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的品种有哪些?
来源:土流网2025-07-24 11:25:45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不仅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还会产生呕吐毒素(DON)影响品质安全,因此培育和推广抗赤霉病品种是防控该病的核心措施。目前全球尚无完全免疫的小麦品种,多数为中抗或高抗(抗性水平优于感病品种),且集中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高发区)及黄淮部分区域。以下是国内外主要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及其产量优势的详细介绍:

一、国内主要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按区域分类)
1. 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高发核心区)
该区域包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等,品种以中抗为主,兼顾高产和适应性。
苏麦 3 号
- 抗性水平:高抗赤霉病(我国首个高抗赤霉病品种,国际公认的抗源亲本)。
- 适宜区域:江苏、安徽沿江地区。
- 产量表现:本身产量较低(一般亩产 300-350 公斤),但作为抗源亲本,衍生出大量抗病品种(如扬麦、宁麦系列),是我国抗赤霉病育种的 “功勋品种”。
扬麦系列(中抗为主,高产稳产)
- 扬麦 158:我国首个中抗赤霉病的高产品种,曾是长江中下游麦区主栽品种。一般亩产 450-500 公斤,在赤霉病中等发生年份比感病品种减产减少 15%-20%,适应性强(沙壤土、黏土均可种植)。
- 扬麦 20:中抗赤霉病,审定于 2010 年,综合抗性突出(同时抗白粉病、纹枯病)。适宜江苏、安徽南部等区域,一般亩产 500-550 公斤,在病害高发年份亩产仍能稳定在 450 公斤以上,比扬麦 158 增产 8%-10%。
- 扬麦 33:2020 年审定的新品种,中抗赤霉病,耐迟播(适合稻麦轮作)。一般亩产 550-600 公斤,在江苏扬州、安徽滁州等地示范中,最高亩产达 650 公斤,是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抗病与高产结合的代表性品种。
宁麦系列(稳产性突出)
- 宁麦 13:中抗赤霉病,适宜江苏、安徽沿江及浙江北部。一般亩产 480-530 公斤,其优势在于 “低灾稳增、高灾少减”,在 2012 年赤霉病大爆发时,比感病品种减产减少 25% 以上。
- 宁麦 26:中抗赤霉病,2016 年审定,抗倒伏能力强。一般亩产 520-580 公斤,在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等地,连续 3 年亩产稳定在 550 公斤左右,病害年份产量波动小于 5%(普通品种可达 15%)。
- 宁麦 30:2022 年最新审定,中抗赤霉病且毒素含量低(DON 含量比普通品种低 30%)。一般亩产 580-630 公斤,是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 “抗病 + 优质 + 高产” 的标杆品种。
皖麦系列(安徽主栽,适应性广)
- 皖麦 52:中抗赤霉病,适宜安徽中南部及河南南部。一般亩产 460-510 公斤,在淮河沿岸低洼易涝区表现突出,耐湿且抗病,比当地老品种增产 10%-15%。
2. 黄淮麦区(赤霉病偶发区,近年发病频率上升)
该区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品种需兼顾抗赤霉病与抗寒性、抗旱性。
- 济麦 44:中抗赤霉病,山东审定,适宜山东、河南北部。一般亩产 600-650 公斤,在黄淮冬麦区高产田块可达 700 公斤以上,是目前黄淮麦区抗病性与产量结合最好的品种之一,2023 年在山东德州示范田亩产达 726 公斤。
- 徐麦 31:中抗赤霉病,江苏徐州审定,适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山东南部。一般亩产 550-600 公斤,抗倒伏能力强,在 2021 年黄淮局部赤霉病发生时,亩产仍保持 580 公斤(比周边感病品种高 12%)。
二、国外抗赤霉病品种(以抗源为主,国内种植较少)
- Sumai 3(苏麦 3 号的美国引进种):高抗赤霉病,原产中国,后被美国引进研究,产量较低(亩产 300 公斤左右),主要作为国际抗赤霉病育种的核心亲本。
- 欧洲品种(如 Ritmo、Apache):中抗赤霉病,适宜温带海洋性气候,亩产 450-500 公斤,但因适应性问题,在我国仅用于科研,未大规模推广。
三、抗赤霉病品种的产量优势总结
- 病害年份 “减损即增产”:中抗品种在赤霉病中等发生年份,比感病品种减产减少 15%-30%(如宁麦 26 在病害年亩产多收 50-80 公斤);高抗品种(如苏麦 3 号衍生种)可减少减产 40% 以上。
- 正常年份高产潜力:近年培育的品种(扬麦 33、宁麦 30、济麦 44)已突破 “抗病必低产” 瓶颈,在无病年份亩产与普通高产品种持平甚至更高(如济麦 44 比黄淮主栽品种济麦 22 增产 5%-8%)。
- 品质溢价:抗赤霉病品种毒素含量低(DON<1.0 mg/kg),收购价比普通品种高 0.1-0.2 元 / 斤,间接提升收益。
小麦赤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病害,选育和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根本措施。尽管我国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机制复杂,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高抗赤霉病品种仍然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