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8-15 11:25:06
清晨七点,河南许昌建安区的工厂化水产基地里,技术员王浩正调试循环水系统的阀门,“盐度 18‰、水温 23℃,今天适合给花蛤投新培育的小球藻”。养殖池内,指甲盖大小的花蛤吸附在池壁上,这些曾依赖沿海苗种的 “海味”,如今在豫东平原的淡水调配技术下,成了当地农户增收的 “香饽饽”。
盐度难题曾让内陆花蛤养殖屡屡碰壁。2022 年前,河南养殖户需从山东、福建运输苗种,长途运输导致损耗率超 25%,每吨苗种成本额外增加 1200 元。如今,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指导下,许昌基地建起本地化育苗车间,摸索出 “梯度降盐 + 恒温培育” 技术。
“亲贝先在盐度 25‰的暂养池适应 5 天,之后每天降 1‰,10 天后稳定在 18-20‰,刚好满足幼虫生长需求。” 研究员赵刚解释,这项技术让花蛤幼虫存活率从 55% 提升至 82%,育苗周期缩短 10 天。基地还引入 “三池两坝” 尾水处理系统,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生物降解后,85% 可循环利用,“以前 1 亩花蛤耗水 280 吨,现在仅需 60 吨,每年省电费 3 万多元”。
四川内江的稻田混养模式则另辟蹊径。养殖户将花蛤与水稻、小龙虾搭配,水稻根系吸附氮磷,小龙虾排泄物滋养藻类,花蛤滤食藻类净化水质,形成 “稻 - 虾 - 贝” 共生生态。“去年 15 亩稻田,光花蛤就收了 1.2 吨,加上水稻和小龙虾,亩均收益比单种水稻多赚 3000 元”,内江养殖户陈永明算了笔账,这种模式还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稻米能卖到每斤 4 元的高价。
“初期怕技术不成熟,更怕投了钱收不回成本。” 河南周口养殖户李建国的顾虑,是不少内陆从业者的缩影。转机来自河南省 “现代水产种业提升工程”—— 对工厂化育苗基地给予 30% 的建设补贴,最高补助 500 万元;养殖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贷款年利率低至 3.75%。
李建国的 20 亩基地享受到双重支持:200 万元建设补贴覆盖了车间和循环水系统的大半成本,50 万元低息贷款缓解了苗种采购压力。“原本要投 350 万,自己只掏了 100 万,心里踏实多了。” 如今,他的基地年产花蛤 200 吨,直供郑州万邦水产市场,“每天能发 6000 斤,旺季时订单排到两个月后”。
江西则通过 “技术结对” 破解服务难题。2024 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江西农业大学、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 15 个花蛤养殖基地签约,每月派技术员驻场指导。“之前花蛤得了弧菌病,只能眼睁睁看着死,现在技术员当天就到,用二氧化氯消毒加益生菌调理,3 天就控制住了,损失不到 3%”,赣州养殖户刘芳说。
在郑州万邦水产市场,本地花蛤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本地花蛤当天捕捞当天上市,吐沙干净,比外地运来的每斤贵 0.6 元还抢着要。” 批发商张莉说,她每天收购 15 吨本地花蛤,供给郑州的火锅店、生鲜超市,“冬天需求量更大,最多一天卖过 25 吨”。
四川乐山的食品企业则把花蛤 “变身为” 即食产品。剁椒味、藤椒味的真空包装花蛤,在拼多多 “农地云拼” 活动中单场销量突破 3 万单。“我们和 6 个养殖基地签了保价协议,不管市场价波动,都按 11 元 / 斤收购,养殖户不用担风险。” 企业负责人吴涛介绍,深加工让花蛤附加值翻倍,“鲜活花蛤每斤卖 4.5 元,做成即食产品能卖 14 元”。
冷链物流的升级让内陆花蛤走得更远。西安国际港务区开通 “海鲜冷链专列” 后,河南、四川的花蛤经分拣、冷藏,24 小时可送达兰州、银川等城市,“最远卖到了乌鲁木齐,那边客户反馈,比沿海的花蛤更新鲜,因为运输时间短了一半”,张莉说。
在江西吉安市吉水县醪桥镇,花蛤养殖成了村集体增收的 “新引擎”。村里整合 180 亩闲置坑塘,联合养殖户成立合作社,48 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我把 2 亩地入了股,每月在基地打工能挣 3800 元,年底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周春兰说。2024 年,合作社实现利润 95 万元,村集体分红 25 万元,农户户均增收 2.2 万元。
产业还带动了配套就业。许昌基地周边,涌现出专门的藻料生产厂、养殖设备维修队、冷链运输公司,“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去南方打工,现在回来 30 多个,有的学技术当技术员,有的开货车跑运输,家门口就能挣钱”,许昌建安区榆林乡党委书记张峰说。
如今,内陆花蛤养殖正朝着品牌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河南省正推动 “豫蛤” 区域公用品牌认证,要求养殖基地建立 “从育苗到餐桌” 的追溯系统,“消费者扫码能看到花蛤的养殖时间、水质检测报告,吃得更安心”,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处负责人说。
技术迭代也在加速。山东潍坊的企业为内陆基地研发了 “AI 养殖监控系统”,通过水下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监测花蛤的摄食、生长情况,“AI 能自动调整投饵量,还能预警水质异常,相当于给花蛤请了‘智能管家’”,潍坊企业技术员介绍,这套系统能让养殖效率提升 20%。
出口市场也迎来新机遇。重庆依托中欧班列,将四川、河南的冷冻花蛤销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冷冻蛤肉出口价每公斤 18 元,比内销高 50%,去年出口量突破 500 吨”,重庆外贸企业负责人说。
从河南平原到四川稻田,从江西乡村到陕西冷链枢纽,内陆花蛤养殖正打破地域限制,书写着 “淡水养海贝” 的产业奇迹。当这些小小的蛤蜊成为乡村振兴的 “致富贝”,内陆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
大食物观下养殖与生态协同发展:绿色路...
2019年养殖花蛤赚钱吗?这些实用技...
花蛤如何去沙处理?价格多少钱一斤?可...
吉林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启动...
河北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新标杆:威县与...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有哪些?如何取得...
从亚、欧、美洲的乡村产业发展经验看我...
养殖致富:花面狐养殖技术和管理办法
花蛤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按照这些方法养殖花蛤必能大丰收!
国土资源部最新释放6大信号投资乡村产...
乡村旅游新政策出台!2019年这群人...
2025竹林种植业如何适配“以竹代塑...
晴隆县:特色产业为笔,绘就脱贫致富新...
破局传统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乡村...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