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公示!有你家乡吗?(附名单)
2019年11月1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全国有84个市县达到考核要求,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湖南省的长沙市望城区、永州市零陵区,常德市桃源县、石门县入选。
关于命名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公告
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国各地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经审核,北京市密云区等84个市县达到考核要求,我部决定授予其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现予公告(名单附后)。
环境部部长:从四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1日(星期一)15时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社记者问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那生态环境部将如何抓好落实?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刘厦 摄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有哪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年多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那么具体有哪些成就呢?
污染治理力度空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速
一场新雨过后,初夏的北京格外清新、绿意融融。市民高祥感叹:“过去下雨得躲着,不然身上都是泥点子。现在这雨干净了许多。”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等话题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他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并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特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实施“多规合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低碳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和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推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把我省建设成为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一、强化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编制完成《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加快中部山区退化生态的修复,实施退耕还林和退“果”还林工程,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强化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等重要河流水系水资源保障、防洪调蓄等功能。实施昌化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综合整治工程的调查研究评估。继续实施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组织开展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评估。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加快推进省级地质公园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全文)
1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全文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重庆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公报
2016年11月10日,市林业局首次发布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底,全市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价值已达3068亿元,呈现出林业生态明显改善,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次《公报》是依据详尽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后出炉的,包括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文化行动和主要抓法等章节,内容丰富,事例繁多,数据详实,全面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的内容和阶段成效呈现出的三大特点。
在森林生态系统方面,到2015年,重庆市林地面积达到6551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加433万亩;森林面积5562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加98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9700万立方米,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7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比“十一五”期末增加8个百分点。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价值为2587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8%。
德国生态账户制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欧洲许多国家都规定对大型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损失进行补偿。然而,大多数国家的补偿机制重点放在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补偿,而忽视了未受保护的土地损失。德国的生态补偿实践不仅历史悠久、可操作性强,且考虑了对土地的生态补偿,其生态账户政策尤为引人瞩目。在德国,设立了生态账户管理局负责协调补偿事务。
德国的生态账户
背景:2002年,德国国家自然保护法案实施,该法案要求(因某种原因)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必须得到补偿。这一补偿要求不仅仅针对土壤的损失,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损失,由负责规划的部门具体规定是否需要补偿,其中,需要履行补偿义务的典型项目是大型基础设施开发(比如街道和机场建设)或者城市新增的经济发展项目。在初级阶段,补偿是由造成影响的当事人自行实施的。多数情况下,这种实施方式对双方来说都不太满意。规划部门常常遇到补偿质量低下的问题,而开发商则面临法律程序的繁复困境。此外,补偿的规则并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为应对上述不令人满意的情境,数个联邦州引入了生态账户制度(Eco-accountSystem)。这一制度能使土地开发中的生态补偿过程变得更加公平和透明,并使开发商感到补偿程序简明清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土地整治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基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实践证明,土地整治已经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照党的十八大会议要求,土地整治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需要通过土地整治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格局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之前缺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总体考虑,经济社会总量与国土自然基础之间失衡态势日趋严重,不仅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普遍恶化,而且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继实施,全国人口、产业空间集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也在加速重构。为了加快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急需重塑美丽国土。就土地整治工作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明确不同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定位、方向和措施,切实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另一方面,要通过管控土地整治,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切实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
江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日前,江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治水管水理念根本转变,水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体系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建设良性机制体制基本建立。到2030年,水安全保障有力、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生态环境优良、水管理体制科学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全面形成。
日前,江西省水利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水利系统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举生态文明大旗,深入持久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水和谐发展新局面。
《意见》指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治水新思路、实现治水管水新跨越的内在要求,是保障江西水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意见》明确,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改革的各环节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优化水资源配置,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