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沂市农业局2016-10-11 09:03:05
五、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工作
(一)振兴十大产业,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粮食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粮油产量。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旱作农业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切实整合农田灌排全覆盖工程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及农村集体资金,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和省、市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粮食价补分离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土地承包、农民减负等政策的贯彻落实,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措施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切实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突出粮食主产区和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导品种,促进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确保郯城、兰陵、莒南、沂南等粮食主产区粮田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全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同时,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增加优质粮比重。到2020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达到420公斤以上,总产420万吨以上,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
2、油料产业。加大对花生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品种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小麦—夏花生、大棚西瓜—夏花生、大蒜—夏花生、土豆—夏花生等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扩大夏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大力推广花生高产优质增效栽培、丘陵旱地花生优质高产栽培、花生黄曲霉素污染控制等技术,提高花生产量。大力培植和壮大良种繁育基地、加工原料基地,优质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花生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和销售要求,与农民签订花生种植合同,实行定向种植、定向收购和全程技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搞好花生产品深加工,开拓市场,扩大创汇能力。提升全市油料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到2020年全市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到330公斤,总产85万吨以上。
3、蔬菜产业。实施蔬菜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扶持蔬菜育苗企业,引导蔬菜向工厂化育苗方向发展。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大户等创立品牌。推行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平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推动设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强蔬菜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以新型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改造、新建一批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制订和推广覆盖主要品种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围绕“三节一增”(节水、节肥、节药、增效),重点推广膜下微滴灌、防虫网与粘虫板应用、高垄栽培、科学使用农药、测土配方施肥和桔秆生物反应堆等关键技术。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25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设4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4、食用菌产业。立足我市实际,突出地域特色,继续发展传统主导品种,加速发展名特珍稀品种;加快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打造知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加快菌渣高效循环利用;推进食用菌加工业集群式发展,建立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十三五期间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培植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内容,在食用菌产业的深加工能力、生产基地建设、品牌认证、区域特色上实现新突破。2016年-2020年,每年新增投料1万吨以上,到2020年,年投料50万吨以上,食用菌年总产量达4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9亿元。建设食用菌重点乡镇20个,专业村300个,规模化生产基地30个,工厂化生产企业5个以上;创建知名品牌10个。每年成立和发展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40个,争取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0个,辐射带动3-5万人从事食用菌产加销,以此推动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5、水果产业。按照“做强优势水果、做精特色水果”的原则,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环蒙山水果产业带,以蒙阴为主的桃产业基地,栽培面积75万亩,产量140万吨;蒙阴、沂水为主的苹果优势区域,栽植面积45万亩,产量90万吨;以蒙山旅游区、临港开发区、沂水为主的蓝莓基地,栽植面积4万亩。在环蒙山和沂沭祊河沿岸两大板块新发展优势水果20万亩。推行现代栽培模式,强化技术创新示范。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带动全市水果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大宗水果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建设50个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市级标准化示范园,辐射带动全市30万亩标准果园建设。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着力培育具有沂蒙特色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商标和品牌,提高“沂蒙水果”品牌的含金量。改造提升加工企业20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2-3家,建设平邑地方现代化水果加工产业集群。完善果业良种苗木繁育体系,重点建设1处省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处市级良种苗木繁育场和5处县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力争到2017、2020年优质苗木生产供应能力分别达到3000万株、4000万株以上。至2017年,全市水果园面积发展到162万亩,总产300万吨;至2020年,全市水果园面积发展到172万亩(比2015年增加22万亩),总产320万吨(比2015年增加50万吨)。
6、茶产业。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之路。继续实施好农业部茶标准园创建项目、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茶项目、省茶叶越冬防护农技推广项目、市级基地建设项目等,进一步加强茶园水电路渠、生态林网、越冬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集成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坚持科技创新、质量至上,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为依托,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协同创新示范企业”、“合作经济示范企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专家与企业、基地的深层次对接、交流、服务,促进我市茶叶产业技术进步。坚持宣传推介、不断开拓市场,走“沂蒙绿茶”引领、品牌化带动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把打造、宣传推介“沂蒙绿茶”公用品牌作为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宣传,组织企业有重点的参加品牌评估、茶博会、交易会和展销会等活动,放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沂蒙绿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全市茶叶生产和销售。坚持挖掘茶文化内涵、发挥旅游优势,走文化助推、旅游促销之路。发挥我市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把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发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研究开发茶叶旅游产品,在重点旅游景区适时举办茶叶会展、现场炒茶、评茶等活动宣传“沂蒙绿茶”,增强旅游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助推带动茶经济。到2017年,茶叶面积发展到11万亩,干毛茶总产3800吨;2020年茶叶面积发展到13万亩,干毛茶总产4500吨。
7、中药材产业。重点培育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快中药材良种选育与引进,优化区域布局,加强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加强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完善中药材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建设,推动中药材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到十三五末,金银花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丹参、桔梗、黄芩、银杏叶等中药材品种发展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打造国家重点金银花种苗繁育基地、药源基地和加工基地,构建全国一流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物流信息平台、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提高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水平,GAP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增加到30万亩,发展2-3个中国驰名品牌,打造中国北方中药谷。
8、种业。十三五”期间,构建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4—5个商业化育种中心,育成新品种20个左右,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部分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20万亩。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6%以上,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80%以上;种子企业发展到15家左右。力争中农天泰种业进入全国前10强。郯城县种子公司、卧龙种业、兰陵农垦种业等进入全省种业前列。继续打造以天泰种业为龙头,以平邑县为核心区的省级玉米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以郯城县种子公司为龙头,以郯城县为核心区的省级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以山东卧龙种业和沭生种业为龙头,以沂南县、临沭县为核心区的省级花生原种、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以农垦实业公司为龙头,以兰陵为核心区的小麦原种、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构建新型种业监管与服务体系,实现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监管全覆盖,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抽检覆盖率达到60%以上;搭建上联下达的市县两级种业信息平台;建成6-7家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站;建立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点50个以上;力争2-3个种子质量检验中心通过省级认证。
9、小杂粮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品质优先、适销对路”的要求,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谷子、绿豆、红小豆、高粱、大麦等优势品种,积极试种黑豆、豌豆、芝麻、豇豆、荞麦、薏米等专用品种。支持杂粮合作社自建基地,创立自有商标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以现有杂粮加工销售企业为基础,择优选择一批市场拓展好、产品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扩大产能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创立知名品牌。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要求,强化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大力开展小杂粮“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特色地域性品牌,加快打造原生态小杂粮优势产业带。引导杂粮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沂蒙杂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效益推动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市小杂粮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5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建成一批面积比较稳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较高的特色优质杂粮基地。新增“三品一标”小杂粮品牌20个,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全市年加工销售能力2万吨,商品率达到40%以上,杂粮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基地规范、特色明显、品牌响亮,营销渠道畅通,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小杂粮产业区域格局。
10、肥料产业。以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巩固全国优质复混肥料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生态环保肥料生产规模,建设一批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多功能肥料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肥料生产企业科技含量。2017年产量超过1100万吨,产值过280亿元; 2020年形成实际产量超过1200万吨,产值过300亿元的肥料产业集群。
(二)积极稳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十三五期间,在确保小麦面积稳定,增加粮食产能的前提下,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以秋粮为主要对象,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是适度推进粮改油。在临沭、莒南、沂水、费县等花生产区,重点推广改种花生,发展麦茬花生生产。二是积极推进粮改杂。在兰陵、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等丘陵地带,将高耗水的玉米改种节水抗旱的谷子、地瓜等杂粮作物。三是因需推进粮改饲。在玉米结构调整中,推进种养结合,实施粮改饲,以养定种,积极发展青贮玉米,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产业融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四是因市推进粮改特。糯玉米、甜玉米、水果玉米、爆裂玉米等鲜食、特种玉米生育期短,种植效益较高,在兰陵、郯城、沂南等县区,特种玉米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五是大力推进深加工。积极推进玉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玉米加工、贮藏、物流和服务业,促进玉米产区与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园、物流配送营销体系的紧密衔接,打造玉米产业全产业链,积极发展产前产后服务业,增加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基地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力争到2020年,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园区全面形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特色优势农产品“三化率”提高10%,大幅度增加品牌农业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1)品牌农业基础体系进一步夯实。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基本完善,国家、省、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不断完善,大宗特色农产品和规模化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2)品牌管理与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创建认定、品牌运营、宣传集成、质量监管、效果评估、人才培养的管理和培育机制。完善企业自我保护、行业联合保护、司法行政保护“三位一体”品牌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市、县两级农业品牌认定机制,建立品牌动态监管、保护制度。(3)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持续加强。在“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创新品牌宣传,通过挖掘临沂农业价值、塑造临沂农人形象、传播产品特色等,弘扬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文化和价值理念,表彰先进农业品牌,推介优质特色产品,宣传典范农人形象。(4)品牌价值与综合效益稳步提升。今后5年,着力扶强和做大市、县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公用品牌为依托培育强势企业产品品牌。至2020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00亿的2个,50亿的5个,10亿的10个;农产品企业品牌价值达50亿的5个,10亿的2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相得益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品牌农业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明显。(5)品牌质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执法监管、质量检测体系,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基地、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重点查处违禁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推进标准化种植体系,探索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完成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工作。
(四)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继续加大示范区改革创新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在绿色增产、高效特色、规模经营、生态循环、园区带动、科技驱动、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新路子,打造发展先进、创新活跃的典型样板。广泛开展“政银合作、政企联合、银企对接”,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扶持、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坚持以示范区监测评价为依据,逐项抓好工作落实。争取到2020年,沂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沂南县和兰陵县向农业现代化迈进,其他县区要在局部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95%以上,其中小麦秸秆利用率98%以上,玉米秸秆利用率100%,水稻秸秆利用率98%以上。实现农作物秸秆由传统利用向科学高效利用,由单一利用向商品化、系列化、产业化综合利用转变,最终实现秸秆全部生态循环、高附加值有效利用。“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秸秆收储、打捆点100处,推广合作社小麦切碎还田90万亩,玉米切碎还田50万亩,新增粮改饲面积5万亩(种植青贮专用玉米、甜高粱等饲料用作物),青贮专用饲料总量约24.26万吨,计划青贮农作物秸秆总量达到57.3万吨,黄贮秸秆量33.04万吨,新建青贮池19.5万m3。力争每年新增认证产品数量90个,到2020年“三品一标”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到75%以上。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秸秆、粪便利用效率,优化养分投入结构,规范化肥产、供、施行为,到2020年,基本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化肥使用保持安全低幅下降,力争到2020 年化肥使 用总量在现有基础上下降 5%,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 达到 60%以上。化肥氮磷钾投入结构优化为1:0.5:0.45,复合化率达到 50%以上,化肥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十三五植保工作防控重点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注重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防控策略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防控方式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准确率5个百分点,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果树、蔬菜、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上每年选择10-20万亩基地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到2017年实现我市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建立规范化的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减少粮油作物化学农药用量10%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10-15个百分点;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500个,从业人员1万人,力争我市植保无人机、有人机达到200架,大型先进植保机械5000台(套),日作业能力达50万亩,每年完成统防统治面积500万亩。
(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落实科技展翅行动,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为我市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探索建立“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发展新举措,启动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整合重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资源。积极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到2017年,凝练20-30项重点科技成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个,建设村级农技服务站点100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0户,培育新型农民4万人;到2020年,凝练50-60项重点科技成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建设村级农技服务站点200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0000户,形成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1万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七)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以临沂市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全市乡村农业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把临沂市生态休闲农业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旅游市。力争实现与临沂市旅游景区的联动发展,推动整个临沂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临沂市生态休闲农业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临沂市的生态休闲农业形象。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临沂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临沂“两带六区” (“两带”即沂河乡村景观旅游带,沭河乡村景观旅游带;“六区”即蒙山周边、蒙阴、费县等北部县区的山村果乡农家乐旅游区,沿沂河长廊、兰陵、沂南等县区的沂蒙生态农业观光区,临沂市区周边的城郊休闲度假区,沂蒙影视基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等的红色乡村体验区,沂水县院东头等乡镇的民俗体验度假区,沂南县铜井等乡镇的高端乡村度假区)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争取到2020年,全市再培植认定50处以上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统一组织开发和认定100个以上以“沂蒙优质农产品”为总体品牌形象的示范性旅游商品,新发展一批高层次、高标准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初具规模、效益显著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1)突出经济功能,建设20处农业高科技观光精品园。以现有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依托,改造、提升、新建一批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基地。(2)突出生态功能,建设100处生态休闲农业景观。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我市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和山区多样化的小环境,发展“名特优新”种养项目,依托生态型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原始纯朴的乡村风光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并集中打造20处集休闲旅游、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循环农业为一体发展的生态农业示范乡村。(3)突出文化功能,策划一批民俗型农业体验项目和节庆游乐活动。充分挖掘我市悠久的乡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蕴,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沂蒙果乡游、特色优质农产品采摘游、沂蒙农家美食品尝游等。(4)按照优质、便携和体现沂蒙特色的原则,由旅游部门会同经贸、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组织和指导,改进加工和包装,把丰富多彩的沂蒙优质农产品变成游客喜爱的系列化生态型旅游商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增加农民和旅游业的综合收入。
(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继续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强指导服务,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底发展合作社达到17000家,家庭农场达到3500家;十三五末发展合作社达到20000家,建立政府优先扶持合作社发展名录,重点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1800家,家庭农场达到5000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场500家。
围绕“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全产业链”,重点支持70家左右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膨胀规模,加快发展,促进龙头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规模明显壮大、经营能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条明显完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切实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2017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家,龙头企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2020年分别达到800家、3500亿元。
到2020年全市种粮大户和种粮家庭农场达1200户,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种植50200亩以下的900户,种植面积20万亩;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300户,种植面积10万亩。
(九)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为契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016年4月底前,按照依法依规、尊重民意、一村一策的原则分类处置,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在全市推广沂南县产权交易和抵押融资经验,加快我市产权配套改革步伐。至2016年底完成对除沂南以外4个县区的产权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抵押融资担保体制;至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运行顺畅的规范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大市场体系,逐步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全部网上运行,提高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网上交易平台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十)推进全市农业综合执法,提高农业法制工作水平。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按照“机构正规化、形象统一化、装备齐全化、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的要求,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建成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2016年前完成农业综合执法监督机构组建,2017年进一步规范设县区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立,实现市县区级农业综合执法全覆盖,构建全市协调一致的执法体系。进一步整合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农业主管部门依法承担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及其相应的执法检查职责全部由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理清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层级职责,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执法重心下移。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重在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督促指导,重点查办上级交办、跨区域的大要案;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以执法检查、案件查办为主。2020年前统筹建设市级农业综合执法调度中心、移动执法指挥调度平台和移动执法平台。
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全市农业行政执法监察系统建设,2017年在全市全面推行一般程序网上执法,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实时录入、执法程序网上规范运转、执法活动网上在线监督。健全农业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到2020年,我市农业综合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在农业领域形成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法治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更加高效。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权责统一、行为规范、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执法体制基本形成。
六、保障措施
实现“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落实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构建政府财政投入、金融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投入体系,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资金需求。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总量不降低、力度不减弱。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积极争取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专项建设基金。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畜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产粮(油)大县、生猪调出大县财政奖励补助等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体系,在县级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二)加强现代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标准创新工程。继续实施“科技人员下乡”计划,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农广校、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行动,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
(三)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30600-2014)国家标准,多部门协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督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并将高标准农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大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环境容量。加快对河东区葛沟、罗庄区小埠东、兰陵县会宝岭3处大型灌区继续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力争“十三五“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46。组织郯城县完成国家级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及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蒙阴、沂水县完成省级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及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工作。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机械化。
(四)转变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高效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积极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开展轮作休耕试点,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加大地膜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全市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大宗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全覆盖。实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提升工程、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达2100个。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推广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模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推进农业转移就业人口举家到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落户,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实施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收尾工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六)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扩大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抓住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的机制联系起来,带动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引领功能。大力发展各类经营性服务主体,推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在费县、蒙阴县、沂南县“一点两区”扶贫攻坚点,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金融等多元化投入,实施“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参与度,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市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意图,是指导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实施的综合协调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确保2020年末,“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目标全面实现。
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上...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9第十三届中国(临沂)农业机械...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CI...
2020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
2019第十七届中国(临沂)农资交易...
2018第十五届中国(临沂)农资交易...
四川成都温江区2025年现代都市农业...
如何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支持太原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助推农业高质量...
安吉县2023年农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标...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