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留在土地上,收入不减反增

留在土地上,收入不减反增

来源:互联网2011-11-08 14:58:20

 来源:姑苏晚报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苏南农业在朝着高效、现代化、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一批“现代化”了的“当代职业农民”。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起第二、第三产业,留在土地留在水田里的人们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们的作用却越来越大,他们可以耕作更多的农田或养殖面积,并能借此获得更多的收入。
    当代的农民虽然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并不了解他们,他们究竟是怎样工作怎样生活,他们的收入如何?他们有着怎样的希望?本报记者分赴太仓市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相城区望亭镇虞河蔬菜基地、相城区的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分别采访三位种粮大户、种菜大户、养蟹大户,走进他们的农场菜地与水田,倾听他们的心声。
    粮农徐雪其 农场经理人的快节奏生活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的“农场经理人”徐雪其在刚刚过去的双休天也无法休息,马上就要秋收了,这两天他要忙着给农田沟渠放水。自从当了东林农场的负责人,这位48岁、当了20多年的原农机站站长近两年来特别忙,一个人管着五六百亩的农田,下面管着一批人,和村里其他在工厂里打工的村民们相比,人家节假日照常休息,而他只有春节能保障休息了。
    “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高的收入。”在苏南农业朝着高效、现代化、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中,太仓市城厢镇的东林合作农场成为一个典型,合并了东林、姚湾等四个村的东林社区走上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的道路。原来的六七百户失地农民都搬进了现代化小区,他们有的变成了工厂工人,有的进入了东林村委会组建了“劳务公司”从事起服务行业,只有像徐雪其这样少量的人留在了土地上,但是他们所从事的已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了。
    东林农场1000亩的农田,在管理上平均分割成两块,一半是徐雪其管的,一半是陈伟方管的,两人都是年近50的中年汉子,每个人手下有10名“职业农民”干活。村里实行“大承包小包干”,激发两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水利投入、机械设备、科研、劳务补充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解除了两位管理者的后顾之忧。地里种的都是富硒米,是与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合作的,出产的大米市场价达10元/斤至20元/斤,而普通不含硒的大米售价只有2元/斤。徐雪其和陈伟方两人一年的各自收入可以达到六七万,不仅是原来的两三倍,更是比那些在厂里当工人的村民要高,当然更辛苦些。他们手下的农民也都是原来村里的,干一年,这些“职工”的今年收入预计也能达到两万五左右。
    上周日,记者驱车在东林农场的田野里绕了又绕,来到了农场的办公地点,几幢三层小楼都是将农民的住宅改造成的,农场农民早上上班晚上下班,中午就在“单位”吃饭。这个地方也是农场农机站的所在地,里面停满了国外进口的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有收割机、插秧机、田埂机、撒肥机、激光平整机,一台进口收割机价格达三四十万,堪比中高档的小汽车。村书记苏齐芳在这方面最舍得大笔投入,要买就买最好的,因为确“好使”。现在一个农机站的面积都不够用了,正在准备扩建。徐雪其说,今年全市因自然灾害小麦的损失都比较大,但是他们这个农场因为机械化程度高,收割及时,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农机上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徐雪其告诉记者,他当了20多年的农机站长,以前一年就只有两个月忙,其他时间都无所事事,只能跑到外地去打打工,一年收入一两万,这种状况从去年开始变了,现在每天都忙不过来,整天盘算着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现在第一要务就是忙好秋收,第二件事就想着秋收后,将农场的一些边边角角的地平整化、标准化,因为标准化了才能机械化耕作,这样整个农场农田的规模会增加三四百亩,地多了,人员不增加,他们的收入又会增加了。
    和徐雪其的感受相似,苏齐芳作为在村里当了20年的村书记,也感叹“自从办了合作农场后就有忙不完的事情”,在他的计划里,这个农场可不仅仅是现在这个样子。他谋划着富硒米的生产技术能够更加完善,实现大米中的硒含量能够稳定控制;建立一个育秧工厂,使农业生产比现在更加高效; 实现生态化种植,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在下水系统中种植水生植物,保护好农村的水环境; 在田野中安装太阳能御虫灯,减少虫害,同时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在农场里设一个万头养猪厂,实现“一亩地一头猪”,使用猪的粪便作肥料,大量减少化肥的使用;做强农业产业链,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方式与机会。
    去年,东林农场有70万元的纯利润,村里就给3100多名村民每人发了200元的“粮卡”,村民可以凭卡去村里的物资中心换粮,大家虽然绝大多数都不种地了,却不缺粮。苏齐芳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在城里的社区开出“碾米服务”,现场用日本进口的“碾米机”将保鲜存储稻米“壳米分离”,让城里人在家门口就吃到新鲜出壳的大米。“这是在日本考察时看到的,现想在太仓试点,成熟了就到苏州去。”苏齐芳满怀信心地笑着说。
    菜农吴炳琪“智能农业”带来幸福滋味
    每天清晨5点左右,当城市还是一片寂静的时候,相城区望亭镇虞河蔬菜基地的承包大户吴炳琪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他一边指挥工人将各种有机蔬菜装上卡车,运往苏州市区各家蔬菜门店;一边到各个大棚菜地查看温度和湿度,以便及时对大棚的“体温”进行调节。11月6日,当记者来到虞河蔬菜基地时,不仅强烈感受到这种忙碌的气氛,还触摸到了“智能农业”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幸福滋味。
    500亩地,40名菜农,这个看上去“不对等”的数字,在虞河蔬菜基地就和谐地存在着。“蔬菜基地用上了智能物联网技术,我们农民也能科学种田、集约化种田了。”望亭镇新埂村村书记吴钰明告诉记者,虞河蔬菜基地一共有1700亩地,像青菜、黄瓜、桐篙、西蓝花等蔬菜应有尽有。而承包大户吴炳琪的500亩蔬菜地,栽种的全是不用农药和化肥的有机蔬菜。
    跟着种田大户吴炳琪一路走一路欣赏。记者发现每隔几个蔬菜大棚,就有一个“太阳能杀虫灯”。吴炳琪介绍,由于有机蔬菜不能喷洒农药,所以基地在大棚上除了布置了防虫网,还在大棚外侧安装了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另外,每块菜地里还摆放了带有粘性的“黄板”,用以诱杀害虫,完全避免了农药的使用。
    在刚刚收获结束的黄瓜棚里,4位阿姨正在铲除地上的杂草。吴炳琪说,对于蔬菜大棚内长的杂草,基地均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不使用除草剂。虽说用“百草枯”等除草剂,一个大棚两天过后杂草会全部枯掉。但现在人工拔除、生态种植,却让有机蔬菜的价格比普通蔬菜上涨了1倍以上。这对于基地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赢的。
    记者看到,基地不少蔬菜大棚内不仅配备了温度计和湿度计,菜地的上方还有喷灌设施,地面还有滴灌水管,角落里还装有摄像头。吴炳琪告诉记者,基地有20多个大棚正在试用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无线传感装置,能够实现蔬菜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远程传输,然后由专家对蔬菜质量进行把关。“大棚种植活动能够全程控制,节约了人力,也保护了环境。”吴炳琪表示,喷滴灌系统将水分直接送到植株根区,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肥水利用率,实现了科学种田。
    最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吴炳琪的500亩蔬菜地不仅是设施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还建成了有机蔬菜农业圈。 
    在蔬菜基地,每块地之间均有一条沟渠,沟渠内种植了茭白、水芹等水生蔬菜。吴炳琪介绍,这就是“有机蔬菜农业圈”。原来,这个有机蔬菜农业圈属于“循环农业”,是一种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利用模式,可有效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当遇到下雨天,菜地里的氮磷元素经过雨水的冲刷后,容易流失,而在菜地的周边设置沟渠,并种上水生蔬菜,那些氮磷元素就被种植在生态沟渠内的水生蔬菜吸收。另外,蔬菜基地还将废弃蔬菜收集起来,进行堆沤、发酵处理,再作为有机肥料使用,达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蟹农林根兴 现代化养蟹经
    一亩养殖水面,一年能产出多少价值?在相城区的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0多个“现代化”蟹农管理着3000多亩水面,通过现代化的养殖手段,今年当地的大闸蟹获得了大丰收,亩均效益达到1万元,为辖区内5个行政村的农民带来了人均2000多元的年收入增长。
    今年59岁的林根兴在阳澄湖上养了十几年的螃蟹,谈到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化的养蟹方法,林老伯赞叹不已。“十多年前,我们一家四口人最多管六、七亩水面,而现在我一个人就看着四五十亩的螃蟹,你说厉不厉害?”林根兴说以前养蟹时,运气好一年有七八千元收入,运气不好一整年都可能白干,而眼下,除了村里的股份分红和固定工资外,林老伯蟹养得好还有绩效工资拿,完全是零风险,“今年光我和老伴两个人,年收入就有五六万元。”
    同样是养蟹,收入差别为什么这么大?林根兴表示,这都是科学养殖的功劳。“以前养螃蟹就知道喂它们吃小麦,别的啥都不懂,螃蟹病了、死了也没有办法,只能自认倒霉,每死一只蟹,损失都是自己的。”现在,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科研院所合作,不仅启动了标准化改造,对原有“散、乱、浅、小、破”等产出效益低的水面全面改造提升,重新配备了微孔增氧、尾水处理、水质在线监测、病害远程治疗等科技手段,同时也改进了投喂技术,利用微生物制剂、微孔增氧、“种草、放螺”等手段调控水质,营造出了良好的养殖环境。“就算螃蟹生了病,也有人教我怎么解决,按照他们教我的方法养,螃蟹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有了过硬的科学养殖技术做支撑,螃蟹的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据该产业园区的销售主管徐明介绍,传统养殖亩产大概在120斤左右,而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利用现代化养殖后,今年亩产超过了150斤。“今年我们还多方面拓宽销售渠道,在淘宝上开出了自己的网店,每天平均发货1000多份,年产值预计将超过4000万元。”
    大闸蟹卖的好,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富足。记者了解到,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所辖的5个行政村内共有五千多位农民,去年当地人均收入在15000元左右,今年预计保底人均可增加2000元。此外,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还十分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与美国、日本等国外水产专家合作,养殖美国鲥鱼、太阳鱼、金斑鱼、澳洲宝石鲈等名贵出口鱼类,增加单亩水面养殖的经济效益,多渠道为农民增收。
    (记者:张云霞 张登峰 王孜 庄涵清)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