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家庄市发改委2016-11-30 08:58:43
(二)推进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
促进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推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向中部地区聚集,不断提升主城区辐射带动的能级。依托107国道、胜利大街等交通干线,以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正定批发市场集散区、石家庄新火车站和南部物流园区为载体,打造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特色服务带。以中山路为主轴打造多个地标性的城市综合体,形成商务和总部资源高度集聚、具有较大辐射影响力的高端现代商贸引领带。以太行大街为主轴,依托正定新区、长安综合服务区和石家庄高新区,形成以生产服务业为引领、生活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业聚集增长带。强化高端服务业与京津的对接,吸纳信息服务、金融后台、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提升石家庄现代服务发展水平。
(三)优化现代农业布局
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中部区域为都市特色区,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交易市场,谋划建设一批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东部区域为优势农业区,积极承接京津农业外迁功能,扶持发展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产业集群、农产品深加工和优势种植养殖基地。西部区域为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多功能、综合性的大型生态农业园区,推广“葫芦峪”开发模式,集中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打造沿太行山生态产业和休闲旅游观光带,实现荒山治理、生态改善、产业培育、扶贫增收的有效结合。在沿京石、京广、京昆等高铁、高速、国省干道沿线谋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精品农业等特色产业带。
三、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一)加快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整合省会科技资源,突出需求导向,以破解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省会城市创新体系,引领与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营造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融合,加快建立完善与创新驱动相配套的城市发展体制机制,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充分利用省会科技资源丰富、科研院所多等创新优势,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石家庄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石家庄的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高新化、服务化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促进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局部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服务业创新,吸引和培育研发与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数字媒体、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提高现代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三)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加快园区的道路、供水、供电、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园区市政配套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和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使各类园区载体功能明显增强;统筹安排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产业园生活公寓及配套设施;发展公共通勤交通,解决园区企业员工出行难问题;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园区资本集聚和人才吸纳能力;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促进创新创业的各类政策,根据需求制定一批新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依法保障创新创业;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行为,保护发明者、发明企业的合法权益;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发挥和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软环境。
四、建立产业、就业与城市发展互动机制
(一)促进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与就业密集区有机结合
立足区域特色与产业发展趋势,准确定位各个城市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导各类产业园区向专业化发展,配套城市社区建设,协调推进社区、园区通勤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形成园区核心区兴办产业与提供就业岗位,园区周边服务业聚集,嵌入城市社区,形成产业、社区、就业的有机经济结合体。通过园区聚集产业,辐射周边服务业,创造就业,实现城镇化“产城融合”发展。把重要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城镇新区,推动城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探索农村产城融合新模式
以加快农民市民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与产业基础优势,探索农民市民化、产城融合的新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通过土地整体开发与优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村人口就业增加,农村人口向新型社区转移,形成产业发展、社区建设、转移人口就业协调推进新模式,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通过探索合村并镇、建设集中的新型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安排就业,实现农民市民化、产城互动发展。县城、重点镇根据资源与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原有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与重点镇聚集,扩大县城与重点镇规模,带动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
(三)促进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发展极协调推进
以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协同推进为导向,强化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协调,将产业优势发展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增长极与城镇发展极的协同性、互动性发展。重点对滹沱河北岸的正定古城、正定新区和空港综合保税区,藁城、鹿泉和栾城,规划建设的次中心城市,发展快的产业园区等产业增长点、城市增长极进行规划引导,促进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发展极协调推进。
第七章培育城市魅力特色
遵循人本、创新、注重内涵、合理规划的基本原则,顺应现代城镇发展新理念新趋势,紧密依托生态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人文城市建设三大系统工程,不断提升城市魅力。
一、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一)发扬城市传统魅力
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城市特色的文化建筑。在旧城改造中坚持以“保护优先”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古代建筑,注重单体建筑美观舒适、富有特色,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浑然一色。
实施辖区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程。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和古树名木进行普查鉴定、建立名录、登记挂牌、分级保护。开展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聚落地名申报保护工作。
加强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生态保护,支持项目建立研究机构、传习机构、传播展示机构;给予项目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一定补助;支持项目研究、宣传、出版活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二)加强城市文化魅力的凝炼与传承
根据石家庄市的独特历史、山水风貌和产业特点,重点凝炼各个方面出石家庄市的文化品牌,并着力塑造,积极培育塑造新时期城市精神。大力推介市域内县域特色文化,重点塑造千年古郡正定和红色革命圣地西柏坡,加快提升平山·灵寿“古中山文化”、新乐“人文始祖文化”、赵县的“名桥、古寺、梨园风光”等特色县域文化影响力。加强城市文化传承。通过学校教育、读书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城市营销等途径传承并宣传石家庄的特色文化。
(三)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
拓展“善行河北·首善省会”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开展道德模范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选树和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注重未成年人教育。围绕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示范窗口等创优活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推进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和公益广告宣传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网络信用体系,利用网络平台塑造正风正气,弘扬网上正能量。大力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四)着力提升城市品牌魅力
依托10大风貌特色工程,在行政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中心等建设中紧密结合自身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谋划精品工程,在石家庄城市形象塑造、省会城市名片打造上实现大突破。
二、塑造文化旅游名片
深入挖掘千年古郡、百年城市、五十年省会、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的发展理念,打造区域历史文化新名片。
(一)提升正定古城的品牌影响力
按照“开发和保护并重”的要求,秉承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力度,通过保护、整治、复建、改造等措施,恢复正定古城“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展现自隋朝以来九朝不断代的古城文化,打响“京外名刹之首、佛教临济祖庭、三国子龙故里、世界冠军摇篮、元曲创生中心、红楼文化经典”六大文化品牌,保持历史文化持续发展活力。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入挖掘石家庄历史文化精髓,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寺等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搞好丝弦、井陉拉花、藁城宫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力扶持地方戏曲院团发展。实施原创精品战略,以“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大奖为主要抓手,支持创作和生产展现石家庄传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第八章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立足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管理,创新城市治理方式,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精细化管理、建筑质量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加快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精细化城市管理、创新型城市管理”的目标。
一、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以城市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转为目标,树立人性化、科学化、社会化的管理理念,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加快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事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明确执法权限,实现城市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综合执法。合理确定市、区、街道的城市管理职责,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市(区)县及街道、社区层层签订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消除城市管理上的职责不清、交叉管理和管理漏洞,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
(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智慧石家庄”建设。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全市域光纤网络,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到村。推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无线局域网(WiFi)全覆盖,城市建成区免费使用WiFi。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统筹建设集约化的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核心的城市运营中心、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的时空信息云平台、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全市统一的城市数据资源中心。积极发展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电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等重点行业和关键服务领域建设。提高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等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化应用水平。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果。通过信息资源的社会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
(三)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着力改善城市市容面貌,实现城市形象大改观、功能大完善、品质大提升。加强道路扬尘治理,强化渣土运输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全程密闭化运输试点经验,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提升对道路、建筑的广告、标牌等设施设计水平,确保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规范有序。加快实施城市夜景点亮增亮工程,逐步提升城市夜间景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四)强化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水平
加强道路设施整修维护,优先整修学校、医院和居民聚居区周边道路。加大桥梁管理力度,对槐安路高架桥、火车站进出通路进行改造,缓解快速路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排水设施维护标准,增加维护费用,提高科学维护水平;严格执行《石家庄市排水管理条例》,落实排水许可管理制度;加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改造力度,新建城区必须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网。
(五)加强城市安全管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提升城市秩序和安全维护能力,健全危机管理制度,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设施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和指挥体系,始终保持水电气热等生命线系统畅通,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严格建筑质量管理,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度。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全社会联防共治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格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适应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努力建设具有北方文化特色和高质量生活环境的现代省会城市。
(一)切实转变规划理念
把以人为本、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绿色智慧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按照人本、集约、文化、生态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定位和空间形态,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划定城市边界,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严格划定并落实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边界,杜绝“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划定城市边缘区,保留生态隔离空间,发挥其生态效应和休闲功能。
(二)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科学编制(修订)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探索建立“多规合一”的编制准则和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创建并落实“多规”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到2020年全面实施“多规合一”一体化发展。
(三)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公开公示制度和规划督察员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以及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批后告示等制度,政府对于规划的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进行公开发布,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对规划的监督。完善城乡规划,采取专项执法、联合执法、拉网式执法等有效方式,加大对政府部门、开发主体、居民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优化发展城市交通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快速公交系统(BRT),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提升公交服务品质,优化公交线路,引导市民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力促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现500米内乘车、5分钟换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力争达到60%以上。全力推广公共交通“一卡通”大力发展绿色公交,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统筹规划二环内重点商圈周边公共停车场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新建大型商业设施要配建货物装卸作业区和停车场,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要配建地下停车场。树立行人优先的交通理念,推进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道路慢行系统建设。按照《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到2020年建成1、2、3号线一期工程,实现运营总里程59.6公里,形成市区东西南北贯通的轨道交通骨干线网。
(二)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严格城市蓝线、绿线管控,加快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建设海绵建筑小区。所有新区新城、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和新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等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老城区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开展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到2020年底,建成区20%以上面积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三)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科学编制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建设规模、管线种类、断面形式及建设时序,统筹安排各类管线在综合管廊的位置,不断提高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水平。新区新城、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的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城市改造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市中心要建成20公里以上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
(四)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
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存量垃圾治理,加大环卫设备投入力度,到2020年新建垃圾转运站40座,市区全天候清扫保洁面积达到75%以上,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率达到75%以上。持续挖掘现有垃圾处理能力,谋划建设新型垃圾处理厂。完善现有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和升级改造,提高污泥处置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在石家庄市区建设900个以上再生资源回收站;新建住宅社区全部预留回收站(点)所需场地;在三环周边,建成10家高标准的再生资源集散分拣中心,逐步取消摊群式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成一个再生资源科技工业示范基地,提高再生资源深加工能力。
(五)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贯彻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强化生态空间保护。持续推进绿色石家庄工程,实施滹沱河生态绿廊工程和滹沱河(市区段)河湖生态景观工程,将滹沱河两岸建成绿色生态景观长廊。推进太行山绿化建设工程,植树造林150万亩,3年实现太行山区绿化全覆盖。强力推进城区增绿添彩,全面抓好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公园广场、绿廊绿道建设。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森林公园、生态湿地恢复、农业生态园等。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万公顷,森林面积达900万亩。以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上游河流源头的保护,提升太行山水源涵养功能。综合防治大气污染,强力实施“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六大措施,推动主城区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和升级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确保2018年退出全国空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后十名。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广绿色建材,新建住宅全部执行75%节能标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余热利用,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积极推动天然气、太阳能、沼气、地热、生物质燃料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第九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贯彻交通先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强化对外交通联系,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和完善“双十字”普铁、高铁网,“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华北地区枢纽机场,构筑快捷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一、完善对外交通运输通道
加强我市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形成以客运专线、干线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与周边城市群相连接的大能力运输通道体系。进一步强化我市“东出西联”、“南北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功能。
高速公路。按照市域“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规划目标,加快南绕城、津石、石衡、西阜、平赞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市区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积极谋划衡昔、清新、石忻等高速公路项目,争取早日启动。
铁路。扎实推进石济客专建设,确保2017年建成通车;加快京石城际铁路建设,建设铁路东南环线,实施东货场、南货场外迁改造,完善石家庄枢纽功能,实现“客内货外”铁路枢纽格局,通过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络,形成石家庄与北京、天津、黄骅港密切联系的快速轨道交通通道;启动石家庄市郊铁路规划编制工作,建设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等园区铁路专用线,满足企业对外运输需求。
航空。充分发挥首都机场托管运营的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大型航空公司作为基地航空公司进驻,依托空铁联运、航空大众化试点机场等基础优势,不断加密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与国内、省内城市之间航线,完善国际区域航线网络,适时开通美、欧等洲际航线。大力实施与京津机场错位发展,客货并重,以货为主,合作新建机场第二跑道,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到2020年,正定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135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建设,扩建中航基地通用机场,谋划新建西柏坡等通用机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务。
二、构建市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按照“加密、完善、提升、衔接”的要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各级路网,到2020年,全市城市路网密度达到6.5公里/平方公里,98%的道路在D级以上服务水平。调整、升级国省干线公路网,提高中心城区与县城、县城与县城之间的通达水平。加快G338北绕城(原正港线、石闫线)、G234西绕城(原京赞线)、S337南绕城(原衡井线)、S240东绕城(原新赵线)及S337微水至宜安等项目的提升改造,形成省会新的绕城公路。加快推进正南线正定至灵寿县城段、元赞公路、正繁公路正定至行唐段建设,实现县县通一级公路。积极推进驼梁至西柏坡公路建设,改造提升平涉线,形成驼梁-西柏坡-苍岩山-嶂石岩纵向旅游公路,实现城际、市域和县乡公路的有序有效连通。
围绕推动组团同城化,启动太行大街北展、南二环东延,天山大街南延北展,加快主城区与组团之间轨道交通连接线建设,逐步实现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形成以快速路、轨道交通为主体,国省道为补充的交通走廊和骨干运输网络。进一步加大五大园区和四个新市镇路网密度,实现新市镇与主城区交通同质化。实现县县通国道,普通国省干线覆盖所有建制镇、2万人口以上的乡和重点旅游景区。
三、建设完善交通枢纽
建设功能各异、不同层次、特色突出的交通枢纽,继续强化和提升石家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打造中国北方地区重要交通物流节点城市和冀中南交通中心。
进一步完善由区域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客运枢纽和区县客运站组成的三级客运枢纽体系。继续推进铁路新客站、正定机场两个区域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启动铁路东站区域综合枢纽建设前期工作,规划研究以城际铁路站为主体的正定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西古城、裕翔城市客运枢纽建设;重点建设平山、高邑、行唐等距离都市区较远地区的区县客运站,有序推进其他区县客运站建设。
加快构建由区域综合物流枢纽、城市专业物流园区和区县物流中心组成的三级货运枢纽体系。重点打造内陆港、空港、平南、环城国际汽车物流园四个区域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正定商贸、城市配送、化工等三个城市专业物流园区,有序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两个城市专业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井陉、新乐等产业较发达的县域物流中心,有序推进其他区县物流中心建设。
第十章创新体制机制
通过对全市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住房保障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资源要素集约高效利用,释放改革红利,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一)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
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积极调控用地方式。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与经济强镇的建设用地供给;适度控制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用地,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从严保护基本农田。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不得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禁突破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园区。
(二)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严格用地标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土地使用标准、建筑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等控制性指标,鼓励开发利用园区地上地下空间,积极发展高标准立体化厂房,合理提高各类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度和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切实防止土地粗放利用。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对在结构调整和压减过剩产能中退出的企业用地,给予优惠政策。
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两项试点,用好将砖瓦窑等废弃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增减挂钩试点管理的政策,努力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
推进市区内旧城区、城中村等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改造,促进城镇土地向高效集约的方向发展;鼓励工业园区土地二次开发,对投资强度低、投入产出率低的工业项目用地进行二次开发。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城镇发展用地腾出空间。运用市场手段,控制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扩张。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和县城建设涉及的农村废弃建设用地纳入增减挂钩试点管理。
制定《石家庄市地下空间整体利用规划》,对地下公共空间系统、交通系统、市政系统和人防系统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机构,制定合理的地下空间建设审批规程和开发利用政策。到2020年,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总量达到180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涵盖地下交通、市政、防灾、商业四大系统,以轨道交通网为发展骨架、以重点片区为引导、以节点为补充的地下空间网络。
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加快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尽快开展“地票”交易制度试点。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在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通过各种方式与城镇居民合作建房,允许农民将依法取得的房屋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与城镇居民共同经营,共享收益。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分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财产基础上,探索对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模式。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明确集体经营性组织市场主体地位。
三、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一)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做好项目储备、包装,积极争取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城镇化发展等国家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现金流注入等多种方式,做大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城镇建设。利用政府和开发性银行信用,与商业银行合作融资,用好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推进社会资本设立城镇发展产业化基金和城镇化建设股权合作筹资。完善地方税体系,落实不动产税收政策,逐步减少城镇建设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
(二)创新城镇投融资方式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采取银行贷款、市政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产业基金、增资扩股、企业上市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民间资本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鼓励采用转让—运营—转让(TOT)和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PPP)等多种方式进行城镇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城镇建设与运营,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道路冠名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三)完善投融资平台管理
规范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管理机制,强化资本注入和资产整合,努力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加快引进更多的战略合作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国有股份一家独大的格局。建立平台公司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实现项目融资借用还一体,责权利统一。加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建设,大力引进高端的专业化人才,提高管理层的专业化程度。
(四)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推进国有市政公用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理顺市政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市政产品价格及服务收费标准。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市政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价格机制,大力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健全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创造公平竞争条件、维护正常经营秩序。
(五)完善投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决策机制,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建立和完善政府融资约束机制和授权制度,合理安排市域内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强化平台公司进行风险管控。建立由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现金流构成的风险评级体系。建立偿债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按期偿还,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
四、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和调控制度。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实现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落实国家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完善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实行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城镇物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模式由集中建设为主转向在普通商品房项目中配建为主。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大学生住房困难。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情况列入对县(市)、区年度考核体系,建立长效监督检查机制。住房保障方式由目前的实物配租为主逐步向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重转变;按照保障对象类型分档补贴,推行“租售并举”,促进保障房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加快建立全市完善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健全保障家庭档案信息,逐步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住房保障家庭诚信档案,强化保障房后期管理,做到保障房动态管理。
大力化解房地产库存。坚持分城施策、分类调控,打通供需通道,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挖掘消费潜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探索农民工在城市购房降低首付款比例、贷款利率的激励政策;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货币化安置,完善政府直接购买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模式;全面放开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推进住房公积金余额按月抵冲还贷业务,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各类组织和个人购买库存商品房进行租赁,鼓励发展住房租赁专业化企业,探索“薄利多租”的住房商业模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控。力争到2017年全市房地产库存消化周期回落到合理区间,到2020年居民住房实现由“有房住”向“住好房”的转变。
五、优化行政区划
根据全市新型城镇发展需要,合理调整石家庄市域行政区划。结合县城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实施推动综合实力强、县城人口规模大、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启动撤县设市工作。市辖区、县(市)政府驻地符合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镇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县(市)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乡撤乡设镇,依法撤消村民委员会,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结合中心村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历史责任感,把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市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全面推进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强化政策统筹
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推进措施,做好本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工作。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适应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修订和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范化、法制化。推进公共政策公示、公布和听证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三、增加财政投入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原则,健全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支持保障机制,新增财力优先向重点区域和重点镇倾斜投放。每年安排一定数额城镇化建设支持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立省会建设发展引导基金,积极与国家和省级相关股权基金对接,争取各方支持。
四、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在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下,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妥有序的原则,积极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等各项制度改革。对已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如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对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分类开展试点,并赋予试点县(市)和乡镇先行先试的权利。选择1-2个县(市)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试点,在城乡管理体制、“多规合一”、农业人口转移、土地利用、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继续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试点,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小区、优秀公共建筑、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街道等示范项目评选活动。
五、加强监测考核
顺应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态势,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切实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最新《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
统筹城乡重庆银行贷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淮安市最新推进“三统筹三促进”深化新...
发改委: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陕西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
2023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1年新...
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
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
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
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公租房、农村危...
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李克强谈城镇化:统筹城乡先推棚户区改...
2016年石家庄市《关于深入推进新型...
石家庄潜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省会...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