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河南许昌建安区的工厂化水产基地里,技术员王浩正调试循环水系统的阀门,“盐度 18‰、水温 23℃,今天适合给花蛤投新培育的小球藻”。养殖池内,指甲盖大小的花蛤吸附在池壁上,这些曾依赖沿海苗种的 “海味”,如今在豫东平原的淡水调配技术下,成了当地农户增收的 “香饽饽”。
盐度难题曾让内陆花蛤养殖屡屡碰壁。2022 年前,河南养殖户需从山东、福建运输苗种,长途运输导致损耗率超 25%,每吨苗种成本额外增加 1200 元。如今,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指导下,许昌基地建起本地化育苗车间,摸索出 “梯度降盐 + 恒温培育” 技术。
“亲贝先在盐度 25‰的暂养池适应 5 天,之后每天降 1‰,10 天后稳定在 18-20‰,刚好满足幼虫生长需求。” 研究员赵刚解释,这项技术让花蛤幼虫存活率从 55% 提升至 82%,育苗周期缩短 10 天。基地还引入 “三池两坝” 尾水处理系统,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生物降解后,85% 可循环利用,“以前 1 亩花蛤耗水 280 吨,现在仅需 60 吨,每年省电费 3 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