诗意画卷。以非遗资源富集村落为核心载体,将传统技艺与春日景致巧妙融合,推出 “春日非遗工坊”—— 游客可在油菜花田旁的剪纸课堂学习镂空技艺,在茶园深处跟着茶农体验采茶、制茶,把春日的花草意象融入手作,让 “指尖艺术” 成为可带走的春天记忆。农耕型乡村则开设 “春耕学堂”,城市游客可参与播种蔬菜、喂养家禽,晚间举办田间星空音乐会,实现 “观春景” 与 “玩春趣” 的双重满足。少数民族村寨还可依托传统节庆,举办 “春日祭”“踏青会” 等活动,将民族歌舞、特色美食制作与春日景观结合,让春季旅游充满文化温度。

夏季的乡村,化身 “绿野仙踪与亲水狂欢” 的避暑胜地。山林型乡村打造 “森林氧吧” 徒步线路,用栈道串联杉林、瀑布与高山草甸,开设自然手作工坊,游客可利用树叶、藤蔓制作标本与饰品,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滨湖、临河乡村则依托水域资源,开发皮划艇、竹筏漂流等亲水项目,配套 “夜游荷塘”“溪边市集” 等业态,将游玩时间延长至夜间,形成 “日玩水上、夜赏夜景” 的消费闭环。部分乡村还引入 “星空观测” 主题,搭建观测平台,举办天文科普讲座,让夏日乡村成为 “追星” 胜地。

秋季的乡村,上演 “丰收盛宴与艺术乡建” 的田园交响。种植型乡村以稻田、果园为核心,举办 “丰收节”“采摘季” 活动,游客可下地收割水稻、采摘苹果、板栗,参与打谷、扬场等传统农事,品尝新米宴、果木烤鸡等农家美食。同时,邀请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以稻穗、玉米秸秆、枯枝为材料创作田间装置艺术,在村落广场举办 “秋收艺术展”,让乡村成为 “大地美术馆”。手工艺村落则推出 “秋染工坊”,游客可学习扎染、蜡染技艺,用秋日植物提取染料,制作个性化布艺品,实现农耕文化与艺术美学的跨界融合。

冬季的乡村,营造 “暖冬记忆与非遗贺岁” 的温馨氛围。非遗村落开设 “冬日手作坊”,游客可学习剪纸窗花、制作生肖香囊、捏制面塑等贺岁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年味。北方乡村依托冰雪资源,开发冰雕观赏、雪地摩托、滑冰场等项目,举办 “冰雪民俗节”,展示舞龙舞狮、皮影戏等传统表演;南方乡村则打造 “暖冬康养” 线路,利用温泉、竹林资源,推出温泉疗养、茶艺品鉴、中医养生讲座等业态,为游客提供避寒休闲的好去处。少数民族村寨还可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如苗族 “苗年”、侗族 “冬节”,让游客体验杀年猪、打糍粑、跳芦笙舞等民俗,感受不同民族的冬日风情。

二、品牌运营闭环:构建 “产品 - 传播 - 体验” 全链条支撑

好的 IP 需要完善的运营体系支撑,才能从 “特色产品” 升级为 “知名品牌”。各地通过政策赋能、数字营销、在地深耕,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品牌运营闭环。

政策与基建为品牌 “筑基”。各地主动对接国家乡村振兴局、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扶持政策,争取专项资金,重点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升级:在核心景区实现 4G/5G 网络全覆盖,增设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与智慧导览标识;参照 A 级景区标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提供行李寄存、医疗救助、票务预订等 “一站式” 服务;优化乡村道路网络,开通 “市区 - 乡村” 旅游专线巴士,解决游客 “最后一公里” 出行难题。

数字营销为品牌 “破圈”。各地搭建多元化线上传播矩阵: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发起 #乡村四时好风光# #我的乡村四季之旅 #等话题挑战,邀请文旅达人、乡村主播拍摄 “四季乡村生活” 系列短视频,展示春季采茶、夏季捕鱼、秋季打谷、冬季做年俗的真实场景;开发 “乡村四季游” 智慧平台,整合线路推荐、实时预订、AR 导览、消费评价等功能,通过定位推送季节限定活动,如秋季临近时弹出 “XX 村采摘节预约通道”;联合地方卫视、主流媒体打造乡村旅游专题节目,将特色线路纳入取景地,借助媒体影响力扩大品牌声量。

在地体验为品牌 “留客”。各地坚持 “主客共享” 理念,推动旅游体验从 “观光型” 向 “沉浸式” 转变:在村落核心区域建设 “村民客厅”,引入手工作坊、乡村茶馆、农耕博物馆等业态,游客可与村民共饮清茶、切磋技艺,形成 “体验即传播” 的口碑效应;推出 “四季乡宴” 餐饮品牌,春季以野菜、春笋为特色,夏季主打河鲜、菌菇,秋季呈现五谷杂粮、腊味,冬季推出火锅、炖菜,联动本地农家乐形成标准化餐饮体系,让游客品尝地道乡村味道;与中小学、高校合作开发 “农耕研学”“非遗研学” 课程,如春季 “植物拓印”、冬季 “传统年画制作”,将线路纳入社会实践基地名录,吸引研学团队入驻。

三、可持续发展:平衡生态、文化与民生的三重价值

乡村旅游品牌的长久生命力,在于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各地通过三大机制,为 “乡村四时好风光” 品牌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生态优先筑牢品牌根基。各地在旅游开发中严守生态红线,在核心景区、自然保护区周边划定生态缓冲区,实行 “预约制” 管控瞬时客流量,避免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广 “无痕旅游” 理念,设置智能分类垃圾桶,开发可降解旅游纪念品,引导游客文明出游;在露营基地、民宿集群推广太阳能供电、雨水收集系统,鼓励游客参与 “认养果树”“清理河道”“植树造林” 等公益活动,让生态保护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利益联结激活乡村活力。各地创新 “合作社 + 农户”“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等运营模式,让村民成为品牌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村落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民宿、餐饮等业态,村民以房屋、土地、技艺入股享受分红;手工艺村落组建非遗工坊联盟,整合匠人资源,统一开展技艺培训、拓展销售渠道,确保大部分收益反哺匠人;此外,联合文旅部门开展 “乡村旅游管家”“非遗传承人” 培训,培养本地讲解员、手作老师、服务人员,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真正实现 “旅游富民”。

区域协同放大品牌效应。各地打破行政壁垒,联合周边乡村、景区共建 “乡村旅游联盟”,推出跨区域四季线路:如 “平原农耕区 + 山地度假区” 组合,春季 “赏花采茶 + 山地踏青”,秋季 “丰收体验 + 登山赏秋”;“非遗富集地 + 红色旅游区” 组合,冬季 “年俗体验 + 红色研学”;通过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营销联动,形成 “1+1>2” 的聚合效应。同时,推动 “乡村旅游 +” 跨界融合,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结合,开发 “农业观光 + 农事体验”“非遗手作 + 文化研学”“森林徒步 + 康养度假” 等复合产品,丰富品牌内涵。

四、精准施策:为品牌落地提供全周期保障

为确保 “乡村四时好风光” 品牌稳步推进,各地建立 “顶层设计 - 试点先行 - 动态监测” 的全周期实施保障体系。成立由地方政府牵头,文旅、农业、财政、交通等多部门组成的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资源整合、政策落地与营销推广,制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与责任分工;采取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的策略,优先选择资源禀赋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打造示范线路,通过收集游客反馈优化产品细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营模式;建立 “游客满意度 - 经济效益 - 生态影响” 三维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调研评估,每季度召开品牌建设推进会,动态调整线路设计与营销策略,确保品牌持续迭代升级。

从春日的田园非遗到冬日的民俗盛宴,从夏日的亲水狂欢到秋日的丰收艺术,“乡村四时好风光” 不仅是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各地将继续深化四季 IP 内涵,完善品牌运营体系,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让乡村的 “四时风光” 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发展的 “四季财富”。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