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来源:新疆·精河2016-08-10 09:35:20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精农发〔2015〕17号

精河县发改委:

按照县政办“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我局积极组织全系统农业专家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已全面完成《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撰工作,现给予上报,请审阅。

精河县农业局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是确保精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精河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推进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精河农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工作的指导,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县政办“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结合新时期“提升农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要求。现编制《精河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期间博州农业发展的回顾

第一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精河县党委、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坚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不动摇,在“优化”上狠下功夫、做大文章,按照“发挥优势、特色取胜”的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型、外向型、信息化、科技化的生态农业,依托优质棉基地、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农业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各类农作物单产逐年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为精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亿元,年均递增14.48%。其中:农业产值3.41亿元,年均递增12.24%。农牧民人均收入12348元,年均递增11.45%。

二、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全县总播面积为126.09万亩。其中:粮食7.34万亩,减少了34.05%;棉花109.5万亩,增长了171.04%;枸杞12.69万亩,增长了22.73 %。从整体种植情况看,主要农作物均有增长,总产不断增加,保证了全县居民生活发展所需;棉花面积稳步发展,单产和总产较大幅度提高,保持了棉花在我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枸杞面积平稳增长,继续保持特色产业的地位。这期间,主要农作物单产普遍提高,小麦、玉米、棉花和枸杞位居博州前列。

三、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2014年小麦单产255.9公斤,年均递减9.14%;玉米912.9公斤,年均递增6.61%;棉花146.5公斤,年均递增0.68%。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14年乡镇企业发展到3239个,较2010年增加61个;实现营业收入14.81亿元,增加1.33亿元;农民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270元,增加214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65个,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0.3182万人,带动农户5.3525万户,辐射带动种植面积86万亩;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自治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5家,固定资产原值6.48亿元,具有龙头企业带动型23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4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带动型龙头企业1家。 

五、良种繁育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主要农作物基本上实现了1-2次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其中,棉花、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积极开展良种繁育工作,分别建立了小麦、棉花“三圃田”、良种繁育田,小麦、棉花、玉米新品种试验和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作物种子拌种和包衣技术,小麦拌种率和棉花种子包衣率均达到100%,玉米达到90%以上。

六、农业科技到位率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狠抓常规技术普及,突出高新技术推广运用,加快组装配套并推广实施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成熟技术,为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发挥了关键作用。全面推广精量播种,棉花精量播种占播种面积的90%,玉米达80%以上;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棉花、玉米等作物上大面积推广,提高肥效20%以上,节水3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5%左右,单产提高20%以上;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全覆盖,使棉花单产提高2%左右,玉米、小麦单产提高4%左右;全县宽膜植棉高密度栽培技术覆盖率达100%。

七、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持续稳定,2014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达2万户,承包面积2.76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8万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农村财务公开面和干部离任审计面达到100%;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2个,农民专业协会26个;较2010年新增专业合作组织213个,其中: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个,协会18个,带动农户数8291户,非农户数680户。 

八、农业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完成农业科技培训7.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48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57人次,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4.75万人次。

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项目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县积极研究国家、自治区、自治州投资政策导向,结合精河实际,始终坚持“建设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研究论证一批”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争取中央、自治区农业项目88项,争取各级财政资金26253.08万元。其中政策性补贴15项次8681.43万元,中央、自治区农业项目73项次17571.65万元。

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至2014年,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3个。

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精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进一步解决:一是以干旱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近两年因低温冷害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大约在5000万元左右。二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品少,农产品产业链短,加工转化能力低,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迟缓,对农民的组织带动性不强,农民依靠组织化进入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三是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淡薄,对新技术、新知识缺乏认知度,对重大核心技术的掌握应用到位率不足,科技支撑力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二章 “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环境更好。中央第二次新疆座谈会、新一轮中央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博州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支持。二是中央、自治区和自治州持续增长的财政支持,将使以农业清洁生产、残膜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主的生产措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逐年提高,土壤污染逐渐减轻,耕作方式明显转变。三是精河被自治区列入边境县序列,必将为精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带来新的机遇。四是区域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近年来,州、县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坚持发展以粮棉和特色作物基地建设,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优质高产棉花生产基地、枸杞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五是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的技术推广形式已被广大农牧民接受,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二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立足县情,深刻把握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为基础,全面落县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精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基地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业项目资金逐年提高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到2020年达3.0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00元,到2020年达16000元以上;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15%。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根据精河水土光热自然条件和农作物区域布局,因地制宜主要农作物结构调整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棉花稳定在72万亩,亩产150公斤,总产10.8万吨;小麦8万亩,亩产300公斤,总产2.4万吨;玉米10万亩,亩产900公斤,总产9万吨;枸杞20万亩,亩产150公斤,总产3万吨。稳步推进籽用南瓜、芝麻、蓖麻、杂交制种玉米、打瓜、西甜瓜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设施农业基地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加设施农业的效益。

——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工程。积极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完成棉花亩产180公斤以上面积10万亩,小麦400公斤以上1万亩,玉米吨粮田2万亩,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72万亩。

——全面实施优良种子工程。棉花、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更换1-2次;棉花、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小麦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良种繁育面积3万亩;培育1-2个自治区级种子龙头企业,把我县建成全疆主要棉花、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棉花种子色选率达到100%,玉米种子色选率达到80%以上;棉花、玉米包衣率达到100%,小麦拌种率达到100%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到2020年分别达23.69亿元、2.13亿元和1.09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力争发展到300个,带动农户数量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85%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4个以上;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85%以上。

——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职业农民培育200余人;完成8万人次农业科技培训、5万人次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

——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业标准生产面积达到播种面积的95%以上,主要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100%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认证“三品”农产品19个,总数达到30个,70%的蔬菜瓜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争取3-4个农产品获得自治区级及以上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农产品贴标率达到60%。

第三章 “十三五”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坚持发挥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向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大河沿子镇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玉米、枸杞、打瓜和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托里镇以种植枸杞为主,搭配种植小麦、芝麻、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八家户农场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制种玉米、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茫丁乡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籽用南瓜、优质瓜果等效益较高的作物,注重发展城郊设施农业;托托乡以种植棉花为主,搭配种植枸杞、打瓜和优质瓜果效益较高的作物;各乡镇场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小宗农作物,努力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一、稳步提升枸杞、棉花基地建设

㈠优质棉基地建设

主要是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品种、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做大做强基地。加强优质棉生产技术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和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农民的棉田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棉花单产,争取最大的规模效益。到2020年棉花稳定在72万亩,亩产力争达到150公斤以上。

㈡枸杞基地建设

主要围绕稳步扩大面积、优化品种、强化技术服务、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努力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20年,枸杞面积发展到20万亩,干果亩产力争达到150公斤以上。

二、加快设施农业基地管理水平

坚持高起点、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系统布局设施农业基地发展、产品结构、生产服务、技术培训、质检认证,逐步实现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全程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加快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全面推广 “两果一叶”种植模式,挖掘和提高设施农业“秋延晚”和“春提早”的生产能力;从2016年开始,在确保消灭空棚的前提下,力争到2020年每座温室大棚的效益增长100%。

三、稳步推进特色农作物基地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特色农作物,坚持扶龙头、抓订单、上规模,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整村、整乡推进,进一步加强枸杞、芝麻、籽用南瓜和打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建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优质枸杞生产基地建设:在保持现有13万亩枸杞生产的基础上,从育苗移栽、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绿色生产、节水灌溉等关键性技术方面,进行特色果品的生产示范,通过优化品种推进精河枸杞种植品种的更新换代进程,合理搭配品种比例,延长企业加工期,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二是重点建设0.5万亩枸杞种苗扩繁基地。制定、推广生产技术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制定种苗生产质量标准等;三是引进枸杞深加工生产企业,不断开发枸杞精深加工产品,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提高加工整体生产水平,促进精河枸杞产业高起点、高标准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第四章 “十三五”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一、农作物基地建设项目

㈠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

1.棉花良种繁育地建设项目
  2.高标准棉田建设项目
  3.机采棉栽培技术推广及保障体系建设项目
  4.棉花高产创建项目
  5.棉种产业化体系建设

㈡优质枸杞生产基地建设

1.枸杞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枸杞种苗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㈢籽用南瓜、芝麻、打瓜等小宗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

1.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小宗农作物龙头加工企业建设

二、农业体系建设项目

㈠精河县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
㈡精河县农技推广体系信息体系建设

三、设施农业建设项目

㈠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㈡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㈢设施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
  ㈣设施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点建设项目

四、精河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在精河县辖区内投资建设集新技术试验、示范、展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展示,高科技智能温室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示范,特色林果引进试验,旅游观光农业等多个功能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的精河县农业示范园区项目。

五、精河县农业系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建成具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土壤分析化验、农作物种子(种苗)组织培养、农产品综合展示、农业技术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管理、技术、展示、培训综合服务中心。

六、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

㈠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㈡油脂综合深加工建设项目
  ㈢棉种基地续建及加工改造项目
  ㈤枸杞现代加工园区建设项目
  ㈥20万锭气流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㈦年产2000吨枸杞浓缩汁加工建设项目
  ㈧鲜果连续式烘干加工建设项目
  ㈨20万吨/年棉花秸秆碳化综合利用项目
  ㈩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项目

(十一)20万吨新型植物蛋白暨10万吨生态育肥日粮建设项目。

(十二)棉秸杆代木年产1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建设项目

(十三)精河县绿色无污染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项目

(十四)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十五)种子备荒储备体系建设项目、农田白色污染治理项目、地膜回收和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中国卫星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在农田墒情自动化检测示范工程项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农资综合补贴项目、精河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项目。 

第五章 主要战略措施

1、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建立优势产业带,形成宏观多样性、区域优化集中、县域微观特色突出的优势农产品生产格局。按照推进规模种植、良种良法配套、农民合作经营、产业均衡发展、效益安全并举的要求狠抓棉花、玉米、小麦、枸杞等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提升72万亩棉花、18万亩粮食、20万亩枸杞的基地生产水平,使基地的规模、单产、质量、效益有明显提高。同时积极发展以设施农业、籽用南瓜、芝麻、打瓜、蔬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和复播间套种植模式,不断培育种植业新的增长点,并逐步将特色种植培育成为特色产业。

二、加强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探索农技体系创新机制,建立实用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机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必要设备的购置及更新,保证基本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照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理设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县5个乡镇场都要建立健全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民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实现各乡镇按照作物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分区域设置技术服务网点,实现村队技术服务全覆盖,并开通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实力。逐步形成一个拥有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时期,枸杞、棉花、玉米等不同作物,农技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农艺师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公益性服务格局。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职能,探索和建立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四是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培训。根据精河农技推广体系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每年安排10名农业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到湖北省等到农业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同时安排相应人员到湖北省等农业先进县市和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进行挂职学习,不断提升我县农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工程

结合精河区域特点和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加强技术的筛选、组装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全面提高科技推广应用率。一是将秋翻冬灌、残膜回收、秸秆清理、适时早播、强化中耕等常规技术作为科技兴农的基础性常规工作来抓,并逐步提高水平和质量。二是狠抓重大核心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单产和质量。认真抓好种子精选、整地播种等环节,在提高精量播种水平的同时,不断扩大精量播种面积,力争实现全覆盖;以整合资源、强化服务、统一管理、分散核算为基础,抓好节水灌溉结合技术的应用,在完善提高棉花滴灌水平同时,推进玉米、枸杞、小麦等作物的滴灌进程,充分发挥抗旱增效的保障功能;以测土配方施肥的后续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农民应用配方卡能力的培训和教育,逐步提高农民使用配方卡和控施肥的能力及自觉性;以绿色植保为根本,加大病虫害草害预测预报力度,加大对农民防控能力培养,提高植保效益;充分发挥水控、肥控和化控作用,增强对农业生产水平。三是积极引进、实验、推广新型农业技术,认真开展玉米、棉花、小麦以高密度为主的栽培模式研究,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的滴灌技术应用,破解相关技术环节,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四是认真总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和作法,从中不断总结、提炼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成份,提高自主技术研究能力。

四、全面实施优良种子工程

按照“农业种为先”的要求,深入研究本地自然资源和各农作物种子的种性,科学制定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积极开展棉花、粮食作物的“三圃田”和良繁田建设,在提高良种自给率的同时,稳步推进棉花、玉米的良繁基地进程,严把良繁田的播种、田检、收购、加工等关口,确保种子质量;积极培养现代种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快种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把我县建成全区主要的良种繁育基地,推动制种产业做大做强;严格种子市场准入关,规范可追溯和技术服务等行为;严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积极推广与良种相依托的种子精选、包衣、拌种、精播等技术;借助“三位一体”的高层对接机制,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在农民增收中的价值。

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重要经济增长点,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作为重中之重予以突破。一是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疆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促进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二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办法,逐步加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竭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优先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充分发挥县、乡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加快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争取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项目,选择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的企业予以扶持,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条长、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在精河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与专业村和种养大户实现对接,共同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企业与农户、协会、合作社等生产单位的对接,通过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逐步把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与千家万户培育成为紧密型的经济联合体。

六、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经济实体。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加强对农村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农民合法权益不受损。创新农村财务公开形式、方法,深入开展村干部离任审计,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七、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把农民培训与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依托国家、自治区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自治州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充分发挥“科技之冬”等培训载体作用,抓好农作物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转移就业技能等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以及外出务工、创业的技能水平。

八、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健全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重点整治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毒农药和违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为。强化对农药经销商和农产品生产者特别是鲜食农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培训,从源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实施动态管理,继续开展产品认证工作,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科学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地膜,继续深入开展残膜回收、秸秆清理和农药包装物清理工作,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质量恶化,全面建设高效、生态、安全的精河农业。

九、全面提升执法水平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农业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能力和执法水平。一是要加强对农业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积极推进执法体制机制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农业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总结法律法规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加强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细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为农业执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争取自治区、自治州对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项目的支持,将执法经费纳入精河县财政预算,配备必要的调查取证和检验检测设备等执法装备,不断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四是制定并实施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各类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执法和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学习总结先进的农业综合执法经验和检测技术方法,全面提高我州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五是积极会同工商、质检、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农资市场执法大检查,并将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重点农资和县乡农资批发市场以及乡村农资经营网点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和区域,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执法检查覆盖面,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有效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六是建立健全农资质量监控体系,督促农资企业完善农资生产、经营档案,全面建立农资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和“三网一库”工程,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县、乡、重点村三级信息网络平台,开办各级农业综合类和专业类农业网站,整合、开发和共享各类农业信息资源,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户,努力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覆盖面。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建立一支主要由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组成的、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技能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十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㈠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和协调,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对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艰苦奋斗的系统培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把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行动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中,保证政府和农民在可持续发展中行动协调统一。二是建立高效的农业安全预警体系。包括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监测及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对土壤肥力状况、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监测。分县、乡两级建设。县级建设土壤肥料检测中心、农化信息服务中心、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乡级主要建设综合示范区、配肥站、农化信息采集点等。三是加强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以及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如杂交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平衡施肥、节水灌溉、回收残膜、清理秸秆、培肥地力、合理轮作等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淘汰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综合治理技术,减少病虫害损失。积极开展各种可持续性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做好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的数量、质量和颁布数据库,进行合理调配和利用。改造中低产田,分期分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秋翻冬灌等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广以保护和利用农田自然天敌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各项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防止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农业用水的供需进行合理调度,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配额。发展农村小型能源建设,开辟新能源、洁净能源。

㈡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一是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成立由县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督促检查,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将可持续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决策。同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二是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引进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科技人员从事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一些地方性法规,以促进发展具有精河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道路。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依法行使管理职能;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尽快提高社会大众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运用示范手段,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试点示范工作,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我县面积较大的乡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形成集技术、管理、政策、机制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解决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向全州辐射推广。

㈢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监管。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列》的宣传,指导和监督各地合理使用农药,推进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引进生物农药,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工程,开展农业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污染监测工作,防止受污染农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贸市场和超市中农产品的农药污染监测,建立健全重点农贸市场农药速测站,随时对农产品农药污染情况进行抽查检验。二是大力开展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宣传、鼓励农民回收残留地膜,利用广播、电视和“科技之冬”活动,大力宣传地膜污染的危害性和治理措施,提高农民治理污染的意识和自觉性。制定地膜残留量标准,加强废膜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推行轮作倒茬制度,广泛推广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四是减少化肥污染。进一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良盐碱地和中低产田,培肥地力,继续深入开展基本农田地力培肥工作。五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优质、安全补品生产的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范,统一规范产地认定程序,加大生产基地的认定、监督、管理,完善食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市场准入、追溯制度,加快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设步伐,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提供保障。六是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积极制定本地农业生产标准,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全面提高精河农业生产水平。继续制定和完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同时根据各阶段农业生产环节制订出农机作业、田间管理、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等标准,使农产品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据可依,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七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突出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根据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现状,在重点保护和发展棉花、粮油、枸杞同时,搞好农产品生产加工转化,创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十二、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小康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从精河农村实际出发,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要以稳定种植业增收,突破畜牧业发展,加大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劳动力转移范围,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今后几年,保持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00元。一是始终把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二是努力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工作制度和规程,把土地承包管理职责依法落实到乡镇、村(队),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促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方式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围绕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建设,抓好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在加大农村投入上的这个机遇,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农牧民“保田打工”、进城购房和发展二、三产业的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进城入镇安家,或进企业打工,或开商店开饭馆等。四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周边区域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便利。五是把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继续保持劳务增收占总增收目标的40%以上。在县、乡镇积极构建各类市场服务体系,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同时积极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协调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拓宽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努力形成“一乡一品”,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