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花生的优质品种有哪些?怎样科学选择种植合适的花生品种?

来源:土流网2025-08-08 11:20:15

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随着高油酸、特色专用等优质品种的推广,配套的种植技术已成为实现 "优质高产" 的关键。本文系统梳理当前主流优质花生品种特性,结合不同地域特点,详解从选地播种到收获贮藏的全流程管理技术,为种植户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一、优质花生品种的分类与特性

我国花生育种技术已实现从 "高产为主" 向 "优质专用" 的转变,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区域和市场需求的品种体系。按用途可分为三大类:

1.高油型品种含油量普遍超过 50%,如中花 34 含油量达 52%,湘花 522 在湖南洞口县示范种植中亩产 544.8 公斤,油用价值突出;

2.高油酸品种油酸含量超过 75%,货架期比普通品种延长 3-5 倍,冀花 19 号、豫花 155 号等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市场溢价达 20% 以上;

3.特色专用品种包括湘黑小果等食用型、冀花甜 1 号等鲜食型,以及冀花 113 白等蛋白粉专用型,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地域适应性是品种选择的首要考量。黄淮海产区作为我国最大花生种植区,适宜种植鲁花 14 号、冀花 19 号等抗旱高产品种;长江流域多雨地区应优先选择中花 21、远杂 9102 等抗青枯病品种;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粤油 7 号、桂花黑 1 号表现出较强的抗锈病能力。2025 年新审定的舜花 24 号、山花 9 号等品种,在抗病性和适应性上有新突破,山花 9 号在北方旱薄地种植亩产仍可达 450 公斤以上。

二、精细化种植技术

土壤准备是优质花生种植的基础工程。沙壤土或轻壤土因其通气性好、导热性强,能促进花生根系发育和荚果膨大,黏重土壤需通过掺沙改良,每亩掺入河沙 300-500 公斤可显著改善通透性。深耕 25-30 厘米结合分层施肥,耕作层施入腐熟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犁底层施入氮磷钾复合肥(15-15-15)30 公斤,形成 "上虚下实" 的土壤结构。轮作制度尤为关键,与玉米、甘薯等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可减少青枯病发病率达 60% 以上,水旱轮作效果更佳。

播种环节的精准控制决定出苗质量。播前精选种子,通过风选、粒选剔除秕粒、病粒,晒种 2 天可提高发芽率 10%-15%。种衣剂处理采用噻虫嗪 + 苯醚甲环唑配方,既能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又能预防根腐病,成苗率可提升至 95% 以上。播种时间严格遵循地温指标,5 厘米地温稳定在 15℃以上时开播,黄淮海地区春播在 4 月中下旬,夏播抢在 6 月 15 日前完成,确保有效积温达标。

种植密度需按品种特性调整:大果品种如鲁花 14 号每亩 8000-10000 穴,小果品种如湘黑小果每亩 12000-15000 穴,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 50 厘米、窄行 30 厘米),有利于通风透光和田间操作。播种深度控制在 3-5 厘米,沙质土可适当加深至 5 厘米,黏土地浅播 3 厘米,播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萌发。

三、花生种植全生育期的管理要点

苗期管理核心是培育壮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缺苗处采用催芽补种(种子浸种 24 小时后催芽至露白),确保苗齐苗匀。齐苗后进行浅中耕,深度 3-5 厘米,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 2-3℃,促进侧枝发育。苗期一般不追肥,但若基肥不足导致长势瘦弱,可每亩追施尿素 5 公斤,配合叶面喷施 0.1% 钼酸铵溶液,增强根瘤菌固氮能力。

花针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管理重点是促进果针入土。开花后 10-15 天进行培土迎针,用小锄将垄两侧土壤向中间壅土,形成高度 3-5 厘米的土埂,使果针入土率提高 20% 以上。此期需水量大,保持土壤含水量 60%-70%,采用喷灌或滴灌方式补水,避免大水漫灌导致烂针。高油酸品种在此期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 + 0.1% 硼肥混合液,可提高结实率 15% 左右。

结荚期管理目标是促进荚果膨大。当株高超过 35 厘米时,及时喷施 5% 烯效唑每亩 30 克控旺,防止徒长倒伏,促进养分向荚果转移。叶面追肥以磷钾肥为主,0.3% 磷酸二氢钾 + 1% 尿素溶液喷施 2 次,间隔 7-10 天,缺钙地块加喷 0.5% 氯化钙溶液,减少空秕果。

饱果期重点防早衰,保持土壤含水量 50%-60%,成熟前 15 天停止浇水。叶面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 + 0.1% 芸苔素内酯,可延长叶片功能期 7-10 天,显著提高荚果饱满度。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叶斑病发病初期用苯醚甲环唑防治,锈病用醚菌酯喷雾,确保后期功能叶片完好。

四、花生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收获贮藏

病虫害防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原则。青枯病通过轮作和选用抗病品种(远杂 9102 等)防控,发病初期用噻唑锌灌根控制蔓延;地下害虫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播前撒施辛硫磷颗粒剂,生长期用毒死蜱乳油灌根,降低虫果率。全程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花生品质安全。

适时收获是保证品质的最后环节。当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荚果网纹清晰、种仁饱满时,即可收获,春播大果品种约 120-130 天,夏播品种 100-110 天。收获后及时晾晒,含水量降至 8% 以下方可贮藏,高油酸品种避免暴晒,采用阴干或遮阳网晾晒,防止油酸氧化。贮藏环境需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 20℃以下,相对湿度 60% 以内,预防霉变和黄曲霉毒素污染。

五、花生种植的地域适配与技术创新

不同产区需根据气候特点调整管理措施。黄淮海地区春播采用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夏播抢时早播并适当增加密度;长江流域注重排水防涝,采用起垄种植(垄高 20 厘米)降低田间湿度;华南地区高温多雨,增加病害防治次数,缩短喷药间隔期。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方案,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优质花生种植技术不断创新。高油酸品种配套的 "控氮增钾" 施肥技术、特色品种的 "果菜套种" 模式、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等逐步推广,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未来应加强良种良法配套研究,推动花生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优质花生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品种选择、技术应用、管理措施的协同配合。种植户应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品种,严格执行精细化管理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优质品种的生产潜力,实现增产增收。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促进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我国花生产业转型升级。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