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阻挡。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而近年来“三农”金融需求增长迅猛,缺口需求超3万亿,“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市场的巨大服务空白是令互联网金融企业垂涎的巨大机会。一些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开疆拓土,将触角延伸到农村市场。越来越多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进军农村市场。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投向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类的贷款。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是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15年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有关部门及时出手,打击处置一批违法经营金额大、涉及面广、社会危害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案件,社会反映良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鼓励和保护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防范风险,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有序发展,制定本方案。
首部“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于2016年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于2016年8月18日召开的“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
该书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编写,以数十万农户数据为依据,对“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模式、路径等进行总结,实现了首次对互联网金融切入“三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定量分析,被视为中国首本“三农”互联网金融行业蓝皮书。
据蓝皮书课题组调研估算,2014年“三农”领域金融缺口达3.05万亿元,“三农”金融有效供给呈现严重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在发布会上也表示,具体来说,目前“三农”金融有三大缺口:第一是物理缺口,第二是业务缺口,第三是数量缺口。
社科院发布 “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资金缺口超3万亿
8月18日上午消息, 《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蓝皮书》)今日正式发布,该《蓝皮书》由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编写完成。书中指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达3.05万亿,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手段,将成为缓解中国“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短缺问题的主要出路。
具体测算其他行业的资金投入构成可知,在工业或服务业领域,信贷资金占全部资金投入的比重约为70%。如果“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中信贷资金能够达到65%,则2014年的贷款投入需求大约为8.45万亿元,而实际农户贷款余额约为5.4万亿元。因此,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
《蓝皮书》表明,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手段,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视,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同时,可以有效甄别具备潜在偿还能力的借款农民,将信用进行资本化,通过对缺乏信用记录的抵押品的农户进行授信和小额贷款支持,建立农户信用记录。
农村互联网金融"新"在哪里?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比较新,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板块。一、农业产品;二、农业银行;三、农业组织。
首先是组织方式创新,它是一种新的金融服务组织方式;其次是服务模式创新,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服务,同时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基于网络,又不只停留在网络上,会有地面服务的载体;再次是产品创新,比如阿里、京东的农村金融产品,是将农资需求、消费需求、产品销售连接起来,不直接给农民提供贷款资金,而是直接提供实物。通过产品销售、实物交付来完成交易,农民得到的是产品的增加值。这个金融产品是基于农业生产经营闭环而产生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从这三方面,即组织方式、服务模式与产品,都有创新。
11200亿农村金融市场
虎嗅的记者曾描绘过一个让人心动的梦想:互联网企业将创造一大批「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档次不逊于一线城市的白领。他们的生活品质之高、之优雅、之健康,令租蜗居、挤公交者难以望其颈背。广袤的田野充满希望,人才流失的局面将会逐步扭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果能从根本上改变9亿中国农民的命运,多少个诺贝尔奖都不足以褒奖。
农村土地市场+互联网金融成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5月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土地蓝皮书: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发展报告(2015-2016)》,蓝皮书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积极推行,我国“三农”领域融资贷款已有明显增长。但农业发展仍有巨大的资金需求有待满足,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还面临三大阻碍。
土地评价体系、农村保障体系、市场流动性成三大阻碍
首先是我国尚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分级评价体系,由于各地区土地差异大,评价标准不一,导致金融机构不愿直接介入。
其次是农村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农地抵押政策虽然已经出台,但很多农民心存疑虑,原因在于在现有的农村保障体系下,土地几乎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保障。
农村刮起互联网金融大风,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你很少能够见到有传统银行的支点或者ATM取款机的存在。有的地区农民存钱、取钱、汇款要跑数十里路到县城,很是麻烦,而农村贷款、理财则更加不方便,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金融在农村市场一直都没有发展起来。
不过随着互联网东风的刮起,农村金融焕发了的勃勃生机。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涌向这块宝地,借助互联网能够突破地域的制约,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支付以及各类理财服务,有了这些诚信的记录,对于农民借贷的风险把控也就更好把握了。农村金融未来的天下将属于互联网,农村金融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了。
一、以土流网为代表的土地信息服务综合平台:
土流网作为土地信息服务综合平台,集信息、工具、数据、金融全方位服务为一体的土地流转网站,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全国土地流转的范围和数字也越来越大。而土流网能帮助农民方便快捷地找地、卖地、测量,进行土地估价,随时随地掌握农业资讯。
2016年两会:三农互联网金融引关注
随着2016年两会的召开,互联网金融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之一;而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关注发展的重要领域,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国家在三农发展领域政策的不断开放,互联网金融助力三农发展逐渐发力,焦点碰撞热点的火花不断闪现。
翼龙贷正是这样一家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农村金融的代表企业。正如3月4日《人民政协报》刊文指出,翼龙贷9年来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三农,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获得性,向农户共累计输出资金已逾150亿元,惠及全国上下100万农村人口,助力减贫成绩突出。
透过数据看见根本,在翼龙贷辐射的全国上下,惠农故事每一天都在发生。
以种树为生的姚先生,经过多年的种树经营,种出了新思路,他种植的是“互叶白千层树”。虽然听起来陌生,但它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茶油树”。茶油树因其富含芳香挥发性和抑杀菌效果极强的茶树精油,而被广泛运用到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当中。
最全互联网金融扶持政策大汇总(地方、补贴、奖励)
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引来了地方政府的关注,全国各个地方纷纷出台政策,北京、上海、贵阳、深圳、广州、南京、武汉、青岛、成都、浙江等地均以出台或者拟出台相应的政策。
一、直辖市、地级市政策对比
对上海市、南京市、贵阳市、深圳市四个直辖市、地级市分别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持、对载(产业园、孵化器、孵化园)支持二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互联网企业的支持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推动互联网与金融快速融合,促进了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从金融业健康发展全局出发,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以下统称从业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既需要市场驱动,鼓励创新,也需要政策助力,促进发展。
(一)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消费金融等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展电商供应链业务。鼓励从业机构积极开展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从业机构核心竞争力。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实现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深刻影响了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并且早已经深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也逐步走上了一条“电商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农村互联网金融中逐步崛起,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正在快速形成。
互联网金融火爆,但其并非一线城市的专利,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聚焦“三农”问题的时候,把目光对准了更为具体的农村金融改革,而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符合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政策方向,成为上好的题材。
国内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在农村不断收缩,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的主力军。按照现有农村信用社网点数量计算,我国每个乡镇仅有1.02个服务营业网点,每16个行政村只有1个服务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相对匮乏。
传统农村金融遭遇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