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农业发展为什么这么难?主要问题在哪里?又应该如何解决?

农业发展为什么这么难?主要问题在哪里?又应该如何解决?

来源:互联网2015-07-02 15:55:06

  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什么这么难?它是世界难题。总结起来,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人多地少。整体来看,部分地区有很好的发展条件,更多地区非常困难。

  有人会问,人多地少的国家,不仅只有中国,例如欧洲部分国家、日本、韩国等,他们的经验有没有价值?有,但是能有多大价值,我个人认为价值不大。因为人多地少这个概念,不能仅仅看人均土地。中国的人多地少,首先是人口的绝对数量多,就凭这一点,全世界过去的经验在中国都没有绝对普适性,比如欧洲可以大力发展室内农业,我们则不然。其次,才是相对的人均耕地少,即地少,这一点,部分可以参考既往国际经验。

  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农业领域的四项重点改革:价格政策,农业补贴土地确权,户籍制度。这四项改革与国内外宏观背景是高度相关的,或者说这种宏观背景才是导致中国农业发展这么难的根本原因。

  1、农产品产量结构性供过于求,或者说有效需求不足

  全世界的农产品都供过于求,全世界的大宗产品都有未来滞销压力。当然这里讲的是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非洲也缺粮,但并不属于有效需求,运粮成本相较于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国的农产品尽管每年都有大量进口,但在结构上是供过于求的。粮食主产区有地理条件限制,超过一半的农地不适合机械化耕作,较高的生产成本无法保障大宗作物的市场,这一原因是导致国内农产品结构过剩的情况下,反而大量进口农产品的直接原因。比如我国的牧草大量进口,你说可不可以到西南山区或黄土高原种植牧草,比较困难,因为无法进行机械化耕作。山区种植水果好不好?根据目前我国的水果产量,即使粮食出了问题,全国人民吃水果也能满足半年以上食物需求。其实观察产量过剩也非常简单,你们现在低头看看自己的胖肚子与胖大腿就明白了。再怎么发展,无论怎么加工提高附加值,农产品最终都需要人消费,如果供需失衡,农业发展就会面临一个正反馈的恶性循环。当然如果不用人消费,比如生物燃油,真的能突破成为一种经济的可再生能源,那就是另一回事。

  2、有效需求不足引致成本压力,转型成本限制了转型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产品价格没有支撑点,大宗产品的临时收储已经成了财政仓库,难以合理流向市场。土地流转本身并不困难,但是对于超过一半的非平原地区,流转之后,仍然需要平整土地,其中涉及沟壑、道路、通信、电力等各种问题,成本并不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下,谁来为这个第一次大手术买单?财政重点支持几个试点县还可能,但是整个中国这么大的地区,只会是个天文数字,依靠市场,就必须得有市场动力。第一次机械化也具有成本,目前的农机补贴远不能满足达到国际竞争力的农机水平需求。在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发生了,结果经营者又不得不重新雇佣部分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工人,并没有显著降低人力成本。转方式、调结构,是需要第一次成本的,这个成本比较大,不能完全靠财政来负担,要靠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更多可行的路子,当然更多可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不存在唯一的路径,各地区都能摸索出自己独特的路子来,这将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3、规模化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难题

  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大的城镇化人群发展难题。土地流转之后,这些人的有效供给与需求从哪些方面进行解决,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全国超过40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超过14个,这是其它国家所从未面对过的问题,如果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在未来城市病甚至会超过农村病,成为政策关注的新主题。

  4、经济发展限制了农业向重“质”转变及附加值产业融合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提出了要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长模式,转而向重“质”转变,以及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增长是受到一个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的,换句话说,中国的钢铁产业乏力也会影响农业增长的极限,至少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可以简易如此理解。重“质”,搞有机绿色产品,打造品牌,开拓电商等等,都是针对局部地区提高竞争力的设计,而在全国农业发展的层面,是比较难起到普适作用的。无论怎么提高附加值,我想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人仍然不愿意花十元钱买一斤蔬菜。尽管有一些有机农庄及直送,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周边越做越好,但这些商业模式对中国整体农业的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帮助是微小的,更不用说储橙之类的了。在一个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环境下,一定有人要往河里倒水果,往沟里倒奶,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是进行了难题转移,并不能缓解农业整体的难题。

  5、受地理位置及特征限制,解决劣势地区是三农问题的难点

  可能靠近大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或许还好发展一点,但是稍微偏远一点,平原地区受到粮食主产区限制,山地地区受到耕地少也缺乏旅游资源限制,这些地方的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才是难题。比如江浙一带搞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相对容易,本身就是正常的,这些地区的二三产业本身就在国内属于发达地区,农民已经成为兼业主体十几年,流转与规模化都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发生的。为什么农民人均收入才几千元?有人说现在难道不是随便做个什么都可以每个月几千元,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个老板开出几千的工资,然后招聘负责人告诉他这样的待遇只能招到大学生,是招不到农民工的。原因就在于在我国更多的次发达区域,农民成为兼业主体的比例相比江浙等东部地区要小得多,在农村仍然滞留着大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平均了人均收入。解决这些地方的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才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更大难点。

  解决办法

  其一,不能一刀切,不能搞大面积推广,不能走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的老路,要用框架框住,然后让市场自己去摸索出多样化的路径。各地的农业发展特征与地理差异非常大,不能搞一刀切,不能随意搞大面积推广,不能走重视数量增长的老路。在结构性供需失衡的环境下,大部分特色产业都不再具有鲜明特色。其实农民、或者市场主体心里都有自己的账,政策上把大框架框住,让市场自己去发展就是最好的。比如框住主产区土地性质,框住流转中的权利与责任问题等等。让市场自己去摸索,探索出多样化的路径。对于有的地方,搞三产融合是好的,或者说某种融合模式是好的,而对于另外的地方,这种经验可能就不适合。

  其二,规模化一定是发展趋势,财政上要对农业生产转型融资进行引导与支持。任何转型都需要成本,完全靠市场主体去面对这个风险,是不可能的。财政一定要引导和支持市场资本投资农业转型,为这些投资提供保障或者示范先行保障。

  其三,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职业化转型。说到底,农业要发展,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个有效路径的根本就是减少农业人口比例。部分农民应当成为,现代牧业工人、林业工人、渔业工人。更大部分农民应当成为新型城乡居民。这需要许多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比如在西南或者北方许多山区,土地自然撂荒的现象比较普遍,或者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收入主体,只是兼业满足自给自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学习国际经验,进一步培育部分农民成为现代林业工人,既能解决部分农民增收问题,也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

  其四,“提高附加值”不是万能药,尤其是要防范整体跟风,引起产业恶性周期。在大部分情况下,提高附加值成为了提高农业发展的万能药,事实上,附加值的提高在落后的工艺下是以边际成本快速上升作为基础的,以及在一个市场需求具有天花板效应的产业中,附加值提高的发展方式不是万能妙药,尤其是以加工业为代表的附加值提高。比如近两天参观过的土豆加工厂,在土豆主粮化的号召下,开始制作掺杂了土豆全粉的馒头,确实好吃,比白面馒头还好吃,但是平均要八斤土豆才能出一斤全粉,也就代表着一个全粉馒头要比直接卖土豆高出几倍的价钱,这还没有算厂房及现代化流水线工业设备、人力等投入。如果全国就只有这一个厂,那么显然这个固定及可变成本平均下来就很划算,然而在这样的政策形势下,全国各地容易出现整体跟风现象,产业恶性周期难以防范。这就需要在宏观层级重视统计监测,加强市场引导工作。而这家厂还经营着一个油料玫瑰与油料牡丹项目,而一千克玫瑰油需要五六吨玫瑰花瓣,如果各地方都大力发展这种附加值产业,在整体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附加值提高就会失去附加值。

  商业机会在哪儿

  最后,商业机会在哪里?

  我认为有五个方面:以附加值提高为主满足高净值人群需求;为新型城乡转型、农民职业转型、及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等服好务;大城市周边的休闲旅游市场;农产品进口;以及部分投机项目(比如褚橙)。

  农业投资,需要的是真正那些要长期深入下去,准备扎根农村的人去做的事。中国的农业发展难题是世界难题,仅仅依靠商业模式或者情怀,或者仅从农业的角度看农业发展,都是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难题的。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