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区划作为连接自然资源禀赋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既是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认知,也是指导农业布局的实践工具。从刀耕火种时代的经验传承到数字化时代的智能决策,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人类对农业资源利用的深化与革新,而区划方法的迭代则始终服务于不同时代的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资源区划的核心命题,在于回答 “如何依据资源禀赋划定农业生产的空间边界”。这一过程需平衡自然规律、经济效率与社会需求,形成多层次的区划体系。
自然要素构成区划的基底。气候条件中的≥10℃积温、年降水量等指标,决定了作物的适种范围 —— 我国秦岭 - 淮河线作为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天然划分出水稻与小麦的主产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 值则限定了耕地的生产力等级,如东北黑土区因有机质含量达 3%-10%,成为优质商品粮基地。地形地貌进一步细化这种分异,平原地区适合规模化种植,山地则发展立体农业,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便是依据海拔高差形成的稻作系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更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划的关键,宁夏引黄灌区因黄河水的滋养,在荒漠边缘开辟出 “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