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土地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安徽全省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那么安徽土地征收补偿、土地承包政策是怎样的?如果有土地需要流转,应该在哪里流转呢?
安徽土地延保政策最新
从去年开始,安徽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2024年和2025年,安徽省约有1100万农户二轮承包到期,占全省农户的91%,占同期全国的1/3,到期高峰比全国早两年。正是这样的背景致使安徽省制定二轮延包指导政策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探索中创新。下面带来安徽土地延保政策最新。
1、关于“小调整”的把握问题
“小调整”是指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个别农户之间,进行承包地小范围适当调整。“小调整”的前提是大稳定,仅限于少数存在承包地因自然灾害毁损等特殊情形且群众普遍要求调地的村组,要依法依规从严把握。
安徽土地延保出新招!聚焦难点,分类施策出实招
作为农业大市、人口大市,阜阳所辖8个县(市、区)、1743个村(居)、180.86万农户二轮承包2024年全部到期,占全省今年到期总户数的41.38%。截至9月26日,全市已完成合同网签178.25万户、完成率98.56%,超额率先完成省定阶段性目标任务。下面带来安徽土地延保出新招,聚焦难点,分类施策出实招。
去年底,我市某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这个村民组里有3户五保户全户消亡。村民代表讨论后议定,五保户整户消亡的,其土地承包权收归集体所有。根据该五保户生前生活扶助和赡养情况,由生前生活扶助人或赡养人耕种三年,满三年后由村组将该户土地收回另行处置。
自试点开展二轮延包工作以来,遇到的特例不少。除了五保户整户消亡现象,还有少数群众要地诉求、“小调整”、外嫁女承包权益保护、公务员等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延包等典型问题。
2022年安徽土地管理法最新规定:征地补偿新政策是怎样的?
11月23日,《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情况发布会上,官方对实施办法作了详细介绍,表示有关征地补偿标准将作出重大政策调整,那2022年安徽土地管理法最新规定是怎样的?征地补偿新政策是怎样的?
一、2022年安徽土地管理法最新规定是怎样的?
2022年安徽土地管理法最新规定一、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2015年安徽土地政策向皖西老区倾斜
《关于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日前出台《关于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六个方面重点做好20项工作,着力为包括六安、安庆两市全境及淮南市寿县、铜陵市枞阳县在内的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做好国土资源保障服务工作。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提供用地计划方面,《意见》指出,要结合皖西大别山地区发展实际,将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布局,逐项目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对区域内的扶贫攻坚重点县、区省级单列部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区域内市(县、区)给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重点支持,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调剂使用。
针对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和落实差别化用地政策,《意见》要求,重点推进寿县、桐城等8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800万亩以上;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倾斜; 2016年底,全面完成各设区市城市周边和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城镇和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使用未利用土地的,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把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对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后由政府收回的且规划用途符合要求的,可优先用于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可以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领薪分红 安徽土地流转助农增收
30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按手印,秘密决定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每家农户,这一被称为“大包干”的改革刺激了计划经济时代农民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这项改革随后被推向全中国,小岗村也因此获得“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美誉。
如今,又一项摸索粮食丰收、农民致富的改革—土地流转正在拥有7成以上农业人口的中国传统农业大省安徽展开。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放眼望去,成片的稻田在农机的耕作下,蔚为壮观。聊起土地流转,村书记郑克兵建议去村里走走,听听群众怎么说。
大张村主要依赖农业种植,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了,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该村郑冲组村民郑克传说:“我看土地流转是个好事,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租金收入550元人民币,要是自己种,算上种子、农药、化肥、人力,还不如让人家农业企业来承包呢!这多省心啊,还耽误不了我打工。”
年近六旬的张塔组村民张守育掰着手指,算起了帐:“我和老伴都老了,孩子们都外出打工,眼看我家的地就要抛荒,多亏村干部们从外地引进农业公司,将我们村里的土地流转给他们,现在我还可以在公司干干活,一天就可以挣到70元,一个月我有将近2000多元的收入,另外我把土地租给公司,每年又可以净得3000多元钱。”
随后,记者来到了撮镇镇建华社区委,这里则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农户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使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不仅可以“托底”,而且上不封顶。仅农业合作社土地入股农户达1243户,入股土地5736亩,2013年兑现按股分红520万元,二次分红130万元,每亩年流转收益达1133元。
据了解,随着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衍生出农村成片土地抛荒、闲置,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这又推动土地新一轮合理流动。农民在土地流转改革中没有失去土地支配权,而闲置土地流转给大户、企业经营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记者从安徽省农委了解到,该省流转土地范围包括农用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目前,该省耕地流转面积超过2000万亩。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该省今年夏粮实现连续11年增产,秋粮产量有望超去年。
安徽肥东农业部门官员告诉记者,该县土地流转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通过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催生了一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涌现出石塘、包公万亩露地蔬菜基地,撮镇万亩水生蔬菜基地等;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国家级蔬菜标准示范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6个。
日前,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合肥市农委联合推出的安徽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投入运行,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8类产权都可入场交易。这将进一步推进安徽农村的产权交易和农民产权的增值。
安徽土地流转“第一市” 界首农村新面貌
转包、租赁、反租倒包、互换、土地托管…… 通过探索,目前,界首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超过40万亩,成为我省土地流转“第一市”。
土地流转的背后,带来的是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经营,也给界首的农业、农村带来新变化。
王集镇上丰收忙
安徽土地流转困境 保障不足部分农民不愿流转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一直关注安徽农村土地改革的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土地问题专家常伟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扩大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用途和管制,它可以依法流转,可以开展非农业建设,这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旦安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用作非农业建设、可以流转,土地租售交易还将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农贸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
实际上,在《意见》发布之前,安徽宣城、蚌埠、安庆和宿州等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土地流转工作。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土地流转有效改变了低产农田和土地抛荒问题,但一些失地农民也有忧虑。
安徽土地流转现实困境:后续保障不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安徽省发布的《意见》指出,将先行在涡阳县、颍泉区、埇桥区等20个县(区)开展土地改革试点。
一直关注安徽农村土地改革的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土地问题专家常伟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扩大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用途和管制,它可以依法流转,可以开展非农业建设,这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旦安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用作非农业建设、可以流转,土地租售交易还将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农贸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安徽土地流转现实困境:后续保障不足农民宁肯撂荒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安徽省发布的《意见》指出,将先行在涡阳县、颍泉区、埇桥区等20个县(区)开展土地改革试点。
一直关注安徽农村土地改革的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土地问题专家常伟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扩大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用途和管制,它可以依法流转,可以开展非农业建设,这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旦安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用作非农业建设、可以流转,土地租售交易还将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旅游、农贸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安徽土地流转加速
来源: 国际商报网-国际商报
本报讯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最新进行的统计调查显示,农业大省安徽的土地流转正在加速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与散户粮食种植效益差距的加大,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化,各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不断趋增。
据安徽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今年三季度皖籍农民工外出从业每月收入26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就业形势乐观。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务工收入的提高,散户粮食种植效益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少传统农区出现了粮田撂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弱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